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是一种既相对简单又能综合反映河流水质整体水平的方法。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2000—2010年湟水干流4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湟水各断面的综合水质类别达到或优于水功能区的目标要求。将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与国标推荐的单因子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单因子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水质类别)要差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单因子标识指数法以最差的水质类别作为水质综合评价的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水质的整体状况,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能综合反映河流水质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2.
当前水质评价需要更为精细的分类方法为水环境治理工作奠定基础.水质标识指数法及单因子评价法分类模糊,难以评价劣于V类及归属于同一类别的水体的实际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改进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利用插值思想建立分段函数,调整污染指数范围,细化水质分类,并将其应用于研究浑太流域中下游地区多年水质变化趋势中.结果表明:对比单因子及...  相似文献   

3.
针对单因子和综合指数污染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的缺陷,应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采用2011年平水期的实测水质资料,对鄱阳湖综合水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各取样区综合水质指标均达到水环境功能目标,但都存在单项指标劣于水环境功能区的对应目标;五河入湖口区综合水质级别空间差异明显,饶河和赣江入湖口水质不容乐观;鄱阳湖周边环境对各入湖水系入湖前水质影响程度具有明显空间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4.
根据郑州市主要城市河流水环境状况,分析了郑州市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水质指数,结果表明:从2012年起,水资源量呈显著下降趋势;郑州市主要城市河流水质污染状况较为严重,综合水质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除双洎河和坞罗河综合水质指数处于中等、好以外,其他城市河流综合水质指数处于差、中等水平。采用DPSIR模型对郑州市主要城市河流水环境安全状况进行评价,2009—2011年郑州市主要城市河流水环境安全等级为Ⅳ级,2012年和2013年受大量污染物排入河流影响,水环境安全状况为Ⅴ级,城市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质评价方法在遂川江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遂川江的水质现状,采用2011~2018年6个断面的监测数据,选取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水污染指数法,分析遂川江水质现状及其水质时空变化趋势.水质标识指数法和水污染指数法较单因子评价法具有定量评价的优势,更能具体反应遂川江水质的整体水平,能够全面、科学、合理的对遂川江水质状况进行描述. 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均表明,遂川江各断面历年水质均达相应水功能区标准,水质状况良好,无明显污染物.  相似文献   

6.
《人民黄河》2017,(2):61-64
利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求得水质级别,再结合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确定灰色标识指数,建立了灰色-标识指数综合评价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汾河的水质评价中。与传统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对比表明:将改进的灰色关联系数计算方法用于水质评价,能有效扩大关联度分布空间,消除关联评价趋于均匀化的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可靠;灰色-标识指数法充分体现了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综合标识指数法两种方法的优点,从灰色关联性的角度评价综合水质级别,同时又用标识指数全面反映水质的变化、超标指标个数、水域功能区达标情况;灰色-标识指数法可以科学、合理、全面地反映水质信息。  相似文献   

7.
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能够表达丰富的水质信息,但其评价过程忽略了现实水环境中不同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差异,且评价结果不够直观明了。针对这一问题,对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改进,用污染贡献率法设定初定权数,结合加权主成分分析,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将评价结果转换成百分制。与单因子评价法、传统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相比,改进后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简单直观,便于量化水质。  相似文献   

8.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在公园湖泊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8月对上海市12个公园中的13个湖泊水体进行了调查。对综合水质指数中各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的权重进行了改进与选择,根据调查资料,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被调查水体的水质状况及营养状态进行了评价,用评分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验证了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应用于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所调查的湖泊中,仅有15.4%的公园湖泊综合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公园湖泊占53.8%,湖泊中TN和CODCr污染最严重,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简便易用,能全面反映水质状况,评价结果科学合理,适合在公园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孙建军 《东北水利水电》2022,40(1):29-30,33
对水环境污染种类、程度、沉积物质量等参数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明确污染源头,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文章以辽宁大辽河(营口段)为分析对象,对河段水环境功能及类型进行介绍,通过单因子水质指数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分类综合污染指数法分别对项目河段水质进行研究分析,水质基本维持在Ⅱ、Ⅲ类,满足相关要求.但为了防止部分河段富营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增长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引水,汉江中下游流域水生态环境压力逐渐明显。选取汉江中下游2001—2014年的沈湾、余家湖、皇庄、罗汉闸以及石剅5个监测断面5个主要水质指标氨氮(NH_3-N)、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溶解氧(DO)、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总磷(TP),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汉江中下游水质,并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汉江中下游综合水质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较差水质指标为TP和NH_3-N,较好水质指标为BOD_5,中游余家湖断面水质受NH_3-N影响较大,下游罗汉闸和皇庄断面综合水质限制因子为TP。空间上看,汉江中下游沈湾水质最好,石剅水质最差。从时间上分析,2001—2014年汉江中下游总体水质变化变好,研究结果可为该流域水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各个评价方法比较结果一致,综合指数法含有信息量更大,能充分表述每个断面的超标项个数以及污染程度,建议推广应用综合指数法。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开通前后滇池外海的水质变化,以2009年~2015年滇池外海水质实测数据为例,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滇池外海的水质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单因子评价法具有单一性和片面性,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综合污染指数法可以评价水质级别,但不能评价水质类别;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以看出水质类别逐渐向Ⅲ类、Ⅳ类转变的趋势;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实测值对比,能客观反应水质类别。综合4种评价方法可以看出,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开通后滇池外海水质好转。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风险评价问题,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11—2015年7个断面的实测数据对现有指标进行筛选,计算各指标的属性重要度,并选取较为重要的4个水质指标和富营养化指数;对实测水质数据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级,采用Shannon熵和云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太湖流域各年水环境质量风险评价的结果。结果表明该流域水环境质量处于中等风险水平,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发生水污染事件的风险。评价结果可以为太湖流域的水质改善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太湖水质及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太湖1997~2006年系列监测资料为依据,对太湖近10年的整体水质状况、富营养化状况以及主要污染指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水体状况呈逐渐恶化的趋势,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加剧,太湖治污工作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吴忠  朱明成  王津  徐蛟  吕玲玲 《人民长江》2018,49(19):33-38
为应对太湖流域水污染问题,我国2005年开始实施了引江济太工程,提高了太湖湖区和引排干流的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而对于太湖流域众多分支河网水质的直接改善作用有限,该部分相关研究与关注也较少。以引江济太工程主要通道新沟河为例,选取典型支沟(湖)开展多种生态环境因子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支沟(湖)均为Ⅳ类以下水质,其中大部分为劣Ⅴ类,主要特征污染因子为氮磷营养盐等;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相对较高的河段出现在北阳湖、西横河西段等区域。总体上支沟(湖)生态环境情况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环境质量健康程度如水质级别、富营养化程度、生物物种多样化和均匀化等指标,均与不同区域的水体交换能力和环境容量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从污染源的角度来看,支沟(湖)的生态环境威胁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排放与富营养化等陆源污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多年实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太湖水环境改善需求,明确了影响太湖水质改善的关键因子,设计了考虑太湖水质指标的流域骨干工程调度方案,并对调度方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太湖水质指标的优化调度对竺山湖水质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建议在新孟河江边枢纽调度中考虑太湖水质指标,通过改善竺山湖水质促进太湖总体水质提升。  相似文献   

16.
引江济太工程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军 《中国水利》2004,(2):32-35
太湖流域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两年的引江济太试验对缓解太湖水质恶化、使死水流动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和效益.但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修复和保护在本质上仍然还是要先治污.因此,引江济太工程需要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有机结合,分阶段实施.  相似文献   

17.
松花湖富营养化评价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洁  孙立新  边境  朱蕾 《中国水利》2010,(19):40-42
采用修正的卡森状态指数法进行松花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红石水库水质最好,白山水库次之,松花湖水质综合评价最差。由于辉发河带入的污染物较多,造成松花湖水质上游次于下游,越到下游水质越好,丰满水库的水质最优。全流域的富营养化指数为45.64,根据本研究选择的湖泊富营养状态分级标准,松花湖流域的富营养化总体处于中营养阶段,辉发河河口富营养程度最高,已达到轻度富营养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调水引流在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客观反映调水引流工程在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根据望虞河"引江济太"等调水引流工程实践,通过实测数据说明调水引流工程在应急处理无锡供水危机和提高太湖水环境容量的作用,分析污染源治理后进一步扩大调水引流工程的必要性,并利用太湖二维模型等初步分析调水引流工程实施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太湖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趋势不容乐观,蓝藻水华频发。太湖流域管理局采用水质在线监测、实时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监测辅以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从水质的点监测、沿湖视频的岸线监测到卫星的面监测实现全方位、多通道、三维一体的太湖蓝藻水华监测系统。多源监测信息的综合应用,为及时全面准确掌握蓝藻水华的发生面积、程度、位置及变化情况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