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源 《建筑师》2013,(2):101-105
本文讨论了为什么研究近代建筑传媒、近代建筑传媒的概念以及如何研究近代建筑传媒这三个问题。近代建筑传媒在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一直比较欠缺。研究近代建筑传媒首先需要对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分析近代建筑传媒的类型和特征,解读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研究传媒的制造者和接收者,探讨近代建筑传媒与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代上海的建筑专业期刊在20世纪早期中国建筑业发展、职业建筑师成长和建筑学科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时事新报》《申报》的建筑专刊以及其他一些报刊和杂志,是建筑信息与知识传播的先行者,《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是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本文以"建筑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学科知识的建设与普及""建筑制网与业务文件的规范化""建筑新思潮的传播与学术争鸣"及"建筑师社会身份的建构"5个方面,对这些媒体在1920-1930年代的建筑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梳理,展开论述,以呈现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过程与特征,也以此折射近代上海都市化进程和执业环境为这一发展所提供的独特条件。  相似文献   

3.
《北京规划建设》2008,(4):130-132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并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下展开了。近代北京处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之中,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也使北京的近代建筑独具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由政府投资的官方建筑经历了从清末至民初的全盘西化到20-30年代走向中国民族建筑形式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广州近代官方建筑活动为例,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及广州的具体社会环境分析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影响官方建筑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以期深入理解近代中国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建筑现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建筑师和建筑思想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琦  庄凯强  季秋 《建筑师》2008,(4):102-107
中国的近代建筑历史研究经过5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20多年的深入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理论成果,具备了向理论化和系统化发展的条件。近代建筑师和近代建筑思想是这种研究的重要的线索和切入点。近代建筑师是对于近代建筑发挥最大主观能动作用的人群,近代建筑思想则是近代建筑背后所有主客观的影响因素的总和。该研究通过对典型建筑师和建筑师群体及其相应建筑文化遗产的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试图为同类型的研究建立范式。社会意识、体制与制度、工艺与技术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及其互动,形成了社会建筑思想。该研究将通过对社会建筑思想和建筑师思想的对比与分析,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原因并揭示其发展规律,为中国现在及未来的建筑发展提供史学参考。该研究将通过综合运用实证调查,社会史观、中西比较等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以上命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王凤席  曹永康 《华中建筑》2011,29(5):159-163
祠堂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一种建筑类型,在传统社会中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关系的重要社会职能.因此祠堂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具有超级稳定的特点.然而这种稳定的建筑类型在近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该文对浦东区6座近代祠堂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这种变化的描述与分析,理清祠堂建筑中表发生变化的部分与发生了变化部...  相似文献   

7.
从中西文化比较和建筑形态观念两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的文化转型,结合实例,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三种主要建筑类型,由此说明文化转的历史意义及对未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松茯 《城市建筑》2005,(11):43-47
哈尔滨近代建筑具有多元化的风格构成,在近代中国城市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传统建筑文化的再现、新思潮建筑的整体导入、“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试验三个方面论述了哈尔滨近代建筑艺术特色,并阐明哈尔滨是近代中国建筑样式最丰富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历史背景,沈阳近代建筑的转型呈现多路径并驾齐驱的复杂局面,抽丝剥茧, 通过对历史事件与建筑的关联性进行解析,梳理不同因素影响下建筑转型的动因与途径,是深入挖掘沈阳近代建筑转型规律的重要手段。清末新政使东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当时东北的执政中心沈阳来说,更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变革,加速了沈阳城市近代化的进程。本文以此为背景展开近代建筑转型研究,提出该时期清政府通过自上而下推进建筑转型所呈现的“以功能为主导的城市近代化、以传统符号为装饰母题的西洋样式、与地方材料相适应的新技术”三个途径,以及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风格为先导、 结构为支持、功能为根本”的特点,以建筑为缩影总结异质文化在传播与引入中所体现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李臣喜  朱永春 《山西建筑》2009,35(16):37-38
以福州近代工业建筑为研究对象,对现存福州近代工业建筑进行了初步调研,并以福建船政建筑为例,对其历史背景、整体布局、单体特征及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探析,以期对福建船政建筑进行功能转换,实现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  相似文献   

11.
卢庆旼 《南方建筑》2014,(4):109-115
通过近代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来考察仁川清租界建筑文化的形成,为理解亚洲建筑近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仁川清租界内近代建筑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中国本土建筑的联系、对后来韩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仁川的开埠和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第二部分概述仁川清租界规划的形成及发展。第三部分根据建筑用途对清租界的近代建筑进行分类,分析它们的建造背景和建筑特点以及所受海航线的影响。最后,探讨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对韩国建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余威 《城市建筑》2014,(33):190-190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问题提出具体的分析和讨论,希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能够在现代建筑中依然发挥着其代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建筑新表情——论建筑智能化对建筑外层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科技发展为建筑艺术形象表达提供了多种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具体建筑实例分析说明建筑智能化对现代建筑外层设计的影响,建筑更多地表现了生命的动态和预示。自动化信息、生态学的介入为现代建筑赋予更多不同于往昔的新表情。  相似文献   

14.
侯伟光  薛芸 《山西建筑》2007,33(21):28-29
如何为现代建筑命名、现代建筑在不在中国、建筑形态将走向何方等,这些都是困扰着一代又一代建筑学者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建筑领域的现状,希望能为建筑的发展提出一些理论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刘源  姜省 《南方建筑》2014,(6):4-11
建筑图书是传播建筑知识的媒介,近代建筑图书的出版改变了我国历史上建筑专书甚少的状况,影响了近代建筑学的发展。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研究近代建筑图书的必要性,梳理了近代出版的建筑图书的书目、编著者、出版时间和出版者等信息,将之整理成表,并进一步讨论了近代建筑图书出版的整体特征。论文最后通过考察图书的印次来探讨近代建筑图书的影响,分析了再版次数最多的三种图书《房屋》、《建筑构造学》和《房屋建筑学·住宅编》的作者、内容、编辑意图和读者对象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袁波  叶静 《城市建筑》2013,(16):35-35
色彩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符号,当前已经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分析了色彩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此提出更好的应用策略,目的是将色彩的功能发挥到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个人建筑学习对建筑杂志的感受,概述华南建筑学科发展中的杂志因素。结合作者对建筑教育的理解以及建筑杂志教育作用的分析,提出对《南方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电气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点项目,随着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变化,电气设计在现代建筑中也呈现了其自身的特点。本文结合现代建筑的发展,就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及发展做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