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根据当前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由于计算机不足,课时少,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不平衡等情况,以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分层次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主要是可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强技创新型人才。自2016年起,对我校汽车与电子工程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15级、2016级、2017级学生进行"小班教学"教学模式试行工作,即根据专业课程需求,通过控制学生人数,执行分段式教学目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进行的小班教学活动。现以2016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班《汽车电控技术》课程为例,进行"小班教学"教学模式试行情况工作总结。  相似文献   

3.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增加,生源的跨度也随之增大,按照原有教学模式教学的效果有所减弱。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机械设计基础》分层次创新教学方法设计与实践探索,有助于教学的自主性、设计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对机械工程的认识、启迪学生思考、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机械技术技能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职业院校生源多元化,采用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对具有生源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学生进行“一刀切”教学,易出现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差生“吃不消”的现象,这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针对上述问题,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探讨了基于在线课程的机械设计基础动态分层次教学方法。“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机械零部件选用方面的知识,具备运用有关技术标准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及使用维护能力。依托在线课程平台,结合分层次教学方法,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动态分层次教学改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包括利用在线课程的讨论、问卷等活动准确全面掌握学情,并合理分层;重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分层教学;采用三元三维立体化的分层评价。课程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后,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希望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探索更加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对"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解读,结合高职院校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现状,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运用在《汽车构造》课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是培养学生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新形势,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点,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根据专业整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材与考核方法等具体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学风,提高教学管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了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具优势,在"对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更高,探索性更强。对《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在授课过程的实际情况分析,找出传统授课存在的问题,提出融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以此制定了G81/G83指令在"对分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并矛以实施。  相似文献   

8.
分层次教学是根据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差异,进行有差异的针对性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都获得人尽其才的发展。这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教学方略,真正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为了有效保证分层次教学中教育公平的充分实现,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划分层次,科学地配置教育资源,在保证各层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把对各层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针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学生的测量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案,改革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开设设计性实验,引入高精密仪器采取分层次教学,通过改革,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机加工相关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为体现以"应用"为主旨,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确立课程主线,有机地融合了其他课程内容。文章从机械制造工艺课教学现状出发,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结合企业需求,提出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把"教、学、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有效提高。机械制图是一门相对复杂枯燥的课程,在高职机械课程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的情况,对分课堂的出现为高职教师提高机械制图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本文将对对分课堂的概念、对分课堂具备的优势以及对分课堂教学的要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分课堂在高职班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应用措施,希望能为高职机械制图教师开展教学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1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高等院校近机类、非机类各个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之一,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提出了基于P-MASE模型与当堂对分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首先,基于研究性教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含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三维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不仅增加研究性学习项目,还把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及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接着,构建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阶段教学活动,并重点在课中融合了P-MASE模型与当堂对分教学环节;最后,建立了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考核的多元评价方法。以“机械设计基础”的“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为例,详细论述了该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车辆有限元法分析"目前教学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通过建立课程线上案例资源库、实施过程性考核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达到"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有限元分析工具解决汽车产品研发中设计、分析、校核等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设计,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独立院校旨在培养学生技术型与应用型能力的目标,该文提出在液压传动与控制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要从理论课程教学设计、实验课程教学设计、引入计算机仿真软件教学、优化毕业设计环节及评价考核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综合化、系统化的教学,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首先要以项目驱动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使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途径更加清晰,目标指向更明确。  相似文献   

16.
新冠疫情爆发后,全国高校开展了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活动,保障了基本的教学进度,但是线上教学师生之间不能随时进行"面对面交流",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也不利于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分析"信号与系统"课程特点以及网络学习条件,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构建有效的师生信息互馈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情况出现时,线下教学的开展将会遇到重重阻碍。特殊情况背景下,受环境与条件限制,教学场所需要从线下转移至线上。结合突发事件出现的特情背景,探究目前线上教学模式中顶层设计、教师层次、学生群体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育学基础理论的支撑下,分别给出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构建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线上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根据"焊接技术"的课程特点与学生的学习现状,在实训教学中引入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实时把握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大幅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作为焊接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猪生产课程开发思路、方法与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采用学校、养猪企业合作开发猪生产课程,校企"双导师"对学生跟岗、顶岗指导,构建"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同实施"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猪场不同岗位实施"教与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20.
论文通过对职业学校电工实训教学中对学生触电急救技能训练情况的分析,结合学生技能实训现状和我们的教学经验,运用触电急救技能训练实践情景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表现出"我要学"、"我要练"、"我能助人"的心态,从而激发出学习的主动性。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