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越来越多的复杂油气藏投入到勘探开发中,储层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已成为影响或制约酸压改造效果的重要因素.以储层渗透率与岩石溶蚀速率关系为基础,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及9口气井改造效果实例,综合分析了储层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对酸压改造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纵向渗透率分布对酸蚀沟槽的形成及导流能力有重要影响,储层纵向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8 ~1之间时,酸压改造模拟效果较好.实践证明当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强或较弱时,酸压改造效果较差;当储层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为中等程度时,酸压改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油层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采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和渗透率变异系数的概念,研究了3各类型稠油油藏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采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稠油油藏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采效果有较大影响,其影响大小不仅与渗透率非均质程度有关,而且与沉积旋回有关。同时指出,要提高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严重的稠油油藏的蒸汽驱开采效果,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蒸汽带过早突破,提高蒸汽波及效率。  相似文献   

3.
大庆外围扶杨油层不仅具有储层薄、砂体窄小、渗透率特低的特点,而且纵向上非均质性较强,水驱开发过程中层间矛盾严重,认清纵向非均质储层的渗流规律对于有效开发特低渗透油田是十分必要的.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根据流体在特低渗透储层中遵循的非线性渗流规律,建立了基于该区块地质特征的纵向正韵律非均质数学模型,模型引入渗透率修正系数对渗透率进行修正,采用五点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与常规的达西渗流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线性渗流规律增强了储层纵向非均质性,相对高渗储层吸水能力增强,相对低渗储层吸水能力减弱;非线性渗流规律下注水压力升高,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区块整体开发效果差于达西渗流规律情况;相对低渗储层渗透率修正系数普遍分布在0.2~0.4,动用程度低;相对高渗储层渗透率修正系数普遍分布在0.6~0.8,动用程度高;在纵向非均质储层中,毛管力作用可减缓层间非均匀吸水量,故适当降低注水速度不仅可以降低注水压力,而且可以缓解层间吸水矛盾,从而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用概率模型方法确定卞东油田高渗通道地质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油层的非均质性主要体现为渗透率分布的不均匀。由于沉积物及地质作用的影响,渗透率在纵向上的分布具有随机性的一面,因此可以用概率统计方法来描述渗透率在纵向上的分布规律。以卞东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井解释资料或常规监测资料建立卞东油田渗透率分布函数,用数值方法计算了油水井含油层段的高渗通道地质参数,包括渗透率及其厚度和孔道半径;定量估计了油层的非均质性,对比概率模型计算结果与示踪剂产出曲线数值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蒸发混相驱提高挥发油采收率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影响挥发油藏蒸发混相驱采收率的因素大致分为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两类。地质因素主要是油藏纵向非均质性和油层厚度 ,其中前者的影响十分显著。油藏纵向非均质用韵律、垂向渗透率对数正态分布均值和变异系数、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等 4个参数来描述 ;工程因素包括井距、注入方式 (注气或气水交替 )、溶剂注入量、气水交替频率、射孔位置等。研究结果如下 :①应认真筛选注气蒸发混相驱的油藏 ,反韵律地层不适宜开展注气混相驱 ;②不同非均质程度的正韵律地层 ,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对其混相驱采收率的影响规律不同 ;③射孔位置对提高波及效率意义重大 ;④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蒸发混相驱采收率的影响程度不同 ,可用多元线性回归公式给予定量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纵向非均质油层水驱波及规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层非均质油藏普遍存在层间矛盾,导致低渗透层动用程度、水驱波及程度及采收率低,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通过单岩心水驱油、岩心组合模型水驱油实验,结合多层非均质油层注水量劈分公式和水驱波及系数计算方法,研究了渗透率级差对水驱波及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组合模型的吸水量分配符合多层非均质油藏吸水量劈分理论公式,岩心组合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非均质油藏的水驱波及规律;随着岩心组合模型渗透率级差的增大,高渗透层的吸水量比例逐渐增加,当渗透率级差大于9时,注入水几乎无法波及低渗透层.  相似文献   

7.
埕岛油田馆上段油藏纵向水驱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埕岛油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有别于陆上相似油田的开发技术政策,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纵向层间渗透率非均质和井距非均匀对油水运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层间渗透率非均质和井距非均匀是影响纵向注水波及系数的重要因素,在井距和渗透率相差倍数相同的情况下,井距比渗透率对波及系数的影响更大一些。该研究对埕岛油田馆上段油藏细分开发层系和井网调整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海上油田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对自生CO2调驱效果的影响规律,分别建立了12组层间非均质物理模型和3组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利用驱油实验考察了自生CO2调驱对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渗透率级差等因素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各层渗透率都相同的条件下,自生CO2调驱技术对层内非均质模型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可达27.40%~31.03%,而对层间非均质模型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仅为17.38%~22.05%,说明CO2调驱技术受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更大;对于中—低渗透层相同层间非均质模型,渗透率级差越大,自生CO2调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越好;用渗透率均值来表征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自生CO2调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随渗透率均值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自生CO2调驱技术对海上油田具有良好的增油效果,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顺宁油田长21低渗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开发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顺宁油田长2^1低渗砂岩储集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致密夹层比较发育,渗透率剖面属正、反韵律复合型;非均质性呈现纵向强于横向、河道边侧部强于河道主体、长2^1-2层强于长2^1-1层的规律。分析认为,微观非均质性是制约储集层渗透性的关键,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对储集层非均质性控制明显,非均质性对油气分布及注采剖面有重要的约束和影响;致密夹层能够有效地阻挡流体的纵向渗透,约束层内渗流,并阻止人工裂缝的穿层延伸,有利于集中水驱能量,提高水驱效率和储量动用程度,是划分开发小层、编制注水开发方案的重要依据。图5表3参17  相似文献   

10.
引言油层渗透率的非均质性,无论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是十分明显的。在水驱油的过程中,它造成注入水沿高渗透带单层突进和在平面上形成舌进,致使油井过早水淹,并使开发指标变坏,因而在开发方案的计算中,必须考虑渗透率不均质所造成的影响。在现行开发方案的概算法中,对于渗透率不均质性的考虑,都是以单层渗透率分布规律为基础的。关于用统计的方法研究渗透率的分布,美国和苏联学者都作过一些工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驱窜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聚合物驱油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地层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储层物性发生变化,形成优势流场,导致聚合物驱油过程中聚合物沿优势流场窜流指进,降低了聚合物驱油效率,应用与地层孔隙相似的微观填砂模型,模拟地层非均质性进行聚合物驱窜流微观实验研究,通过微观动态图像处理系统对聚合物的窜流规律、聚合物驱后残余油的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驱提高了采收率,但仍沿高渗透条带指进窜流,指进速度与地层系数密切相关,后续水驱中由于聚合物阻力效应,扩大波及系数,提高了采收率,但低渗透地层的采收率仍然较低,提高低渗透地层的采收率是聚合物驱后开发重点.  相似文献   

12.
在边水活跃的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因边水侵入而导致油井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开发效果较差。为认清稠油油藏边水推进规律,在明确其地质及开发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储层均质及非均质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对单直井、双直井和单水平井3种不同井型开采条件下边水推进规律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井型开采条件下,均质油藏边水均沿压力梯度最大处向油井推进,非均质油藏边水主要沿压力梯度最大处和高渗透区推进;相同井型开采条件下,均质油藏边水推进前缘较为明显,采出程度高于非均质油藏。双直井开采条件下,储层采出程度远高于单直井,即增加油井数有利于采出程度的提高;对比单直井和单水平井条件下储层采出程度,水平井具有更好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13.
层状厚层油藏在纵向上通常表现出非均质性强、油层厚、储层物性差异大等特征。水驱开发厚层油藏会受到非均质性影响,从而造成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等问题,因此准确预测驱替效率是水驱开发厚层油藏的关键。考虑到层内流体窜流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影响,引入拟相对渗透率函数,结合Welge-Craig水驱油理论,建立了厚层油藏驱替效率计算方法。矿场实例计算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通过敏感性分析认为,渗透率变异系数和流度比越大,原油驱替效率降低,造成水驱开发效果差。对于水驱开发层状厚层油藏,应加强储层纵向非均质性认识,完善注采井网,增大驱替效率,从而提高厚层油藏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所以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采用天然岩心串联组合方法,进行了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驱替顺序及岩石非均质程度是影响平面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的主要因素,高渗区注水低渗区采油可获得更高的采收率,该结论可以直接指导油藏开发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空气泡沫驱对储层的适应性,研究了不同非均质变异系~条件下,泡沫注入量对驱油效果及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注入量为0~0.3 PV时,对于任何非均质性的储层,随着注入量的增加,采收率增幅及含水率降幅均增大,且非均质性中等和非均质性强的储层的变化较大;当注入量为0.35~0.5 PV时,注入量的增加对于非均质性弱和非均质性强的储层的采收率增幅和含水率降幅基本无影响,而对于非均质性中等的储层影响较大;当注入量为0.5~0.6 PV时,注入量增加对于任何非均质性储层的采收率增幅和含水率降幅均无影响。非均质性弱、中等和强的储层的最优注入量分别为0.3、0.4和0.35 PV;泡沫驱采收率增幅最大值分别为13%OOIP、23%OOIP和25%OOIP,含水率最大降幅分别为16.7%、29.7%和33.1%。泡沫驱适用于非均质性中等和非均质性强的储层。  相似文献   

16.
非均质线性模型水驱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确定岩心组合方式、渗流方式、渗透率的大小、非均质性等对驱油效率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首先选取不同的天然岩心,运用岩心组合技术,建立起不同的非均质模型;然后结合物理模拟技术,用恒速法进行水驱油试验。试验发现:平面非均质模型单向渗流时,剩余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与岩心渗透率无关,而与岩心所处位置密切相关,从模型的入口到出口,剩余油饱和度递增,驱油效率递减;低中高模型剩余油分布较均匀,而高中低模型剩余油集中分布在低渗透岩心;模型的驱油效率与其等效渗透率、非均质性相关;纵向非均质模型驱替后,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渗透率最低的岩心。研究认为:在平面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的油层,可采取高渗区注水,低渗区采油,这样可以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在纵向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的油层,可采用化学调剖堵水封堵高渗透层、改善吸水驱替剖面或者分层注水开采的方式来获得较高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S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针对其反韵律砂岩储层及原油高粘高密度的特点,运用数值模拟对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如纵向渗透率级差、原油粘度、采液速度,井距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原油粘度、纵向渗透率级差主要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富集程度及见水早晚,隔层的存在减弱了重力及毛管力作用,不利于下部油层动用,并回归出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的定量关系式,为有效地实现剩余油分布的定量描述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长庆油田Z油区的储层类型主要为陆相碎屑岩储层,其特点是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开发效果。本文以长3为例,通过对长庆油田Z区域的数据及资料分析来研究长3储层岩性特征、孔隙结构、渗透率特征,并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发现,Z油区长3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其渗透率的变异系数(Vk)0.754、突进系数(Tk)3.298、级差(Jk)53、均质系数(Kp)0.302,储层非均质性强,从而导致该区开发效果较差。研究分析表明,该区呈现的强非均质性,主要是受了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S/P二元复合驱可通过增加注入水粘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驱油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该文利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讨论不同渗透率变异系数下,非均质性对二元复合驱各单元层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单元层的采收率和含水率随非均质变异系数Vk的增加,对低渗层位影响较大,而对高渗层位影响不是很明显,尤其Vk在0.5~0.72的范围内变化时,对低渗层位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