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存在论与不存在论.二者中存在论是值得肯定的,但以往的存在论又过于绝对化了.在阶级社会里的民族融合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实际上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民族融合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以特殊的形式--民族同化体现出来.民族同化是民族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对民族融合的历史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蕴含着民族融合的逻辑旨归;民族融合是民族同化的逻辑结果,两者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略论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民族关系史中的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进行了讨论,基本上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承认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一是承认中国历史上只有民族同化,而民族融合只有在阶级压迫消灭后,消灭一切民族间的差别才能实现的。形成这两种意见分歧的原因,是来自对概念的本身理解的歧异。究其根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对“民族”概念的不同含义和汉语中的“民族”一词的相当模糊,是影响这一问题讨论顺利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关于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战争彭建英关于民族融合、民族同化这两种历史现象,《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以及《民族词典》中都分别作了界定和解释,然而却并不十分恰确.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我们应当从各民族具体的发展历程中认真...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汉族接受、同化周边及外来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形式进行的,这种民族融合形式直接推动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繁荣共生的族群构成格局和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但是,我们同样应当对那些在不同背景下、发生在不同地区的、非主流形式的民族融合方式予以关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证明在西南边陲普洱市景东县衍化出的一种与传统民族融合形式迥异而又相反相成的新的民族融合类型,即汉族彝化。并围绕导致"汉族彝化"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客观原因等作分析论证,提出了自我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民族理论界长期以来对民族融合的种种认识,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认为,民族融合与民族消亡是两种不同本质特征的概念:民族消亡是民族特征、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民族界限不存在,一切民族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民族融合是指民族特征的趋同化。文章认为,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融合实现之时,才是民族消亡之日。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结果。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融合因素,是就量而言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发展阶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巩固的。在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国势强盛、声威远震、经济繁荣、文化科技进步的光辉史页,也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形成、充实许多优良传统。因而,中华民族终能成为不能摧毁、不可战胜的民族,成为同心同德、共创大业、振兴祖国的民族。从古代开始,中国民族融合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迂回的,有各族间的和平交往、自然融合,也有战争、民族压迫和强迫同化,这些都是毋庸讳言的。值得我们自豪的,倒是我们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一直在发展,这是几个文明古国都无法比拟的。这样绵亘数千年的我国民族融合史,是史学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史学前辈范文澜、翦伯赞诸先生都给我们开辟了道路,提出了极有教益的见解。窃不自揆,想就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发展阶段一抒管见,敬请赐教。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巩固的。在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国势强盛、声威远震、经济繁荣、文化科技进步的光辉史页,也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形成、充实许多优良传统。因而,中华民族终能成为不能摧毁、不可战胜的民族,成为同心同德、共创大业、振兴祖国的民族。从古代开始,中国民族融合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迂回的,有各族间的和平交往、自然融合,也有战争、民族压迫和强迫同化,这些都是毋庸讳言的。值得我们自豪的,倒是我们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一直在发展,这是几个文明古国都无法比拟的。这样绵亘数千年的我国民族融合史,是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活动并不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中才存在的,其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这一普遍性可以从时间、空间视角来看,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不同社会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着发生、发展、逐步完善的历史进程,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也会随着阶级的灭亡而灭亡。只是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在内容、方法和表现形式上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中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是文化的创造者和重要载体,没有民族就无所谓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里,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等条件下形成的。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的表现形式。经济工作与民族工作的关系、民族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国民教育与民族教育的关系是西部民族地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之间的异同,有过一些争论,争论时隐时现,既发生在不同学界之间,又存在于同一学界内部。时至今日,争论已消退,但不同学界的分歧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潮流或趋势,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大实际。以此为背景和参照系来观照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全球化不仅提供当代社会的现实框架,而且也提供民族文化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学的发展体现在民族性与时代性上,二辩证的结合才能推进史学进步,近代史学从不同方面表明了这一事实,在全球化趋势下,当代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问题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要研究全球化对中国史学、对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还要研究中国民族传统史学遗产在发展当代史学上的重要价值。讨论历史兴衰是历史学的主题,研究历史“势”同样是当代历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究天人之际”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多重考据应当是当代史学考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的育人功能,并且逐步认识到历史具有发扬民族精神的作用。今天,在积极倡导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之时,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因为:一方面历史教育可以为培育民族精神找到根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主体。  相似文献   

14.
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 ,即道德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有的道德观念和规范被历史所淘汰 ,有的则被后人继承下来 ;道德具有阶级性和共同性 ,即道德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各阶级的道德 ,但同时也有各阶级都能认同的道德 ;道德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 ,即在不同的民族中形成了差异甚大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充分认识道德的基本特征 ,对于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平与公正作为一种规范性范畴所表达的是一种价值取向或要求,它既是一种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也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要求.追求公平与公正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在追求公平与公正的问题上人们是没有分歧的.然而,公平与公正并不具有永恒真理的性质.在社会历史中具有历史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的性质,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要求的公平与公正的意蕴存在着差别.在不同阶级的人群中,人们对公平与公正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在公平与公正的问题上,既要反对绝对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相对主义观点.人们对公平与公正的追求应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只有符合历史必然性要求的公平与公正的价值诉求才具有现实性与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谈论公平与公正问题,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基本前提与参考坐标,人们追求的应是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公正,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或是没有确立坐标限制的公正.  相似文献   

16.
National ident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ms of ideology that affects human behaviours. Yet, the issue of whether it influences history teachers'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or teaching practice is overlooked most of the time. With regime change in Taiwan, history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are no longer dominated by a China-centred narrative; more Taiwanese history is included in the curriculum. Given the fact that the Taiwanese are split on the issue of national identity,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if and how teachers vary in their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instruc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ssue by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s' national identities, their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and teaching practice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eachers' national identities significantly relate to their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ions about history, but bear no relationship to their teaching approaches. Pro-independence teachers have significantly more knowledge in both Taiwanese and Chinese histories and have better conce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history, but they do not necessarily choose to provide students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implications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羌族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贵州羌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的江口和石阡两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贵州羌族人民创造了不同类型、功能多样、特点鲜明的羌族服饰。这些羌族服饰体现了贵州羌族厚重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在不同的语境下内涵不同,实践理念和路径选择也有很大差异。在统治语境下,国家治理侧重于阶级专政,治理主体是政府机构,治理客体是阶级对立者,执政理念在于对敌对阶级的控制,其路径是阶级动员和阶级斗争。在管理语境下,国家治理侧重于经济建设,治理主体是政府机构,治理的客体是社会资源,执政理念在于资源配置最优化、实现效率最大,其路径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治理语境下,国家治理侧重于社会的全面建设,治理主体不仅是政府机构,还包括非政府组织及个人,治理客体是各种社会关系,执政理念是在国家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之下共同协商、全民参与,其路径是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所有文化都在不断的发生变迁,这是民族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一个民族历史发展变化的同时,作为民族最鲜明标识的民族文化也在发生着变迁.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的聚居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当地服饰特征、婚恋方式、丧葬习俗、节日和语言等各方面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嬗变.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去实现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部人类历史也就是追求社会公正的历史。但是,社会公正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农业社会的等级制条件下,还是在近代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化的条件下,都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以至于思想家们往往是在起点公正、结果公正这些问题上进行繁琐的探讨。其实,社会公正的实质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它的实现需要在利益关系的变动中进行。当前,人类正在走向后工业社会,这是一种全新的利益关系形成的过程,这种利益关系将以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生成社会合作体系和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