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对确保工程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运用AHP信息量层次分析法将文昌木兰湾新区建设项目评估区划分为441个单元,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体系,将该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为中、小2个等级,并根据划分等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预测分析该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和小区在工程建设时引发或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以及危险性程度,并针对相应的可能存在危险性区域提出了不同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质灾害易发区由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单单是作为征地的依据,而且是建设用地中地质灾害防治的依据。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以划分区内的地质灾害规模和类型,确定其危险性和危害程度,为建设项目的避让或者治理地质灾害提供专业性建议。并结合一些工程实例,阐明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应引起业主、设计和施工单位的重视,避免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园区建设用地进行调查,预测评估区内主要地灾类型为崩塌、滑坡及地面沉降。在此基础上,运用圆弧滑动、赤平投影等方法,对上述地质灾害危险性开展了评估。总体分析认为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预测地质灾害发育中等,致灾危险性较大,综合评估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为后期工程建设和地灾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项目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项目和规划概况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等工作,查明了地质灾害类型、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分级,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5.
何彦奇 《中州煤炭》2020,(4):52-55,60
为了给辉县景区减灾防灾提供地质依据,根据实际工程概况,研究了辉县部分景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及防治措施,预测评估了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以及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评估区适宜性作出评价,提出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工程建设项目和规划概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界定了评估级别,从项目所处地质环境条件,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等工作,查明了地质灾害类型,在工程建设中及建成后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区、分级,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做出了评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韶惠高速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和评估,分析拟建高速公路已发崩塌等地质灾害现状,拟建道路沿线的地质环境条件、预测拟建高速公路工程可能引发以及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害性和危险性,在此基础上,对预测可能引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评估,为类似高速公路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淮北市地质花园建设工程为例,对区内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工程建设引起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预测评估。认为施工工程发生岩溶塌陷灾害的危害程度小,危险可能性也小。依据评估区的地质灾害种类,进行了危险性分区,将区内分为危险性大区、危险性中等区和危险性小区。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就基坑边坡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进行了讨论,对于确保该区后续工程建设安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根据勘测成果、实际调查资料和遥感地质解译等,采用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工程学、计算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方法,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首次全面系统研究了工程区主要的环境地质条件、现状条件下存在的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认为河龙水库电站遭受的地质灾害为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小。提出了对不稳定岩块予以撬除或锚固及冲沟种草植树的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天水七里墩村委会城中村改造项目位于玉泉镇七里墩村水家沟沟口东岸,该项目拟建3栋9层点式楼。为预防该项目在建设过程和建成运营中免受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威胁,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灾害的防治依据,对该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评估区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和黄土湿陷。泥石流属于暴雨型的沟谷型泥石流,经计算得出,在拟建场地区一带泥石流的流速为1.55m/s,泥石流通过能力为74.23m3/s,对拟建项目的危险性中等。根据场地区黄土湿陷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评估区内黄土湿陷灾害的危险性小。结合预测评估的结果,最终综合评估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针对施工过程易引发基坑失稳形成崩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同时,对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得出治理以后整个拟建场地为基本适宜的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1.
梁祎玮 《中州煤炭》2022,(12):119-124
为解决长期发展过程中大量累积的地质生态灾害问题,提升地质生态环境下次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生态环境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结合网络通讯手段对地质大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发育规律进行预测,按照多因素考虑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设计出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案,评价区域生态环境下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能更精确地评估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位置,有利于快速建立自然生态条件和次生地质灾害之间的联系,促进更加合理的规划通行线路。  相似文献   

12.
该文探讨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逻辑组成,提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为灾害体易发性、承灾体易损性、这两者耦合关系评估的结构组成,并以云南省安宁市为例,借助GIS平台,完成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与实地调查资料基本一致,表明所提出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工作结构及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防灾减灾管理提供有益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及地理影响科学评价,实现资源开发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协调发展,本文结合山西省矿区地质灾害现状,针对矿区地质灾害数据信息化建设、智能化查询及地理影响评估的需求,将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合起来,保证信息的实时更新。基于web GIS,采用分布式数据库以及B/S 架构实现系统在线运行,对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分析、核密度分析及地灾危险性分析等功能进行设计开发。本文基于系统处理结果分析了矿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得到如下结论:(1)地形、植被覆盖度以及人类活动是影响地质灾害的发育重要因素,但其对不同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程度不同;(2)就灾害点危险性而言,崩塌灾害是山西省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地裂缝灾害虽然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但其平均危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14.
阳城县上孔煤矿拟开采3、9、15号煤层,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为了改善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采用矿区地表移动变形预测模型,预测地表移动变形。通过矿山采空区地质环境综合预测,预计地表最大下沉量6 88354 mm,并将其地质灾害影响程度预测评估分为“严重区”和“较轻区”。“严重区”影响范围4397 hm2,“较轻区”影响范围51525 hm2。通过矿山地质灾害预测分析,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对S322鹿嵩线襄郏界至郏汝界段改建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了崩塌、滑坡、采空塌陷、地裂缝及黄土湿陷等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对省道沿线地质灾害进行了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分区评估。根据综合分析,给出了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有针对地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淼 《中州煤炭》2018,(10):55-59
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生和活动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形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通过对山西省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发现山西省地质灾害的主要控灾因素是地貌、年均降雨量和坡度。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内,黄土地貌是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降雨是山西地质灾害的重要的诱发因素,区域地质灾害密度与区域年均雨量关系密切。全省年均降雨量低于400 mm和高于800 mm的地区基本不发生地质灾害;年均降雨量在45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其中年均降雨量在50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崩塌和滑坡灾害。地形坡度和崩塌呈明显的相关性,是影响崩塌发生的最主要因素。40°~50°坡角度是大型滑坡的高发区;当坡度大于50°后,大型崩塌的数量随着坡度的增大呈指数式增加。研究对山西省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广西北流市南部丘陵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分布情况,采用证据权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选取坡度、坡面曲率、地层岩性、斜坡结构类型、土层厚度、与断裂的距离、结构面、坡脚房屋建设强度、切坡强度9个证据因子,每个证据因子细分证据层,通过计算各证据层的权重和后验概率,并分析各证据因子相关性,最终选取坡度、坡面曲率、地层岩性、土层厚度、切坡强度5个证据因子组合,利用ArcGIS对各证据因子的后验概率值进行叠加,划分出极高、高、中、低易发区。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够及时预测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基于多信息融合过程,设计了一种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在具体设计前,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展开分析,探讨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在系统硬件部分,重点设计了处理器、通信模块、终端显示模块与加速度传感器模块;在系统软件部分,收集地质灾害资料、展示与维护地质灾害资料,利用多信息融合技术对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信息实施融合处理,根据D-S证据理论的组合准则,求出各证据的联合概率分布函数,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的预警。实例分析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对降雨量与灾害等级作出预警,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防灾减灾作出指导,满足设计预期。  相似文献   

19.
煤矿开采区域如果不加以处理,特别容易发生地质灾害问题。结合某煤矿实际情况,分析了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对煤矿的自然地理、地质以及煤层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基于现场勘查结果分析了各种地质灾害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措施,并在工程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对开采区域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位置进行连续监测发现,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这些危险区域的位移变形和沉降量均得到有效控制。研究为煤矿开采区域的后续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