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1935至1936年问,林语堂在英文《天下月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英文作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连载的英译《浮生六记》。作为英文期刊作家,林语堂并不停留于单纯的文学译介,更热衷于通过文化译介、借助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独特思考、对海外学者汉学成果的积极关注和以比较文学的眼光对当时中国文学发展的审视,向西方世界解释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一个中华文化的爱好者与传播者,将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娓娓道来。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林语堂在对中国古代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翻译,来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翻译的技巧与意义进行初步的了解与欣赏。  相似文献   

3.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最具代表力的译作之一。本文通过对这部译作的简要探讨,分析了林语堂的译文特色,包括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具体来讲,从选译词,到用韵,再到运用总体的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式,无不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独到的翻译观,非常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林语堂先生英译的《浮生六记》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元素,采取哪种翻译策略,很大程度取决于文本的翻译目的.该文从实例分析林语堂先生在翻译目的的引导下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并用,在不影响可读性的情况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在选择“译什么”和“怎么译”时,其主体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起着重要影响.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明译者的主体因素,尤其是译者文化态度和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边莉娟 《科技信息》2007,(22):117-40
作为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杰出的传播人,林语堂先生在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并且切实把这一观点应用于其翻译实践中。本文依据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本《浮生六记》,从翻译的性质、对译者的要求和翻译的标准三个方面解读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徐层珍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133-136
翻译是涉及多种语言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要达意传神,同时还必须兼顾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译作。其翻译策略和方法至今仍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西美学观的主要差异是中国美学讲究“含蓄”,而西方美学崇尚“外显”。从语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来分析林语堂英译作品《浮生六记》中的隐性与显性现象,指出译者在汉英翻译实务中要重视言简意赅及衔接连贯手段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这个问题在批评界引起很大争议。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杨宪益夫妇对《红楼梦》的英译以及林语堂对《浮生六记》的英译中,三位译者迥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后面隐藏的是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目的决定方法,这正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因此功能翻译理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可以而且也应该作为我们评价文学翻译好坏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是他最重要的一部文学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刻画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其中体西用、儒道合一的女性观。分析这部作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林语堂独特而完美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贾雨村、林黛玉、薛宝钗投靠贾府,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是不同的。贾雨村是利用贾府的势力东山再起,升官发财,后来又出卖贾府,是一个十足的忘恩负义,卑鄙无耻的奸雄形象,最终被黑吃黑;林黛玉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用自己的弱小身躯去抵御侵害,是一个纯洁脱俗,不追求功名利禄,敢爱敢恨的具有封建叛逆的少女形象,最终"质本洁来还洁去;"薛宝钗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地在贾府上下周旋,事事按照封建主义的标准待人处事,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最终成为殉葬品。  相似文献   

12.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这个问题在批评界引起很大争议.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杨宪益夫妇对《红楼梦》的英译以及林语堂对《浮生六记》的英译中,三位译者迥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后面隐藏的是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目的决定方法,这正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因此功能翻译理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可以而且也应该作为我们评价文学翻译好坏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中曹雪芹和文康怀着同样的救世之心,寄寓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两部作品呈现双峰对峙、双水分流的审美对抗,但它们的立足点却不同,〈红楼梦〉批判封建社会,以彻底的大悲剧结尾,(JL女英雄传)则对社会进行粉饰,以圆满的大团圆作结。旨在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审美对抗中的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4.
对“谈话蕴含”现象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楚人们究竟运用了哪些规则和手段来解释自己违背谈话原则的合理性。此文以内外辨析的方式对《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黛玉和宝钗等几组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主要从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话语的不同理解,以及当话语中含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时来阐释《红楼梦》中的“谈话蕴含”现象。  相似文献   

15.
红楼不是用什么“主义”创作的,而是用灵性创造的,红楼是曹雪芹灵性的绝唱。从红楼看灵性,可以感悟到灵性的无穷奥秘;用灵性观红楼,可以发现红楼是灵性的海洋。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之“金陵”不是指今天南京之金陵。沿红学“自叙传”开辟的门径: 曹雪芹及其父祖不是金陵人,曹家宅第不在金陵,曹家的姻亲也均不是金陵人;曹家败事后在金陵无片瓦。“红楼梦》中所说的金陵指的是奉天府盛京(今沈阳),个别地方对应着顺天府京都(今北京)。  相似文献   

17.
甲戌本《石头记》提到《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关于《红楼梦》的书名,红学界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对《红楼梦》题名的概括性、寓意的深刻性、脂批本的证据和时人的旁证,系统论证以《红楼梦》为书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畸笏叟在“脂批”中注明自己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他用“辛酸之泪哭成此书”。畸笏叟就是曹頫。曹雪芹去世后,是他的父亲曹頫写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曹頫同时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明确指出,曹寅之子作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19.
台湾杜世杰先生的《红楼梦考释》一书所遵循的学理、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其实是违背学理、六经注我的学理、方法,突出表现为对《红楼梦》中名词的任意猜想、谐韵添字的随意增添以及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任意解说。《红楼梦考释》的非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