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对2011-2012该院门诊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阿片类药物的应用现状.方法 调取2011-2012年癌症患者使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的药品数据,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作为药物利用单位,通过用药频度(DDDs)分析用药情况.结果 该院2011-2012年门诊阿片类镇痛药的DDDs呈上升趋势,在剂型的选择上主要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硫酸吗啡缓释制剂为主.结论 2011-2012年该院门诊癌痛阿片类药物从品种,剂型和给药途径的选择使用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癌痛管理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疼痛控制可以增加患者对抗肿瘤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选择正确的阿片类药物,正确的给药途径和给药间隔是癌痛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介绍了阿片类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详细分析了口服给药途径、经黏膜/皮肤给药途径、静脉/皮下给药途径、轴索镇痛等4类给药途径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为临床医护人员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黄鸣秋  张海霞  葛卫红 《中国药房》2012,(26):2479-2481
目的:为临床治疗癌症患者爆发痛提供依据,提高强阿片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阐述癌症患者爆发痛治疗的常用药物及最新治疗进展。结果:控制爆发痛需采用综合治疗模式,新剂型的药物更有利于爆发痛的治疗。结论:临床医师遇到患者爆发痛时需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及适合患者的最佳给药方式来缓解其疼痛。  相似文献   

4.
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的药物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症疼痛的三阶梯治疗方法是对癌痛的性质和原因作出正确的评估.对轻度疼痛患者应主要选用解热镇痛剂类;中度疼痛应选用弱阿片类药物;重度疼痛应选用强阿片类药物,镇痛剂的选用应由弱到强逐级增加。1癌症疼痛药物治疗应遵循的原则1.1口服给药选择好口服给药途径,避免创伤性给药途径,尤其对于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及其糖浆),适当口服用药极少产生精神依赖性或身体依赖性。1.2按时给药止痛药的应用应当有规律地按时给药,而不是按需给药(即只在疼时给药)。1.3按阶梯给药轻度疼痛时,非阿片类十辅助药;中度疼痛时,弱阿片类十非…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我院住院的癌痛患者治疗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我院2012年1月至12月癌痛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对阿片类药物进行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癌痛分布、癌症患者出院疼痛评分和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共计286例癌痛治疗患者,癌痛控制不佳有82例,占比28.7%;余204例疼痛强度≤3。阿片类长效制剂曲马多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吗啡缓释片分别为DDDs前4位,在各型癌痛治疗中占主导地位。部分科室不合理使用哌替啶注射剂比例较高。结论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还应更严格按照癌症疼痛诊疗规范使用阿片类药物,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创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5,(35):4922-4924
目的:为阿片类镇痛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4年我院癌痛病房患者阿片类镇痛药处方1 882张,以限定日剂量(DDD)作为药物利用情况的客观指标,以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药物评价的判断指标,分析其使用情况。结果:我院当年癌痛病房阿片类镇痛药处方中病种分布最多的为肺癌,占42.19%。常用药物有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等,其DUI都<1.0。药物使用数量、销售金额排名第1位的均为硫酸吗啡缓释片;药物剂型主要为片剂、注射剂及贴剂,其中片剂所占构成比最大,达到97.30%。结论:我院在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治疗癌痛时,在用药种类、剂型、给药途径上基本合理规范,但阿片类镇痛药使用剂量偏小,各类药物的DUI均<1,同时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不合理处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持续皮下注射给药技术(持续皮下注射)治疗晚期癌症患者顽固性癌痛的有效性。方法应用自控镇痛泵持续皮下注射吗啡治疗不能口服强吗啡制剂的中、重度癌痛患者(治疗组),并与常规口服强吗啡制剂的癌痛患者(对照组)对比观察镇痛效果、合并辅助用药等指标。结果治疗组26例患者肿瘤病情重、生存期短,对照组28例一般状态相对较好、生存期较长;两组患者镇痛疗效无明显差别。结论持续皮下注射是可以有效控制不能口服吗啡制剂的晚期肿瘤患者顽固癌痛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8.
张觅  刘巍 《医药导报》2021,(1):51-55
阿片类药物是癌症疼痛(简称癌痛)治疗的基础用药,因其安全性良好、给药途径多样、易于剂量滴定、对所有类型疼痛有效而广泛用于癌痛的治疗。随着癌症诊疗技术的提高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癌痛患者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时间可能更长,其滥用风险可能高于既往认知。该文旨在综述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工具和监测方法,以期更好地预测、识别和管理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滥用行为,优化阿片类药物的可及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哌替啶不宜长期用于癌痛治疗   总被引:84,自引:2,他引:82  
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痛治疗委员会一致认为,应用现有的镇痛药就可以解除大多数癌症病人的疼痛。只要能正确地认识、合理地应用现有的镇痛药,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采用适宜的给药方式和间隔,就可以实现“癌症病人不痛”的目标[1]。在癌痛治疗中阿片类药物具有...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当患者采用管饲营养时,药物也常从此途径输入胃肠道。管饲给药与经口服药存在显著的不同,给药不当会导致管路堵塞、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等。管饲给药前需要考虑管饲通道的材质、内径、开口位置,同时评估药物剂型的适用性。一般首选液体制剂,其次选择易崩解或可研碎的固体制剂,不推荐选择肠溶包衣及缓控释制剂。给药时需对药物剂型进行妥当处理,选择适当的给药剂量和时间,给药前后注意冲管。密切监测患者临床反应,必要时调整给药剂量。操作者应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给药操作,以最大程度保证管饲给药疗效、减少药物治疗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探讨临床常用的两种滴定方法的疗效、不良反应及费用情况。方法:两组癌性疼痛患者(n=30)分别口服吗啡滴定(观察组)和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照组)进行滴定。记录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和1周内的镇痛药物费用。结果:两种方法均能很好地缓解疼痛,总缓解率分别达到96.7%和96.6%。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内观察组的成本-效果比低于对照组。结论:两组滴定镇痛疗效相当。使用吗啡滴定费用低但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患者依从性稍差;使用盐酸羟考酮滴定则反之。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苦参注射液联合阿片类镇痛药缓解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恶性肿瘤合并癌性疼痛患者116例,以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给予阿片类镇痛药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照组单用阿片类镇痛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在取得同等治疗效果的情况下(患者疼痛评分均≤3分,并稳定于该状态至少2周),观察组所用阿片类镇痛药的剂量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阿片类镇痛药可提高癌性疼痛患者镇痛效果,且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Pulmonary opioid delivery, on the basis of the fact that small molecular entities can be rapidly and completely absorbed from the peripheral lung, poses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breakthrough) pain, which currently i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erapy. Early clinical studies involving inhaled opioids were focused on treatment of dyspnoea and not pain management, but they showed that inhalation of various opioid compounds is safe, even in severely ill patients. The advent of specialized and efficient pulmonary drug delivery systems has facilitated the evaluation of inhaled opioids, such as morphine and fentanyl,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pain associated with surgery or malignant disease. This review will summarize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inhaled opioids and will discuss safety and efficacy in comparison to injection and other opioid dosage forms available for pain therapy. Finally, regulatory considerations will be discussed towards the approval of this new delivery paradigm for opioid drugs.  相似文献   

14.
王威  田斌斌 《现代医药卫生》2014,(20):3074-3076
目的分析近年来该院麻醉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应用动态,探讨麻醉用药的合理性。方法利用药品综合查询系统和药品信息网站,收集并分析该院2011∽2013年阿片类镇痛药物(地佐辛、盐酸吗啡、盐酸哌替啶、雷米芬太尼、舒芬太尼、芬太尼)的药品名称、规格、用量、人均用药金额等。结果除盐酸哌替啶使用量、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值逐年下降外,其余阿片类镇痛药物(地佐辛、盐酸吗啡、雷米芬太尼、舒芬太尼、芬太尼)近3年使用量、人均使用金额、DDDs值均显著上升。其中地佐辛每年使用量、人均使用金额最高,DDDs值的年增加倍数最大;而芬太尼(0.5 mg×1支)DDDs值最高。结论随着患者对术中、术后镇痛效果及低不良反应的要求提高,新型阿片类镇痛药物在麻醉科的应用日益增加,使用逐渐趋于合理,但新型阿片类镇痛药物的费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后对胰腺癌患者吗啡用药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本院2007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98例晚期胰腺癌伴有上腹部疼痛的癌痛患者(吗啡日服用量≥90mg,VAS评分≥5),其中46例患者口服吗啡滴定,调整增加最终吗啡用量(对照组),52例接受CT引导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干预(观察组),观察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2、4、6个月两组患者服用吗啡药物的日用量、疼痛评分(VAS)及副反应、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1、2、4、6个月后,服用吗啡药物的日用量与疼痛评分(VAS)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且均有逐渐递增趋势,但术后各个时间段均低于对照组吗啡用量(P〈0.01)。所有98例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严重相关并发症,有1例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患者治疗后吗啡撤药期间出现戒断反应。结论: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可明显减轻晚期胰腺癌的癌性疼痛并降低患者的吗啡用量;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后需按照个体化用药原则来调整患者的吗啡使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56例中重度癌痛的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初治患者最初剂量中度疼痛从25μg.h^-1开始使用,重度疼痛可从25μg.h^-1开始,随着患者的反应逐步提高剂量。曾用过强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则根据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剂量转换[芬太尼透皮贴剂的剂量(μg.h-1,q72.h^-1)=口服吗啡的剂量(mg.d^-1)×1/2]。用药后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剂量调整,按照25μg.h^-1剂量增加,直至疼痛缓解。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药物剂量的调整、疗效、耐受性、药物依赖性、不良反应等。结果:全组患者完全缓解43例(76.8%)、部分缓解9例(16.1%),总缓解率92.9%(52/56)。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便秘,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发生率很低。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可作为口服强阿片类药物外的替代治疗,尤其适用于不能口服止痛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斯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给予74例中重度癌痛患者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进行疼痛滴定,起始剂量为10mg,口服,每12小时1次,根据疼痛控制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整个观察过程至疼痛有效控制为止(将连续3日NRs≤3分视为疼痛有效控制),主要观察给药后1 h疼痛控制率,给药后12,24 h内、至疼痛有效控制时发生t〉4.分的疼痛的次数,以及至疼痛有效控制时所需治疗的时间和药物剂量,观察不良反应。结果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 h的疼痛控制率达到94.59%,有4例患者的疼痛未得到缓解。12,24 h内未出现≥4分的疼痛病例分别为68例(91.89%)与63例(85.14%)。至疼痛有效控制的平均时间为3.9 d,其中3天内疼痛有效控制的有51例(68.92%)。至疼痛有效控制时54倒(72.97%)患者羟考酮剂量为20 mg/d,最大剂量为160mg/d。使用过程中该药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选择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作为癌痛滴定过程中的基础剂量,既能快速控制癌痛,又能持续维持镇痛,给药便捷,且患者依从性高,药品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8.
689份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该地区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ADR)总体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促进中药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下载2007年深圳市各单位上报的ADR报告表,筛选出中药制剂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中药制剂ADR报告689份,涉及226个品种。31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导致ADR357例次(51.81%),绝大多数采用静脉滴注给药;161个口服制剂导致ADR276例次(40.06%)。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反应等。新的ADR390例次(56.60%),严重的ADR较少。绝大多数ADR的转归良好。结论应加强对中药制剂特别是注射制剂ADR的监测,加强对中药制剂说明书ADR项的监管,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甘肃省人民医院住院肿瘤患者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为麻醉药品在肿瘤患者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该院2012年麻醉药品处方,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肿瘤类型及各种麻醉药品的使用模式。结果:共有783人次使用麻醉药品,其中男性446人次,占56.58%,平均年龄(55.8±11.9)岁(年龄范围2~88岁),大于60岁者(37.80%)是使用麻醉药品最多的人群。使用麻醉药品的肿瘤患者中排在前6位的是:大肠癌(23.88%)、胃癌(16.96%)、肺癌(10.47%)、肝癌(7.91%)、胆道肿瘤(4.98%)及胰腺癌(4.98%);住院肿瘤患者使用的麻醉药品注射剂型处方数高于口服剂型处方数;207例接受口服长效麻醉药品的慢性癌痛患者中,115例(55.56%)镇痛麻醉药品选择不合理;癌痛患者使用麻醉药品存在剂量不足的情况。结论:从当前该院麻醉药品的使用模式可见,该院医师在癌痛治疗方面需强化麻醉药品剂量滴定,长、短效制剂的使用,麻醉药品替代、不良反应的处理及持续监测等合理用药意识。  相似文献   

20.
灯盏花素新剂型及其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新剂型及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几年来有关其新剂型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报道资料。结果灯盏花素新制剂得到了广泛研究,并已有多项专利,主要涉及透皮给药系统、缓控释制剂、脂质体、微粒和纳米粒、包合物、固体分散体、自乳化制剂、分散片等。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有UV、HPLC、HPCE以及HPLC/MS联用技术。结论运用现代药物制剂及其质量控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进一步开发生物利用度高,靶向性好的新剂型是极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