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很多物理疗法均有一定疗效,我科采用TDP穴位照射加手法按摩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周围性面瘫患者70例,男40例,女30例。年龄3~20岁24例;21~50岁39例;>50岁7例。右侧面瘫38例;左侧面瘫32例。病程<7d28例;8~14d21例。15~30d12例;1~3个月5例;>3个月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蹙额力减退或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或完全不能闭合,鼻唇沟变线或消失,口角向健侧歪斜,吹口哨能力差或根本不能吹口哨。根据病人…  相似文献   

2.
高压低频交流电及超短波治疗面神经麻痹1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神经麻痹患者142例,分为高压低频交流电并超短波综合组及单纯超短波对照组。综合组70例,男37例,女33例;病程<15天20例,15~30天40例,>30天10例。对照组72例,男40例,女32例;病程<15天21例,15~30天37例,>30天14例。多数患者有受风寒及疲劳等诱因,临床表现为蹙额力减退或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或完全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流口涎,吹口哨能力差或不能吹口哨。采用上海产CDB-50B型超短波治疗机,频率50MHz,波长6m,输出功率>30W,圆形板状…  相似文献   

3.
低频电与光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几年来我们采用几种物理疗法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80例,男100例,女80例;年龄<20岁52例,~50岁88例,>50岁40例;右侧面瘫88例,左侧面瘫92例;门诊患者148例,住院患者32例;病程<7天20例,7~14天30例,15~30天50例,1~3个月50例,>3个月30例。病情轻度40例,睑裂扩大约2mm,无睑外翻,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2mm,蹙额力弱,睑闭合稍不全,吹哨能力稍差;重度78例,睑裂扩大>3mm,下脸外翻,鼻唇为消失,口角下垂>3mm,遭额不显额纹,脸闭不…  相似文献   

4.
2004—09以来,我们采用神经阻滞配合运动疗法为主治疗初期周围性面瘫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初期周围性面瘫患者40例,其中受风寒22例,无明显诱因者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8~69(平均34)岁,病程0.5~6(平均2.9)d;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21~64岁,病程0.5~6(平均3.1)d。治疗时间0.5d~2周。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本组诊断标准:(1)起病突然;(2)患侧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相似文献   

5.
病例1 患者,男,30岁,因双眼闭合不全,口角流涎20天入院。患者于20天前晨起后出现双眼闭合不能,饮水时双侧口角漏水,双侧面颊滞食,无面部麻木、视物成双、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发热、头痛,肢体活动正常。病前3天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内科系统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皱额、蹙眉不能,双眼闭合不能,双眼各方运动正常,有贝尔(Bell)现象。双侧鼻唇沟消失,露齿差,鼓腮及吹口哨不能,伸舌居中,张口下颌无偏斜,双耳廓无疮疹,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神经炎称Bel氏面瘫,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蹙额力减退或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吹口哨能力差,鼓肋时漏气,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临床治疗方法有多种,但效果均不太理想,我们科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和特定电磁波(简...  相似文献   

7.
面瘫是由于先天或后天感染、外伤、面部肿瘤手术、创伤等引起的面部自主运动丧失,表情丧失,额纹消失,无皱眉及扬眉功能,眼裂扩大,下睑外翻,鼻唇沟消失,口角下垂,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形态畸形和功能障碍.晚期面瘫的外科修复是整形外科的一大难题[1].  相似文献   

8.
吕美芬 《临床医学》2000,20(7):55-56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较常见,我科采用TDP并超短波治疗面神经麻痹7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面神经麻痹患者75例,均经神经内科及我科确诊。男41例,女34例;年龄5~79岁;右侧面瘫38人,左侧面瘫37人;病程≤10天57例,~1个月16例,~2个月2例。轻度44例,额纹浅、眼闭合不良,眼裂在0.2cm以内,鼻唇沟变浅,人中沟稍歪向健侧;重度8例,额纹消失,眼闭合不良。眼裂在0.3cm以上,鼻唇沟明显变浅或消失,人中沟明显歪向健侧;中度23例,病情介于轻重度之间。 1.2 治疗方法:采用重庆产TDP治疗器,照射患侧乳突和耳前区,预热5分钟,距离以温热感为  相似文献   

9.
周围住面瘫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的常见病,部分病人由于早期未能得到有效的诊治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我们自1996年以来采用大剂量尼克林静脉点滴和神经节耷脂穴位注射治疗了16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病人,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观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16例病人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年龄为18~52岁,平均年龄282岁,其中男10例,女6例,病程为6个月~7年,平均为2325月。1.2方法1.2.1静脉用药采用日本进口的尼可林10~2.0g加入5%GNS250ml或0.9%NS250~300ml静滴,滴速为30~40d/min,15~20天为一个疗程,…  相似文献   

10.
用药物治疗陈旧性周围性面瘫的报道很多,有时疗效不甚满意。我们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半导体激光、超短波、运动疗法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一些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临床确诊为陈旧性周围性面瘫的病例共40例,男28例,女12例;左侧面瘫25例,右侧面瘫15例;眼睑不能闭合26例;口角歪斜28例;额纹消失22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物理治疗组(药物基础上加用半导体激光、五官科超短波、运动疗法治疗)20例,年龄22~74岁,平均46岁;病程2~12个月,平均70d。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20例…  相似文献   

11.
<正>面神经炎亦称面瘫,是最常见的一种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前额及眉间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迎风流泪、病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低垂、流涎。我科  相似文献   

12.
面瘫是指先天或后天性因素造成的面部肌肉随意运动丧失,肌肉失神经支配,患侧不能有与健侧对称表情活动,早期可出现额纹消失、抬眉困难、闭眼无力、鼻唇沟消失、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症状。晚期面瘫是指病程超过2年,面部表情肌因失神经支配已发生变性萎缩,可出现口角下垂、兔眼等面部畸形,继而出现角膜炎、角膜溃疡、结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早期面瘫患者经过积极的保守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不可逆转地发展为晚期面瘫,最终采取手术治疗。由于面神经损伤,失去对面部表情  相似文献   

13.
面瘫是一种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的常见病。2000年10月至2007年4月接诊的60例面瘫患者用针灸配合神灯进行施治。取得较好疗效。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7岁。病程最长6天,最短1天,发病初起就到我科治疗的53例患者全部治愈。而前来就诊的7例后遗症患者,病程最长19个月,最短7个月,虽用尽各种手法加以施治,但效果不佳,最终仍留有轻重不同的后遗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经气导平仪治疗面瘫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用DP - 11经气导平仪治疗 8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 ,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85例中男 47例 ,女38例 ,14~ 76岁 ,平均 45岁。左侧病变 36例 ,右侧病变 49例 ,病程 1~90d。患者多出现患侧面部板滞 ,麻木 ,瘫痪 ,额纹消失 ,不能皱额 ,眼裂增大 ,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患侧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 ,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气时患侧口角漏气。部分患者伴有耳后及面部疼痛 ,喝水或进食时自口角流出等症状。1.2 方法 用DP - 11经气导平仪 ,按循经或经气测平仪测出的经络穴位为配穴进行治疗。具体操作方法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LZD)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含LZD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12例MDR-TB住院患者。LZD用法:治疗开始时应用600 mg,静脉滴注或口服,每天1次,强化治疗6个月后,可用600mg,每天1次;或300mg口服,每天1次,疗程至少9个月。结果 12例患者应用LZD疗程1~12个月;治疗9~12个月3例完成疗程并治愈,最短为1个月;12例患者除1例症状没有改善,其余11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改善时间18天;除2例治疗失败病例外,其余10例空洞缩小时间平均为1.5个月;痰菌涂片阴转时间最短7天1例,最长120天1例,2例仍阳性;痰培养阴转时间14天1例,21天3例,60天3例,3例仍阳性;1例治疗1个月因严重四肢麻木而停药;1例治疗1个月出现严重呕吐、失眠、心悸,后将LZD改为300mg,每天1次,1个月后症状无好转而停药;1例治疗9个月出现视物模糊停药,随访符合治愈标准;1例治疗10个月出现视物模糊,减为300mg每天1次,治疗至12个月治愈停药。结论 LZD600mg,每天1次的剂量可以明显改善MDR-TB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痰菌阴转时间和空洞闭合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小,疗程至少9个月。  相似文献   

16.
血府逐瘀汤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中药方剂血府逐瘀汤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不同病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疗效方法:①选择2004—04/2006—06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74例74眼。年龄25-76岁,平均62岁:病程5d~3年,其中病程〈15d者9眼,15d~3个月41眼,~6个月7眼,~12个月4眼,~18个月6眼,~24个月5眼,~36个月2眼.②口服血府逐瘀汤(当归9g,生地9g.牛膝9g,红花9g,桃仁12g,柴胡6g,枳壳6g,桔梗6g,甘草3g,1剂/d,2次/d)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③疗效标准:痊愈:视网膜出血、水肿全部吸收,视力提高4行以上或恢复至病前水平: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消失,新生血管消退或纤维化.血管渗漏消失,黄斑水肿消退、显效:视网膜出血大部分吸收,视力提高3-4行,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循环状态大部分改善。好转:视网膜出血部分吸收,视力提高1~2行,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循环状态有所改善.无效:视力提高不足1行或下降,眼底无明显改善,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同治疗前。结果:7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2-9个月:①痊愈39例(53%),其中病程〈15d6例,15d~3个月27例,~6个月4例,~12个月2例。②显效14例(19%),其中病程〈15d3例,15d-3个月8例,~6个月1例,~18个月2例。③好转13例(18%),其中病程15d-3个月6例,~6个月1例.~12个月1例,~18个月2例,~24个月3例。④无效8例(11%),其中病程~6个月1例,~12个月1例,~18个月2例,-24个月2例,~36个月2例。总有效率89%,病程在一年以上的患者无一例治愈,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患者无一例无效。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效果显著,且病程愈短效果愈好。  相似文献   

17.
物理方法综合治疗面神经炎8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资料与方法 超短波、 TDP、电脑中频组 (治疗组 )面神经炎患者 85例中,男 39例,女 46例;年龄 1~ 65岁;左侧 50例,右侧 34例,双侧 1例;病程 <15d 50例, 15~ 90d 18例, 91~ 180d 10例, >180d 7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肉的瘫痪,面部外观不对称,患侧面部的表情动作完全丧失,前额无皱纹,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平坦,上角下垂,口唇向健侧歪斜,不能作蹙额、皱眉、闭眼、鼓颊、吹口哨等动作。如损伤在茎乳孔以上可有舌前 2/3味觉障碍。治疗组是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同时进行的 (药物方法见后药物组里叙述 )。 超短波…  相似文献   

18.
作者曾用羟氨苄青霉素+得乐治疗小儿胃炎41例,而症状未完全消失或复发的,采用硫糖铝+羟氨等青霉素治疗,疗效较好,同时亦避免了长期服用次胶体铋的毒副作用,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1例均经钡餐或胃镜检查证实为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或消化性溃疡。尿素酶试验阳性或PCR-HP抗体阳性。已接受羟氨苄青霉素治疗3周+得乐治疗4周。男24例,女17例,年龄3~5岁4例,5~7岁10例,7~12岁18例,12~14岁9例。经氨苄青霉素+得乐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减轻11例,症状完全消失后再复发30例。复发时间:3~6个月15例,6个月~1年7例,1~4年8…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开发、研制了面瘫咀嚼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本组 77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随机按病例号奇偶分为治疗组 39例和观察组 38例 ),其中男 40例,女 37例,年龄 8~ 72岁,病程 3d~ 11个月;主要症状及体征,患侧抬头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露齿或微笑时嘴角向健侧牵拉,抬眉、蹙额、鼓腮均受限,以上患者均以单侧发病,两组患者从临床症状、体征及表情肌检查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治疗组采用甘肃省中医院研制生产的面瘫咀嚼剂治疗 [甘卫普制准字 (2000…  相似文献   

20.
单纯性面瘫又称贝尔氏麻痹,是指发病病因不明,且不伴有其他症状或体征的单纯性面瘫。本病起病急骤,多缺乏自觉症状,典型表现为单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临床可见:患侧眼睑不能闭合,额纹消失,蹙额、皱眉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示齿、鼓腮、噘嘴、吹哨均不能或不全等症状。本病以男性青壮年发病率为高,西医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手段。笔者跟随周震副主任医师在临床见1例此类患者,以针刺配合中医药辨治,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