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我国建筑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探索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形成郑孝燮建筑是塑造“实用、经济、美观”的文态环境艺术。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同其它许多艺术的评价一样,也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尤其应当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中国的”。只要全世界及全中国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2.
舒乙 《百年建筑》2006,(5):25-26
联合国最近3年有一个口号叫做“保护地球环境”。联合国已经发现了这个危机,现在这个变成了一种统一的文化。一定要保护多元的文化。在国外.我们看到的是其民族的建筑,但是,在中国看不见我们自己的民族建筑,外国建筑有着保护自己文化的概念,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但却不注意保护自己的文化.在建筑上尤是如此。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其建筑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但是.我们看到意大利最好的建筑居然都是阿拉伯风格的。威尼斯是意大利最漂亮的城市之一.他的建筑完全是阿拉伯风格。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传统建筑文化便是其中的一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成为中国建筑设计师关注的问题。文中评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及民族传统对中国建筑的深远影响,最后讨论了传统文化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启示,并列举了传统文化与中国建筑结合起来产生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记者 于巧稚)为了弘扬国内外优秀建筑文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建筑和民族建筑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日前发布通知,举办“第五届中国优秀建筑论文”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近代的相遇,使中国民族建筑产生了相应的变革,出现了许多新型作品,与此同时产生的对建筑“民族性”问题的探索延续至今。中国民族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初始冲突中产生的变化、发展隐含着方向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延续性,而建筑形式的变化实质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梁晶  卢菁 《四川建筑》2002,22(1):20-22
本文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探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引入“历史性”、“效果历史”等哲学观念,剖析了“崇洋”和“崇古”两种错误做法,提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视域融合”,创造“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杨嵩林 《四川建筑》1994,14(2):12-14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词;这种侵略是全方位的,包括文化与建筑。这篇论文就是从文化侵略的角度来谈谈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一个小问题。建筑是人类的文化现象、过程和结果,任何民族,扩大了说,任何种族都有自己的建筑文化;在人类四大建筑文化体系中,以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为母体的东方建筑体系是独树一帜的。它与其它建筑体系迎然不同。不过,还是在它刚刚成熟、正处于发展时期的汉代,便吸取其它建筑文化的成就以丰富自己;在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吸取了印度文化和中亚伊斯兰文化,也有西方风格;早在4世纪…  相似文献   

8.
赵彬  王健  赵海波 《建筑节能》2006,34(2):51-52
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传统建筑文化便是其中的一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成为中国建筑设计师关注的问题。文中评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及民族传统对中国建筑的深远影响,最后讨论了传统文化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启示,并列举了传统文化与中国建筑结合起来产生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重庆建筑》2010,9(8):58-59
<正>为不断挖掘和保护中国民族建筑,弘扬民族建筑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建筑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创新,经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研究,决定继续开展第四届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论文评选,本活动是在全国范围内的  相似文献   

10.
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得当前我国城市里出现很多“全盘西化”,或通过简单添加民族传统建筑符号以形成“民族特色”的建筑,造成“千城一面”,许多建筑乃至城市面貌趋同。借助传播学的有关原理对此加以解释,并初步探索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金京 《华中建筑》2006,24(5):139-140
吴庆洲先生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华中建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城市建设史学术委员会筹委会委员。吴教授长期致力于建筑与城市防灾、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史以及建筑历史与理论三方面的研究。除科研、教学工作外,他还常主持、参与建筑设计、古建筑维修、保护设计及城市规划等工作。他的钢笔画“龙母祖庙脊饰”被评为1995年全国建筑画优秀作品。 11月中旬.记者有幸就建筑方面的一些问题对吴教授进行了采访。吴教授已年届六甸,平易亲切,对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就像是对待学术研究一样.总是思索一番再给予认真的解答。吴教授对于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的期望之切,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挚爱以及对我国建筑行业前景的殷切期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四川建筑》2011,31(4):239-240
各会员、各有关单位:为了弘扬国内外优秀建筑文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建筑和民族建筑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前四届“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论文评选”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决定,今年举办第五届论文评选,从第五届开始,扩大征稿范围,并将原“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论文评选”正式更名为“中国优秀建筑论文评选”,每年举办一届。现将本届论文评选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3.
《建筑设计管理》2011,(10):13-14,17
各会员、各有关单位:为了弘扬国内外优秀建筑文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建筑和民族建筑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前四届“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论文评选”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决定,今年举办第五届论文评选,从第五届开始,扩大征稿范围,并将原“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论文评选”正式更名为“中国优秀建筑论文评选”,每年举办一届。现将本届论文评选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为不断挖掘和保护中国民族建筑,弘扬民族建筑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建筑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创新.经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研究.决定继续开展第四届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论文评选,本活动是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水平的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15.
各会员、各有关单位:为了弘扬国内外优秀建筑文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建筑和民族建筑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前四届“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论文评选”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决定,今年举办第五届论文评选,从第五届开始,扩大征稿范围,并将原“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论文评选”正式更名为“中国优秀建筑论文评选”,每年举办一届。现将本届论文评选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6.
《建筑设计管理》2011,28(7):11-13
各会员、各有关单位:为了弘扬国内外优秀建筑文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建筑和民族建筑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前四届“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论文评选”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决定,今年举办第五届论文评选,从第五届开始,扩大征稿范围,并将原“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论文评选”正式更名为“中国优秀建筑论文评选”,每年举办一届。现将本届论文评选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7.
当前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中国建筑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需要承继发扬的一大重要部分。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建筑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系,理清中国建筑的中华血脉  相似文献   

18.
当前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中国建筑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需要承继发扬的一大重要部分。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建筑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系,理清中国建筑的中华血脉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现代①建筑发展起步较晚, 在西方建筑文化影响下,中国在构建自己的 建筑发展之路中经历了很多坎坷和曲折。同 属东亚文化圈并遭到殖民入侵的日本,在建 筑发展历程上经历了从明治时期的全盘西 化到二战时期为维护民族自尊与西方强势 文化抗争的建筑探索,再到今天兼顾高技术 含量和日本文化内涵的现代建筑,日本逐步 走上了具有民族性、科技性和创新性的建筑 之路,大师辈出,成为引领世界建筑潮流的 领跑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国经历了 相似的全盘西化、对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以 及地域建筑思潮的萌发等阶段。通过对照中 日两国建筑发展历程和面对西方强势文化 冲击所做出的对自身文化回归的相似轨迹, 以期为中国建筑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钟行恕,1952年出生,现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西部工作站站长、四川大学综合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东华综合科学院院长。多年来,他专业从事中国西部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工作,在中国西部各省、市进行了长期的调研与考查,收集了大量各民族建筑、民俗、民风等一手资料,策划和营造了许多高规格、高水平的城市特种建设与旅游开发项目,为中国民族建筑文化复兴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他为民族地方策划、设计、实施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