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选用糠醛废渣作为玉米秸秆成型的粘结剂,在糠醛废渣添加量不同的条件下,对秸秆的成型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成型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糠醛废渣,可以使秸秆在较低的压力下成型,降低了秸秆成型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2.
玉米秸秆成型块微观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影响玉米秸秆固化成型的工艺因素包括成型压力、温度及含水率等,成型块的微观结构对其宏观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电子立体显微镜观察玉米秸秆固化成型后的颗粒物料之间的结合方式和显微形貌,从微观角度研究成型工艺参数与成型块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成型块颗粒之间主要以机械镶嵌、天然粘结剂粘结的形式结合。在成型压力60~90MPa,物料温度75~100℃,含水率8%~16%的成型条件下,制得的玉米秸秆成型块内部颗粒结合紧密,机械镶嵌作用明显,对应得到的成型块物理品质和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3.
玉米秸秆板加工工艺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皮瓤分离技术,将玉米秸秆去瓤取皮后,以秸秆皮为刨花原料,以落叶松单宁树脂胶为胶粘剂制造了玉米秸秆板。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玉米秸秆板的热压工艺,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胶粘剂质量比11%、单位体积投料量0.9g/cm3、热压温度135℃、热压压力3MPa。研究和试验表明,单位体积投料量、胶粘剂质量比是影响玉米秸秆板主要性能的重要因素,在确定生产工艺时应予以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秸秆成型技术是进行生物质能转换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秸秆成型机是进行秸秆成型技术的关键机械。目前,秸秆成型机械成型主要利用玉米和小麦秸秆,且成型制品比较简单、机械效率低。为此,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制作水稻植质钵育秧盘,利用气吸式成型方法进行秸秆成型。成型系统主要包括模具的设计、传动系统的设计、电机的选择和轴系的设计。最后,利用三维制图软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水稻植质钵育秧盘成型机结构设计合理,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5.
致密成型燃料是提高低密度玉米秸秆使用性能的关键手段之一,通过致密成型燃料,可以方便玉米秸秆运输和储存。为此,根据玉米秸秆压缩成型的主要特点,利用ANSYS的结构分析模块对挤压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物料在挤压过程中的流动变化规律,揭示玉米秸秆在整个成型过程中应力、应变和摩擦力变化过程,旨在为生物质致密成型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简单介绍了生物质秸秆固化成型的一些理论研究以及发展秸秆压块饲料的意义,以秸秆压块机的设计为主,确定了秸秆压块机的整体设计方案.根据整体方案和设计制造的样机,对不同物料以及同种物料的不同颗粒度状态进行对比压块试验.以稻壳压块和玉米秸秆压块燃料为研究着眼点,对稻壳玉米秸秆的结构特性、压缩特性、流动规律分别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成型玉米秸秆的特性进行了测定,并分别对稻壳和玉米秸秆机械压扎成型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农牧业有机废弃物污染,提高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率。以水稻秸秆和发酵牛粪为原料,采用热压成型技术制备生物质育苗钵,并对生物质育苗钵成型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成型压力、成型温度、秸秆含量、含水率对成型特性具有显著影响。当成型温度在120℃、140℃,秸秆含量为8%、7%,含水率为16%时,成型育苗钵抗破坏强度和耐久度均达到峰值,成型压力与抗破坏强度和耐久度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农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因玉米秸秆丝化压缩成型不同于一般物料的粉碎制粒和压缩打捆,因此通过自制压缩成型模具和计算机控制的电子万能试验机对丝化后的秸秆物料进行压缩成型试验,研究了不同物料尺寸、不同含水率及不同压缩方式对丝化后玉米秸秆成型块松弛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到用途和功率消耗因素,玉米秸秆丝化压缩成型的最佳含水率应控制在10%~20%范围内,使用多频快速压缩(压缩速度500mm/min,连续压缩5~8次),玉米秸秆丝化压缩成型的最小压力为6.22MPa,否则要应用更大的压力才能成型。该试验对压缩工艺的优化、压缩设备的研制和压缩成型后产品的特性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一次性餐具技术发展方向:植物纤维餐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目前市场上4类一次性可降解餐具产品及其优缺点、可降解餐具技术及成型设备等进行了综述,结合我国秸秆资源特点,指出我国一次性餐具研发方向为植物纤维餐具。详细归纳总结了秸秆纤维特性研究以及植物纤维成型方式、秸秆压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压缩成型工艺技术。本文认为利用植物纤维原料干法热压工艺生产餐具将是我国一次性可降解餐具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不封闭状态下的秸秆辊压成型原理及理论,提出了多级辊压秸秆冷成型技术方案。进行了秸秆多级辊压成型关键性能参数和技术可行性试验研究,以不同含水率9%~23%、粒度0~12mm的玉米秸秆为对象,研究在不封闭状态下秸秆物料的压缩成型特性,发现压缩过程存在屈服现象,压缩过程可划分为松散、压紧、屈服和成型4个阶段,在一定粒度下,秸秆物料的压缩屈服极限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测试含水率9%的秸秆在不同压缩阶段的秸秆成型块厚度且计算各级压缩比,验证了不封闭状态下的秸秆辊压成型原理可行且为秸秆多级辊压成型装置提供设计依据。最后,依据秸秆多级辊压秸秆成型原理及秸秆物料压缩过程,设计多级辊压秸秆成型装置,以满足生物质秸秆成型的产地高效工业化生产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的力学特性测试研究   总被引:48,自引:11,他引:37  
对玉米秸秆的茎叶连接力、叶鞘的抗拉特性和茎秆、叶鞘的抗冲击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力学特性是玉米秸秆的固有特性,具有统计规律性。茎叶连接力为O.7~16N,叶鞘抗拉力为3~21N,叶鞘抗冲击能量为0.5~3.8J,茎秆抗冲击能量为2.3~42.8J。并对影响这些特性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气流式分离机分离不同形态秸秆碎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气流式分离机分离性能的因素很多。为了解在不同形态秸秆碎料分离过程中对分离产生影响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确定参数和指标,进行不同形态秸秆碎料分离的正交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可获知应用于不同形态秸秆碎料分离的气流式分离机的性能指标随各参数变化的规律,得出一定条件下最佳分离状态下的各参数值。  相似文献   

13.
吸附型添加剂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秸秆沼气工程中存在的原料转化率低、消化时间长等问题,选取吸附型添加剂(麦饭石、沸石)作为厌氧消化调节剂,研究比较不同比例的添加剂对消化原料的降解率、产气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型添加剂在消化过程中起到了微生物载体的作用,有利于菌种的富集.添加麦饭石有利于日产气峰值的提前出现,添加10%麦饭石比添加15%麦饭石的日产气效果好,其最高的日产气峰值为1212 mL.添加沸石有利于累计产气量的增加,添加15%沸石比添加10%沸石的累计产气量高50.74%,其最高的净累计产气量为19519 mL.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鸡腿菇热风干燥速率及热风干燥后产品品质,对新鲜鸡腿菇进行了热风干燥实验,研究干燥过程中热风温度X1、热风风速X2和切片厚度X3对鸡腿菇干燥速率Y1、复水比Y2和干燥产品色差Y3的影响。采用综合评分法,结合响应面分析,对多指标进行综合优化,建立指标综合值与各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求出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实验结果表明:鸡腿菇热风干燥过程中各因素对鸡腿菇干燥速率及干燥后产品质量都有显著影响(P <0. 05);在热风温度55℃、热风风速1. 35m/s、切片厚度4mm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下进行热风干燥,鸡腿菇热风干燥速率Y1=0. 301 g/min,干燥后产品复水比Y2=3. 61,色差Y3=21. 95,综合干燥效果达到最佳,与指标综合值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低于5%。本研究可为鸡腿菇热风干燥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农机服务对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路径,有利于为农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基于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DEA模型测算粮食生产效率,运用Tobit模型分析农机服务水平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最后从资本要素对劳动要素的替代效应和技术要素投入效应两方面解释农机服务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原因。结果表明:2009—2018年中国31省份粮食生产综合效率为0.849,省份间效率差异明显,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分别为0.921、0.918,相较于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对其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更大;在所有省份和生产效率高于平均效率省份的回归结果中,农机服务分别通过1%、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并产生正向影响,在生产效率低于平均效率的省份,农机服务水平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未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文献(1)的基础上,引入影响关接机械性能的各种因素,导出更为切合实际的胶接-过盈轴毂联接设计计算方法,文中特别联接所受的曲型载荷谱对联接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得出载荷折算系数,类似地用试验分析方法分别得到了材料系数,联接配合类型系数配合表面尺寸系数以及工作温度与热装置系数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介绍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我国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的现状,详细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作为饲料、深加工和作为生物质能源等典型应用方式,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做了探讨,提出应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产质优价廉,施工方便的管材,对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发展极为重要。本文所研制的内光外波纹双壁聚氯乙烯管结构合理,物理力学性能良好。经多项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过水能力与普通光滑硬塑料管基本一致;爆破压力达1.3~1.5MPa;扁平刚度0.36MPa,与国标管相近,约为薄壁管的4倍,在填土的外荷载作用下,其径向变形率为1.2%。双壁波纹管较国标管每米节省原材料52%,单价降低35%左右;较薄壁管每米也可节约原材料7.4~16.7%,是一种较理想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新型管材。  相似文献   

19.
The water needed for Italians to eat pasta and pizz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ter resources use in agriculture is generally quantified in relation to the harvest. In contrast, this paper takes a consumer perspective by assessing water use in relation to the final consumer produc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water use related to two products that are typical to Italian consumers: pasta and pizza margherita. We use the water footprint concept as a tool to quantify and localise this water use. The water footprint of a product is the volume of freshwater used to produce the product, measured over the various steps of the production chain. We find that the water footprint of dry pasta made in Italy amounts to 1924 l of water per kilogram of pasta. The water footprint of a 725 g pizza margherita is 1216 l of water. The impacts of the water footprints of pasta and pizza depend on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water systems where the footprints are located. The impact of the water footprint of pasta is most severe in Puglia and Sicily, where groundwater overexploitation for durum wheat irrigation is common. The impact of the water footprint of pizza is more diverse. It is concentrated in the first step of the supply chain of tomato puree and mozzarella, i.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omatoes and the feed crops of dairy cows. The bread wheat used for the pizza base does not have large impacts. The water footprint impact of the tomato puree on the pizza is concentrated in Puglia (groundwater overexploitation and pollution related to tomato cultivation) and Emilia-Romagna (water pollution). The water footprint impact of mozzarella lies mostly in the effects of water use for producing the feed ingredients for the dairy cows. Mozzarella production further poses a potential threat to water quality, mostly in the Po valley, but this problem seems to be properly regulated, although possibly not fully controlled.  相似文献   

20.
沟蚀发育的黄土坡面上秸秆覆盖防蚀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玉米秸秆这一廉价资源的防蚀效果,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在黄土高原典型高强度侵蚀性降雨条件下,不同玉米秸秆覆盖方式(沟头缓冲带覆盖、沟内填充覆盖)及其组合对沟蚀发育黄土坡面侵蚀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对于有细沟和浅沟发育的黄土坡面,不同方式秸秆覆盖可减少坡面侵蚀量8.3%~46.2%,降低径流含沙浓度19.1%~49.6%。其中浅沟沟头覆盖+浅沟侵蚀带沟道全覆盖(H+G)和浅沟沟头覆盖+浅沟侵蚀带主沟道覆盖+细沟沟头覆盖(H+MG+RH)2个处理的防蚀效果最佳,二者分别减少坡面侵蚀量45.0%和46.2%。秸秆覆盖通过改变坡面径流与侵蚀产沙量的关系而非减少径流量来减少坡面侵蚀量。不同方式的秸秆覆盖均可降低径流流速、减弱径流挟沙能力以及径流侵蚀力,进而减少坡面侵蚀量,其中,浅沟沟头秸秆缓冲带覆盖和浅沟沟槽内秸秆填充覆盖均可减小流速42.6%以上。比较2种覆盖方式,沟头缓冲带覆盖较沟内填充覆盖在减少侵蚀方面更有效。因此,在沟蚀发育的黄土坡面上,用玉米秸秆缓冲带覆盖侵蚀活跃的沟头部位可达到最优的防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