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图书馆学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著名学者,他的思想、学说及其实践,后人多有至高的评价.梁启超的学术事业是与新民、救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图书馆学理论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救国和爱国思想;他创建的图书馆学一系列新理论和新思想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启迪着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王夫之(1619—1692),在中国近代哲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哲学观点上,他继承并发展了张横渠的进步学说。他正确地指出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指出了精神依存于物质,思维依存于存在的关系,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学说。首先他驳斥了宋儒天理人欲对立  相似文献   

3.
政治哲学总是围绕着何谓优良的公共生活,以及如何实现这样的生活展开话语讨论.其中被关切的前设性问题即如何看待人.作为一种理论假说,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其有过独到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础呈现出古代政治思维范式.近代以来,儒家政治哲学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新儒学思想家开始重新解说包括人性、民主等各种政治哲学概念,在寻求儒学现代转换的问题上做出巨大的努力.从梁漱溟、牟宗三等人的思想中不难发现他们愿意用西方话语解说传统概念并消解传统文化中比类逻辑的论证方法,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性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西方哲学史的自我理论发展线索 ,探讨了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康德综合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和近代欧洲哲学自我理论 ,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时代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跨越近代 ,把哲学发展推向了现代。  相似文献   

5.
严复是推动达尔文进化论在清末民初中国传播的重要思想家,但其进化论(天演论)并非对达尔文学说的照搬,而是中西思想资源与晚清历史语境的多重融合。严复一方面融合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与道家“去伦理化”的自然观,揭示出以竞争与优胜劣汰为特征的残酷世界秩序;另一方面又融合斯宾塞的“直接适应”理论与儒家自强不息的道德理想,阐明了残酷法则下人类主观努力的重要意义。严复也摈弃了斯宾塞强调个体自由竞争而拒绝国家干预的立场,做出了适合中国语境的创造性理论转化。因此,严复天演论不仅展现出自然与伦理复杂的二元结构,也将达尔文主义从“优胜劣汰”的强者哲学转化为“争以自强”的弱者哲学,成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伊壁鸠鲁是希腊化文明开初的启蒙思想家。在希腊化文明与罗马文明中广泛传播、持续传承的伊壁鸠鲁学派的学说,内含一种表现新时代特征的文明思想。伊壁鸠鲁学派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科学认识世界是文明进步观的哲学前提;文明在发展生产、克服战争苦难、破除宗教迷信中进步;希腊化世界道德文明的个体本位伦理观;萌发社会契约思想的大同世界理想。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与文明思想是西方文明思想史的重要环节,对近代西方启蒙运动有深远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基雅维里可能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政治思想家.他使"政治的理论观点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切断了国家、君权与上帝的联系,使国家学说与宗教学说相分离,从而在政治思想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他的政治思想理论,也为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学说与政治学说奠定了基础.就马基雅维里所持有的国家观、权力观、法制观等政治观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自近代与西方接触以来,中国一直是技术进口大国,也一直是思想进口大国.中国的历史哲学、现代化理论等高层次的思想论坛向来是西方人的天下,流行的:不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学说,就是马克斯·韦伯、道格拉斯·诺斯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幻境说是中国美学中一重要却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审美学说。空幻观念在中国艺术功能观与价值论等层面的渗透和影响,为幻境说的出场营造了独特的氛围。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幻境的阐述尽管并不系统、严密,但对于幻境说的现代展开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作为一种审美学说,幻境具有非实在性、不落有无、即幻即真三大特征。幻境说有着深厚的哲学根源,主要源于佛禅哲学中的即色即空、即幻即真思想。  相似文献   

10.
戴震与康德是18世纪中后叶中国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面对各自的思想文化传统和哲学权威话语,敢于率直地提出质疑与挑战。他们分别在宇宙观、认知论和伦理哲学等层面对旧的哲学体系予以了批判和颠覆,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架构,从而成为中西近代哲学革命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1.
经过一千年中世纪的封建统治,十六世纪末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了给革命制造舆论,资产阶级以机械唯物论等学说为理论武器,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弗·培根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始祖,他的后继者霍布斯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系统化。在哲学史上,霍布斯是个继往开来的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的哲学,同时又为以后机械唯物论的发展提供了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的“情景”说既是一种文学创造理论,又是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美学理论,它与佛教的“现量”概念相结合,在明清之际构建了一座美学理论的高峰。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系统阐述“境界”说的第一人,其“境界”说脱胎于“情景”论,然而,它经历了一个从艺术走向人生、从人生走向哲学、从以和谐为基调的优美走向以痛苦为主要内涵的崇高的历程。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重要营养的学说,它是对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情景”论的错位生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边沁是英国近代最重要思想家之一,其研究领域覆盖了伦理学、政治哲学和法学.他以自然科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从观察"实际的人"出发,继承并改造了英国道德哲学中的情感主义学说和功利原则,将之系统化,为近代功利主义和法律实证主义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也为英国的政治和法律改革提供了明晰简单的原则.并以其"穷尽方法"、"细节方法"和"审查方法"为法律和道德的哲学证成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伦理为本位是儒家学说的基础特征,也是传统《中庸》观的基本特征。作为中国传统哲学集大成者、宋明理学批判总结者、17世纪启蒙思想家,王夫之以实有论对传统《中庸》现重新定位,以哲学思辨代之伦理本位,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发展和传统《中庸》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自然法学说渊源于古希腊,中世纪时沦为神学统治的工具.西方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时期,自然法学说开始复兴,16-17世纪被赋予近代意义.在欧洲转向近代化的背景下,近代自然法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原则深刻影响了法国的社会进程.自然法学说适应时代的需要,与人类理性原则一起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矛盾学说,揭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通过先秦时期哲学、汉--唐时期哲学、宋元明清时期哲学产生和发展起来,并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必然把辩证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学说是在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关涉何者为知识最终来源之争的历史语境下出场的;在对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形而上学进行逐一论证其知识来源的普遍必然性的逻辑进路中,康德完成其对"先天综合判断"学说何以可能的诠证,平整了形而上学的地基。在彰显近世哲学研究中主体性应有地位的同时,开启了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先声。立足于现代性的宏阔视域,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学说的理性致思为当下中国形上之思的塑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变易思想;二是今文经学的朴素进化观;三是西方进化学说.康有为、严复、章太炎、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近代思想家对进化论进行吸收和改造,形成各具特点的进化论学说.康有为吸收中国传统变易思想和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观,形成"三世"说的进化观;严复思想则是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思想的综合产物;章太炎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拉马克学说的影响,将革命引入进化论;孙中山信仰达尔文学说,提出"突驾说";陈独秀和李大钊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影响,分别提出"抵抗力"和"民彝"史观.因此,近代中国进化论具有"多源多流"的特点,在"多流"之中又有其共性.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西学之争与严复译介西方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 ,西学东渐 ,严复为适应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 ,特别重视介绍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哲学与逻辑学理论 ,他力倡逻辑学为“一切法之法 ,一切学之学”,深刻批判了中国旧学的逻辑方法论 ,真正启动了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谢林在思想史上首次系统地质疑与动摇了德国观念论,乃至整个近代哲学,他提出了后来成为现代哲学之基本共识的一个观点:理性是有限的,它会将人与现实隔绝开。谢林主要通过将古代的潜能-质料学说改造为自己的一套潜能学说,并以此解释上帝内部三种潜能的结构,以及上帝力量的历史性实现,来克服现时代的“否定性”。谢林的肯定哲学虽然有基督教、德国观念论和世界根本秩序三方面的局限,但与其他大思想家的学说一样,因为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而构成了衡量当代与未来思想的一个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