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口坳陷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口坳陷位于华北盆地南部,是在华北地块、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这两个构造单元基础上发育的大型中、新生代断拗型坳陷。该坳陷有6条主要逆冲断裂,走向均为北西西向,剖面上有叠瓦式和对冲式两种构造组合样式,逆冲方向指向北北东方向,太古界至新生界不同程度地被卷入逆冲推覆系统,逆冲推覆构造是坳陷内最重要且独具特色的构造形迹。该坳陷推覆活动具有多期性、继承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早白垩世末期的逆冲推覆活动是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陆陆叠覆造山运动的结果,早第三纪末期以来的逆冲推覆活动则与秦岭—大别造山带晚近时期的差异块断和走滑作用有关。图4参6(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2.
福建推覆构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地表与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论证了福建推覆构造的存在,并根据其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东部逆冲推覆带、中部逆冲褶皱带和西部挤压推覆带。在区域构造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福建推覆构造发育于印支期,鼎盛发展于燕山早期,定位消减于燕山晚期;推覆运动方向由北西往南东;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剧烈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北部海相构造层中的逆冲推覆以寒武系底面、志留系顶面(或加里东构造面)及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为主要滑脱面由北西向南东推覆,呈北东向或近东西向分布于千里岩隆起至崂山隆起南缘;根据逆冲推覆规模和基底卷入程度,自北而南划分出根带、中带和锋带。根带位于南黄海北部千里岩隆起一带,表现为由前震旦系组成的巨大推覆体逆冲(掩)在古生界之上;中带发育于烟台坳陷至崂山隆起中部,表现为上古生界呈叠瓦状冲断;锋带分布于崂山隆起南部,主要表现为龙潭组和青龙组内部的滑脱构造。根据地震资料分析,南黄海北部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印支期至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4.
黄骅坳陷中南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黄骅坳陷内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分布特征,并与穿越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的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内中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卷入地层集中、发育规模小,总体呈"薄皮"构造的特点。黄骅坳陷内部的这种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与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所显示的坳陷两侧强烈相互对冲的构造格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与沧东断裂、盐山—大洼断裂大规模的走滑作用调节有关。在逆冲推覆构造类型的分布上,西部以逆冲堆叠背形构造和逆冲叠瓦扇构造为主,而东部以高角度板状逆冲叠瓦构造为主。形成这种构造类型分布的主要动力来源可能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间碰撞挤压作用所形成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秦岭海盆于印支期关闭,褶皱推覆隆起后的燕山期陆内俯冲、地壳急剧缩短过程中,在先期近东西向大型断裂参与下,由于秦岭,华北陆壳上地壳的强烈挤压,南秦岭各断块以中地壳低速层为主滑脱推覆面向扬子陆壳逆冲、仰冲,北秦岭各断块则沿低速层向秦岭陆壳大规模滑脱推覆,从而在东秦岭地区构成了两个向南逆冲的巨型逆冲推覆构造体系。二者均属前展式推覆类型,文章对其构造特点、形成条件及相关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西缘以中宁—中卫走滑断裂带为界,可分为南北两大构造体系:北部为基底卷入的冲断体系,南部为盖层滑脱的逆冲推覆体系。北部冲断和南部推覆体系构造线方向均呈反“S”型。在中宁—马家滩北、横山堡南—带存在的转换带,是燕山期南部逆冲推覆体系右旋扭动、北部冲断体系左旋扭动的结果。南部逆冲推覆体系具有双层地质结构,以石炭—二叠系煤层为滑脱面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发育中新生代的表皮褶皱,构造变形强烈,断裂和局部构造圈闭发育,具备形成油藏的生储盖组合;下构造层发育逆冲推覆体下盘古生界构造,断裂不发育,褶皱一般比较宽缓,是受被动挤压形成的原地隆起,具备形成气藏的生储盖组合。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该区的勘探有利区带及勘探方向,希望能对类似盆地的勘探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逆冲推覆构造特征讨论鄂尔多斯西缘的油气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忠铭  张军 《石油学报》1989,10(2):31-38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构造带的主要形式是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由推覆体系、前缘带、前缘外带和原地岩体四部分组成的.构造带主要成份是数条近南北延伸的逆冲断层,断面西倾向东逆冲,推覆距离20~40千米.断面上陡下缓,深部近于水平,并沿石炭系和二叠系煤系地层滑脱.地面见多处飞来峰.由于主要断裂走向的变化,构造带从北而南分为四段.各段有其各自的特征.该区是鄂尔多斯地块最有利的勘探地区之一,其沉积岩厚,生储油岩好,圈闭类型多.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是生油岩的成熟度和油气的保存条件.作者认为,原地岩体和前缘外带保存条件好,演化程度高.罗山-马家滩段的原地岩体和构造带北段的前缘外带是石油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8.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段、周口南缘逆冲推覆区段和淮南-合肥逆冲推覆区段。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印支期碰撞造山阶段、燕山晚期陆内造山阶段和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走滑拉张阶段。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各区带烃源岩保存条件差异较大,油气显示集中分布在前锋带附近。评价前锋逆断带及前渊区(盆地/凹陷)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带,南、北两支逆断带之间的逆冲岩席区(盆地/凹陷)为较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
焉耆盆地西部逆冲推覆带二维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焉耆盆地西部,地表主要为岩石裸露区、戈壁区和巨厚低降速带区,接收和激发条件都较差,地下为逆冲推覆带,构造复杂,是地震勘探困难地区。以往在该区进行了多次地震勘探,解决不了推覆带的构造成像问题,本次二维地震勘探利用射线追踪理论的正演模拟方法,研究不同采集参数对构造成像的影响,结合试验资料的定量分析,确定激发井深、药量,使地震采集参数更加合理。采集资料经处理,推覆体成像清晰。逆冲断点、断面清楚。  相似文献   

10.
从地震信息看中国推覆与滑覆构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推覆与滑覆构造的基本要素是清脱层,都是沿软弱面发生的。前者是受构造力作用形成的,后者是受重力作用形成的。推覆构造又可分为褶驶推覆和道冲推覆。褶皱推覆一般多发生在塑性地层一,其道冲断面与语皱构造一起发生;逆冲推覆一般多发生在脆性、半脆性为主的岩层中,其岩体逆冲未经过事先褶皱作用的逆冲断裂运动。滑覆构造是由于盆地沉降、斜坡的翘起,使沉积体沿斜坡滑脱面滑移而形成的逆冲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逆冲推覆构造带特征及其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该带以青铜峡-固原断裂为界,以东为南北向构造带,以西为六盘山弧形构造带。逆冲带由一系列向东或北东逆冲的叠瓦状断层所组成,中生代是其主要形成和发育时期。本区含油远景以韦州-马家滩地区的原地岩体及南北向构造带的前缘外带北段为最好。  相似文献   

12.
喀什坳陷构造变形较为复杂,主要为喜山期构造变动的产物,受区域构造边界的影响及自身所处构造部位的差异,在区域南北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于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变形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可分别称之为西部对冲挤压变形区、东段北部反冲挤压变形区、东段中南部侧向挤压凹陷区和中部剪切扭动变形区。下第三系底部膏盐层为底板滑脱层的逆冲推覆构造极为发育,属薄皮构造,并构成周边造山带向前陆地区逆冲推覆的前展式逆冲前缘或前缘外带的反冲褶皱带。区内构造变形的分区性和浅层构造变形的分异性对该区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反转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复杂的褶皱冲断构造,尤其是盐下层构造变形强烈,具有反转构造的变形特征。克拉苏构造带反转构造在剖面上具有先存正断层重新活动并在断层下盘形成捷径断层的特征,在南部远离反转断层处具有盖层滑脱性质,据此可将克拉苏构造带划分为反转断隆背斜带、楔状叠瓦构造带和逆冲前缘构造带3个次级构造带;平面上构造反转程度西弱东强,西段主要表现为在反转断层下盘形成分支断层,而东段具有在反转断层上盘形成反向断层和褶皱变形的趋势。构造变形分析表明,南天山水平挤压叠加垂直剪切的作用导致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断层,并使部分早期正断层重新活动而形成反转构造。对次级构造带构造圈闭有效性的分析表明,反转断隆背斜带形成规模大、产状平缓的构造圈闭,但是上覆盐岩层厚度较薄,天然气容易散失;楔状叠瓦构造带形成规模相对较小、幅度大的构造圈闭,上覆盐岩层厚度大,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坳陷鲁克沁稠油油藏形成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克沁稠油油藏位于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的中部,是目前在该盆地三叠系中发现的惟一稠油油藏,也是该盆地中规模较大的石油聚集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聚集规律。印支末期的构造运动使该构造带在印支末期前后的地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构造上的复杂变化与某些成藏条件的变化造成了鲁克沁稠油聚集带异常的稠油聚集特点。该稠油聚集带东高西低,说明稠油的运移曾出现过较大规模的自东向西的运聚。高孔隙度厚层砂岩中的断层能形成侧向封堵,并形成厚层断块稠油油藏。稠油聚集带不同部位储层的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石油的注入位置不在现今构造带的最低部位,而在其倾斜构造带中东部的玉东1井区。  相似文献   

15.
新近纪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的构造反转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中生界顶面上、下分布地层的综合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中生界之上接受的新生代最老的地层为新近纪的红粘土,这种红粘土分布广泛,厚度较大,自西向东分别覆盖于下白垩统、中侏罗统安定组及直罗组、下-中侏罗统延安组和上三叠统延长组之上。由此推断,盆地东部由晚侏罗世以来的持续隆起转变为坳陷接受沉积的时间为新近纪红粘土开始沉积的时间。由其底部的磁性地层测年可知,其反转时间约为距今8Ma。而裂变径迹测试分析资料表明,盆地西部在距今8Ma左右发生了逆冲抬升,由中生代以来的持续坳陷反转为逆冲抬升并遭受剥蚀。故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在新近纪均发生了构造反转。此次的构造反转对盆地内油、气流体矿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四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家围子断陷是一个构造格局呈西断东超、地层厚度西厚东薄的箕状断陷盆地,在沉积上具有多沉积中心、多物源和近物源的特征,北部安达地区火山是主要物源区。通过对研究区20多口井的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录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等的综合研究认为,徐家围子断陷营四段主要发育一套以粗砂岩—粗砾岩为主的河湖相粗碎屑沉积,主要发育7大岩相类型和5大沉积体系;其中,营四段下亚段在研究区北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部则主要发育冲积扇和泛滥盆地;营四段上亚段,在宋西断层以东主要发育辫状三角洲体系,而以西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部则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体系;在各沉积体系前缘则发育滨浅湖沉积。  相似文献   

17.
面积深度法在库车坳陷北部盐下构造变形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受研究区地表和地下构造双重复杂特征及巨厚膏盐层的影响,其深层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与精度不理想,准确研究盐下构造形态存在较大难度。为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最新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地震剖面,建立了克拉苏构造带盐下构造层的初始构造模型,并运用面积深度法分析了盐下构造层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结果表明:①盐下层构造的分布以克拉苏断裂为界线,断裂以北主要发育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冲构造,而断裂以南则主要发育滑脱构造;②克拉苏断裂以南区域滑脱面的位置介于8.01~10.23 km深度,推测该滑脱层为三叠系与下伏基底之间的不整合面;③博孜区域的滑脱距离为7.49 km,大北区域的滑脱距离为14.35 km,克深5区域的滑脱距离为12.46 km,克深1-2区域的滑脱距离则为1 6.32 km,该区盐下构造层的滑脱距离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从西向东构造变形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构造关系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穿过赛什腾山南侧构造边界的地震剖面显示.赛什腾山南缘断裂带总体表现为扭动特征。该断裂带在西端主要表现为向北、向上冲断;中部以高角度为特征;东缘(1001测线剖面)则表现为低角度、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断层,可能是走滑断裂构造端部的构造转换,为伴生构造样式。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的边界造山带并没有向盆地方向大规模逆冲,赛什腾山山前的东台1井及绿梁山山前的尕丘1井均未钻遇被山体掩覆的新地层,而是钻遇了高角度断裂带,也说明山体向南侧的逆冲规模较小。因此,新生代以来柴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以走滑变形为主,逆冲推覆是走滑构造的伴生产物。柴北缘走滑断裂带构造变形具有反转特征.并不是厚生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地带,走滑带之间的块体可能是相对稳定的块体,具有较有利的成藏条件。图7参12  相似文献   

19.
断裂不仅是一个面,有时能形成具有复杂结构的体,可划分为多个单元,不同结构单元封闭机理不同,评价方法也应存在差异。在大量岩心观察基础上,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红北断裂在平面上划分为东、西两段,剖面上划分为滑动破碎带与诱导裂缝带两个结构单元。滑动破碎带受挤压、扭动、研磨强烈,岩石碎裂化、岩粉化严重,故采用断面应力、涂抹作用、充填作用定量评价其封闭性;诱导裂缝带岩石破碎较弱,裂缝发育,致密性差,孔渗性好,易受后期流体作用,故利用薄片与扫描电镜分析技术,采用成岩胶结作用或原油稠化作用评价其封闭性。结果表明:夏红北断裂滑动破碎带封闭性西段好于东段;诱导裂缝带西段为矿物胶结封闭,而东段为原油稠化充填,封闭较晚。镜下鉴定及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表明:夏红北断裂至少发生3期大规模的流体活动,其中第一期为地层水活动,第二期、第三期流体活动伴随油气运移作用。故断裂带的封闭性是多期流体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