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受精中精卵孵育时间对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短时与过夜)对治疗结局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短时受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0个体外受精(IVF)周期常规促排卵,将获得的患者同胞卵子随机分配到两组中,A组:短时受精组,精卵孵育2h后将卵子转移至新鲜培养基中;B组:过夜组,精卵孵育18h;比较两组的受精、卵裂及优质胚胎率。移植胚胎按来源又分1组:2个胚胎均来源于A组;2组:2个胚胎A、B组来源各1个;3组:2个胚胎均来源于B组;比较三组的妊娠率、种植率及单、双胎率。结果A、B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质胚胎率A组高于B组(P<0.05)。1、2、3组妊娠率、种植率、双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1、2到3组种植率、双胎率逐渐下降。结论缩短精卵孵育时间不影响受精及卵裂,相反能提高胚胎质量,从而提高胚胎的种植潜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几种短时受精脱颗粒细胞方式对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61个IVF-ET周期根据脱颗粒细胞时间分为:短时受精后18小时脱颗粒细胞组(A组)94个周期、短时受精后5h脱颗粒细胞组(B组)95个周期和短时受精5h后部分(1/3-1/2)脱颗粒细胞组(C组)72个周期。分别比较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利用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三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胚率、胚胎利用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后即刻剥除部分卵子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在确保受精的情况下剩余卵母细胞保留自体卵周颗粒细胞共培养,可以提高常规IVF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常规IVF总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短时受精是否能改善年龄、精子形态学异常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0个IVF-ET周期进行随机分组比较,其中试验组1095个卵子行短时受精(精卵混合2h),对照组1003个卵子行常规受精(精卵混合约16~20 h).同时选取男方精液形态学异常和女方年龄≥35岁时,主要比较短时受精和常规受精的受精率、胚胎质量以及妊娠率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短时受精组与常规受精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完全不受精率和受精率<30%的周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时受精组和常规受精组优质胚胎率分别为29.8%(192/645)和24.7%(142/576),前者高于后者(P<0.05).在男方精液正常形态学<10%的周期中,短时受精组和正常受精组的多原核率分别为6.5%(32/490)和10.5%(34/325);而优质胚胎率分别为29.5%( 84/285)和15.2%(30/1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方年龄≥35岁的周期中,短时受精组优质胚胎率为28.6%(42/147),明显高于正常受精组的13.1%(17/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短时受精组的植入率、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均稍高于常规受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所有IVF的不孕患者特别是当男方精液形态学异常时,短时受精(2 h)可明显降低多原核受精率及提高优质胚胎率;当女方年龄≥35岁时,短时受精亦可明显提高优质胚胎率,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IVF周期中短时受精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的IVF周期,比较和统计分析103例长时受精和122例短时受精的IVF周期中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及活产率。结果 (1)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女性患者的年龄、获卵数经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差异显著(P0.01),多精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新鲜移植后,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9.4%/63.6%、57.4%/43.9%、10.5%/9.5%、5.3%/9.5%、50.0%/54.5%,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冷冻移植后,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妊娠率、着床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6.7%/64.1%、38.0%/44.3%、10.5%/8.5%、5.3%/6.8%、47.8%/53.3%,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无论是新鲜移植或冷冻移植,短时受精同长时受精相比对妊娠结局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从短期的临床数据来看,短时受精在临床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短时受精在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周期治疗中对胚胎质量的影响及其I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助孕治疗的患者886例,其中短时受精不脱颗粒细胞组(A组)235例,短时受精并全部即刻脱颗粒细胞组(B组)315例,短时受精并部分(3~5枚)脱颗粒细胞组(c组)336例。分别比较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3组的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多精受精率高于A、C两组(P〈0.05);C组的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高于A、B两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并部分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胚胎种植率.但可提高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并且能够降低多精受精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生多核受精周期和无多核受精周期的临床结局。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IVF-ET/ICSI治疗的患者,排除早期补救ICSI受精周期和无可移植胚胎的周期,共1461个治疗周期纳入研究,其中IVF受精1259个周期,ICSI受精202个周期,分别比较各受精组中发生多核受精和无多核受精的临床结局。结果 (1)在IVF多核受精组平均年龄和卵子利用率显著低于非多核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的受精率、D3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ICSI非多核受精组与多核受精组的平均年龄受精率、D3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多核受精组卵子利用率显著低于非多核组(P0.05)。结论多精受精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主要是减少了可利用胚胎的比例,有多核受精发生的周期,不影响胚胎优质率,囊胚形成率,可以得到较好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多核受精与患者年龄增加无关,而与卵子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不孕患者行短时受精、half—ICSI与常规长时受精三种受精方式对受精率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5个非男性因素导致原发不孕在本中心接受体外受精治疗,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128个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周期(A1组:112个短时IVF受精周期,A2组:16个早期补救ICSI周期),B组65个hal-ICSI周期,C组512个常规长时受精周期。对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不同病因、促排卵方案及卵巢功能、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对A1、A2两组患者的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B组较A、C组不孕年限长,获卵数多,正常受精率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3PN率明显低于短时受精组(P〈0.05),而1PN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对原发不孕患者是一种较为合理而安全的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短时受精后观察第二极体及受精失败后早补救ICSI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13年1月—2015年5月第一次行常规IVF-ET治疗周期的患者资料,根据受精后3h是否剥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分为第二极体观察组(605例),非第二极体观察组(217例),分析两组的数据;并对比受精失败组与同期ICSI周期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短时受精后第二极体观察对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影响(P0.05),2)受精失败组的基础LH水平、成熟卵率明显低于正常受精组(P0.05),3)对比低受精组、完全受精失败组与常规ICSI周期,分析后发现完全受精失败组的成熟卵率及优质胚胎率均明显低于低受精失败组和常规ICSI组(P0.05),正常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短时受精后剥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联合补救ICSI能有效的避免受精失败并减少ICSI率,患者的基础LH水平及获卵的成熟度可能会影响受精及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长、短时受精受精液中活性氧的不同,分析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155例接受常规IVF受精的患者,每人取出的OCCC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短时受精,B组为长时受精。检测受精液中H202、CTA的含量。移植的119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60人移植短时受精的胚胎,一组59人移植长时受精的胚胎。结果B组的受精液中H202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CTA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的多精受精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的优胚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植入率、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长时受精时,过量的活性氧对卵子及胚胎有不利影响。短时受精在不影响受精率的前提下,可以降低多精受精率,提高优胚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失败和低受精率周期的卵母细胞发育潜能对比观察及对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不孕不育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方案收集卵子和精子,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受精卵,制定胚胎移植后的分级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利用率、卵裂率以及患者的妊娠率和多个胚胎的妊娠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卵裂率和异常受精率无明显差异(P0.05),人工补救卵细胞组中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和胚胎利用率都显著高于自然状态下受精组(P0.05);研究组胚胎移植后妊娠率和多个胚胎妊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若患者出现短时受精失败或者含有低受精率周期的卵母细胞,可以采取及时补救法,体外进行受精卵培养并将胚胎移植入体内,此方法也可以获得与自然状态下相似的发育潜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受精失败高风险患者采用选择性短时受精联合补救单精于显微注射(ICSI)的胚胎质量与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 1月本中心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短时受精患者为A组(93例),其中受精率正常的患者为A-IVF(体外受精)组(58例),完全补救为A-ICSI组(21例),部分补救为A-half组(14例);过夜受精为B组(466例);非补救射精ICSI为C组(94例).对各组的受精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流产率、早产率及出生缺陷率进行比较.结果 A-IVF组和B组的受精率、2PN率和OPN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4%(588/790)比80.8% (4674/5782),45.7%(361/790)比64.1% (3707/5782),14.1%(111/790)比,2.6% (149/5782),均P<0.05],但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多胎率、流产率、早产率及出生缺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CSI组和C组的临床妊娠率、多胎率、流产率、早产率及出生缺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alf组IVF部分的受精率为72.7%,低于B组80.8% (P<0.05).结论 选择性短时受精保障了大部分存在受精失败高风险患者的利益,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碎极体在短时受精补救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Re-ICSI)中不同处理方式对受精情况的影响。方法 IVF短时受精后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Pb)。根据Pb情况分为3组,组1:所有MⅡ卵均未见2Pb,1 Pb和碎Pb卵子均行Re-ICSI;组2:2Pb占MⅡ卵≥30%时,全部卵子不行Re-ICSI;组3:2Pb占MⅡ卵30%时,1Pb卵子行ReICSI,碎Pb卵子不行Re-ICSI。结果 177个短时受精周期,碎Pb卵子共197枚,占MⅡ卵比例12.1%(197/1632);组1中碎Pb行Re-ICSI 2PN受精率和多PN受精率与1Pb行Re-ICSI相似;组2和3中碎Pb IVF 2PN受精率分别为19.6%和16.7%,均低于2Pb IVF 2PN受精率。结论所有的MⅡ卵均未见2Pb患者碎Pb应和1Pb同样对待,均行Re-ICSI。部分MⅡ卵有Pb2患者碎Pb均不行Re-ICSI,IVF受精率虽然低,但避免出现重复受精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中第3天(D3)废弃胚胎形成囊胚的潜能及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12个IVF/ICSI周期中进行囊胚培养的10355个废弃胚胎,比较了不同胚胎评分的废弃胚胎囊胚形成情况,还对这些囊胚移植后的临床结局进行了分析。结果废弃胚胎的囊胚形成率为17.45%,优质囊胚率为9.38%。按不同胚胎评分对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进行比较,优质胚胎(Ⅰ-Ⅱ级)最高(P0.05),Ⅲ级胚胎次之,Ⅳ级胚胎最低。Ⅳ级胚胎中,正常受精(2PN)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均显著高于异常受精的无原核(0PN)和单原核(1PN)(P0.05)。废弃胚胎来源囊胚移植后可获得妊娠结局。结论 IVF/ICSI周期中的废弃胚胎继续培养后仍具有形成囊胚的潜能和获得妊娠结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在新鲜IVF移植周期中,多原核受精(≥3PN)是否影响低获卵数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沈阳东方菁华医院生殖中心进行新鲜周期IVF移植的938个周期,根据是否存在多原核受精分为A组(不存在多原核受精)和B组(存在多原核受精),分别比较两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等指标。结果在两组患者的女方年龄、基础FSH、获卵数、移植优质胚胎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的前提下,受精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正常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5);优质胚胎率和多胎妊娠率A组低于B组,早期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A组高于B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新鲜IVF移植周期中多原核受精的存在可能对临床结局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补救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常规体外受精(IVF)中完全不受精或低受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本院生殖中心常规IVF治疗受精6h后判断为完全不受精或低受精而行早期补救ICSI的52周期患者,统计其实验室培养指标及临床结局,并与同期因男方因素而直接进行ICSI的127周期进行比较。结果早补救ICSI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和直接ICS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优胚率、胚胎利用率及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直接ICSI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补救ICSI可作为常规IVF受精失败的补救措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由于卵母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时间延长导致卵子老化,甚至会影响胚胎的发育潜能。建议对高度怀疑受精障碍尤其高龄(≥37岁)、获卵数≥8患者采用Half-ICSI以提高胚胎利用率和累积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液优化后置时间与体外受精时间对胚胎质量评价。方法 61个IVF周期,共获卵610枚:实验组:200枚卵子,精液优化后2h制作精子微滴加入培养后卵子,待2h后将拆除部分颗粒细胞的受精卵转移至新鲜的受精微滴皿中,培养14h-16h;对照组:410枚卵子,常规精液优化后2h,制作精子微滴加入培养后卵子,培养受精16h-18h。两组均在次日拆蛋,观察原核及受精情况,受精66h-72h观察其卵裂,并进行胚胎评分,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结果实验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分别为:77%、96.1%、59.5%;对照组为:74.6%、94.1%、53.4%;两组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中可利用胚胎率较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优质胚胎率为:53.4%较对照组43.4%高,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降低精液优化后置时间和缩短受精时间不仅不影响胚胎的受精率、卵裂率;且会提高胚胎的可利用胚胎率、优质率,延伸临床的种植潜能,增加患者周期妊娠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不同受精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ET治疗的733个新鲜移植周期,按受精方式分为常规IVF组(605周期)和ICSI组(128周期),比较两组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及胎儿畸形率。结果两组间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及胎儿畸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SI技术可取得与常规IVF相似的妊娠结局,是治疗男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兔卵巢组织冷冻复苏后移植对卵母细胞生长、成熟、受精发育潜能的影响. 方法 25只性成熟新西兰雌兔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新鲜移植组(10只)及冷冻复苏移植组(10只),卵巢组织均自体多点移植于子宫系膜内.卵巢移植90d后对兔联合使用促排卵、体外成熟培养和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观察卵子的成熟情况以及体内和体外成熟卵子的受精率、卵裂率和囊胚形成率. 结果新鲜移植组和冷冻复苏移植组获卵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移植组间获卵数差异无显著性;各组末成熟卵子所占比率以及未成熟卵子体外成熟后的成熟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各组间体内成熟卵子、体外培养成熟卵子的受精率、卵裂率和囊胚形成率的差异不明显;各组内体内成熟卵子与体外培养成熟卵子相比受精率、卵裂率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体外培养成熟卵子囊胚形成率明显低于体内成熟卵子(P<0.05). 结论兔卵巢经冷冻复苏自体移植后,其卵泡能够重新生长发育;通过体外成熟和受精技术,体内和体外成熟卵子均可产生正常的胚胎.提示卵巢组织冻融移植结合辅助生殖技术可作为一种生育力保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人类体外受精助孕技术实施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如愿以偿的获得妊娠机会,因此该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中。近年来,学者们试图通过缩短精卵共孵育时间来进一步改良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技术及改善IVF结局。本文将对缩短精卵共孵育时间与人类IVF结局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主要讨论缩短精卵共孵育时间对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雌二醇(E2)及孕酮(P4)、受精率、多精受精发生率、胚胎质量及妊娠率等关键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体外受精后异常受精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后单原核和多原核孕卵生成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异常受精率探寻可行的方法。方法应用卡方检验分析927个体外受精周期(608个IVF周期和319个ICSI周期),共计9718个卵细胞资料,研究多原核和单原核孕卵生成率与体外受精方式,女方年龄,超促排卵方案,HCG日血清E2水平和获卵数的关系;结果(1)体外受精中单原核孕卵生成率与体外受精方式、女方年龄、获卵数、HCG日血清E2水平、超促排卵方案均无显著性关系;(2)常规IVF周期中多原核孕卵生成率显著高于ICSI组,但.6-的受精率显著低于后者;当获卵数〉15个和HCG日血清E2〉4000pg/ml时,体外受精周期中多原核孕卵生成率显著升高;(3)ICSI组,随着女方年龄的增高,多原核孕卵生成率显著增高。结论体外受精中异常受精生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不尽相同,针对不同不孕人群选择合适的体外受精方式有助于提高正常受精率,降低异常受精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