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目的]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推进正面临诸多阻碍,文章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农业水价问题,明确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并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农业水价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识别、确定;同时运用"Mitchell"评分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以利益相关者的3个属性为切入点,由领域内权威专家对农业水价的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打分,最终确定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量排序。[结果]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排序呈现:政府部门农户及其组织其他社会机构。同时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分析确定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综合排序及各属性排序结果的合理性。[结论]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量排序以定量的形式展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并为农业水价合理分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冯欣  姜文来  刘洋 《水利经济》2023,41(4):36-44
针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工作中利益相关方众多,相关政策与各方利益诉求背离,阻碍了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的问题,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关系、利益诉求以及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制,初步建立起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体系;利用Mitchell评分法和专家打分法,实现了对改革中各方利益的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差异显著,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有利于突破改革困境;利益评价结果整体呈现“政府>农户>社会机构”“供给方>使用方>支援保障方”的情况,改革中应强调政府部门的主体责任;为更好地引导农户、农民用水协会及社会机构参与和配合改革工作开展,需要提供合理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创新农田建设项目多元融资机制,是保障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途径。[方法]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模型,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农田建设项目融资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矛盾,从利益协调的角度提出构建农田建设项目多元融资机制对策建议。[结果](1)当前我国农田建设项目的项目属性、制度政策和市场机制上均存在融资障碍因素;(2)政府及相关部门、项目业主、工程施工方、土地权利人、农业经营方、金融资本方是农田建设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矛盾协调是解决项目融资问题的关键;(3)构建多渠道、多主体的农田建设多元融资机制,对内应明确工程经营属性,完善权责利分配机制,对外应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构建多主体投资机制,优化市场融资环境,健全金融保障服务,创新融资产品。[结论]针对农田建设项目融资障碍,可通过协调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来建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田建设多元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田园综合体作为新型的“农业+”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如何解决及协调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构建共生协调机制,已然成为研究的热点。[方法]文章以无锡阳山田园东方为例,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走访、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期望程度。[结果](1)无锡阳山田园东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诉求点存在差异,无锡阳山政府管理部门、当地农民、开发商及游客在田园综合体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点。出发点不同,对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利益诉求的关注主次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但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并不矛盾。(2)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点密不可分,关联度高,同时期望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结论]该研究认为应该从诉求表达,农民参与,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利益监管五方面构建利益相关主体共生协调机制,以实现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探索园区形成演变机制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基于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践探索与相关理论文献梳理总结,系统探讨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内涵、主体功能、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机制。[结果]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空间增长极,由政策、环境、市场、创新和集聚等多因素共同交互作用形成,其中创新和集聚是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园区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框架,创建了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搭建了多主体合作共赢机制,平衡现代农业园区各方利益诉求,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充分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结论]为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形势,面向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和高价值惠民"三高"新要求,现代农业园区应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全面激活相关主体,培植新产业和新业态,重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四链",做强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着城市食物安全与环境问题的逐步显现,全球城市农业发展得到了更广的空间与政策支持,大量研究不断涌现。梳理国外城市农业研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支持。[方法]文章利用文献分析法、比较与归纳分析法,通过搜集国外城市农业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概念演变、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结果]国外已有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农业与社会经济、城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城市农业发展评价与模式、城市农业发展环境4个主题,研究方法主要用到了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生命周期评估、试验分析等。[结论]国外城市农业研究研究视角不断延伸,内容更加综合,尺度不断细化,方法向多学科融合发展。我国应加强与国际研究接轨,满足未来可持续性城市与现代农业不断融合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森林人家,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其持续发展密不可分。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森林人家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政府及旅游者,分析了三个涉及经营的利益主体的特征。以漳州市龙佳森林人家为案例研究,实地调查其发展概况。案例点的经营模式是企业主导型模式,其经营主体是旅游企业;其经营过程中出现利益分配不平衡、利益激励不健全、环境影响的利益补偿缺失问题。结合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提出从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利益激励、利益保障五个方面进行完善,从而实现其经营中的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8.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中的利益协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土地复垦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中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并将其分类,并澄清了塌陷地复垦过程中形成的政府、煤炭企业与当地群众之间的利益链条关系。结合我国土地复垦的实际,从复垦利益协调度、复垦时间后保障及利益权重等方面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的方法,为进一步制定矿区土地复垦政策,引导采煤塌陷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主要利益相关者看国有林场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有林场改革发展中,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动力和阻力因素,从而完善动力机制构建;同时也利用博弈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国有林场改革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博弈关系,并根据Nash均衡策略的最优解,给出了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水利工程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四个方面论述传统农业规划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并总结对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建设的启示。[方法]采用文献调研与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总结古代农业规划经验,利用对比研究提出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结果]传统农业强调因地制宜,根据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优化农产品布局,充分考虑环境容量、便利性、环境改善等进行城镇规划,注重风水理论在村镇规划中应用,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灌排调相结合建设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结论]传统农业规划思想对于土地利用及产业布局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制度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推动苏北平原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苏北平原农业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苏北平原农业资源为出发点,利用行政区的划分对各市农业资源展开调查,构建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农业资源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指标权重,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型对农业资源作出评价。[结果]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各市的土地资源都较充足,水资源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盐城市水资源最充足,而连云港市和宿迁市的水资源较为缺乏,其丰度指数分别为0.410 6和0.601 2。此外,各市水资源情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而农村生活水平也有待提高。[结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整体上都较充足,但存在水资源污染、明显的城市分配不均的现象,农村发展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对此,应该立足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加大农村建设力度,促进苏北农业健康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全国不同区域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期望为农业绿色发展以及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借助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依据灰水足迹理论计算出农业灰水足迹,应用脱钩理论及其脱钩程度判定标准,测算中国31个省域的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结果](1)我国的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西部最低;(2)我国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呈现阶段性并存在区域差异。2008—2015年四大区域普遍处于弱脱钩状态,但2016年之后,各个区域的二者脱钩状态开始呈现扩张性负脱钩,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趋于缓和。[结论]应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并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应对区域水资源绿色利用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农业资源管理研究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资源管理是人们为了保障资源处于良好状态和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通过运用科技、经济、政策、法律等有效手段,对农业资源及农业资源利用过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农业资源管理研究的宗旨是为提升我国农业资源管理水平提供科技支撑。我国农业资源管理研究发生了四大转移,展望未来,农业资源管理研究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利益相关方理论,提出了跨区水资源调配中区域利益相关方的圈层式结构,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分析了南水北调水资源调配中不同层次利益主体及其区域利益关系的变化,旨在加强受水区和调水区之间的合作,调节区域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深化水务改革,从改革的目的和内涵出发,以利益相关者偏好理论为研究视角,探讨政府、水务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在水务一体化管理进程中的偏好和责任要求,由此形成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关系结构。针对现实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责任关系存在的问题,从建立权责挂钩的考核制度、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和社会监督平台、强化社会监督力量对于政府和水务企业的外部约束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寻找农业水土资源耦合研究热点、梳理研究发展历程、统筹和归纳研究体系,明晰未来研究发展方向和突破点,助力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法 文章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农业水土资源耦合研究热点、发展历程进行初步分析,之后借助文献归纳法进一步综述研究体系。结果 研究聚焦于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及效用,总体上经历了从土壤理化性质到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从小尺度作物种植到大尺度流域治理的发展历程,研究体系由3个研究基本面和6个研究基本点构成,研究基本面分别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水土资源利用过程、水土资源状态响应,即“格局—过程—响应”的农业水土资源耦合研究体系。结论 水土资源匹配格局方面需进一步明晰水土资源空间分异特征并加强二者物理交互过程和时空变异规律的研究,建议未来聚焦于识别水土资源配置差别并建立实践性的匹配等别标准;水土资源利用过程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后水文过程响应研究尚待补充,建议未来可深入探索土地利用与水文过程的二元互馈机理;水土资源状态响应方面气候变化下需注意从气象指标入手探究农业生产中水土资源的关系,建议未来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低效利用问题的动态监测及预测模拟。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界定了我国近海捕捞业中的三个利益相关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捕捞者;其次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分别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它们的博弈形式是有限次重复博弈,地方政府与捕捞者之间的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并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而捕捞者之间博弈则类似于"公地悲剧";最后,基于利益协调思想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分别提出了近海渔业资源保护的相应措施,为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农业水价改革的历程进行梳理,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划分为农业水价影响者、农业水价承担者、农业水价执行者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者四类,并分析四者的权力与利益,从而理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农业水价影响者通过改善改革环境可以提高农业水价承担者缴费的配合度,双方的合作有助于实现双方利益的优化。农业水价执行者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者的运营效率对农业水价影响者与农业水价承担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二者的运营效率均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最后就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农业节水技术公司化服务模式,以公司化为载体采用技术有偿服务的方式进行整建制推进高效节水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优化配置资源,减少成本,增加生产效益。随着农业节水技术公司化服务模式应用的增加,人们对其绩效越发关注,但截至目前,仍缺乏一套科学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全面的对其进行评价。[方法]以平衡计分卡4个维度为基础,从服务业绩、服务对象、内部运行机制和服务主体的发展4个层面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确定,采用功效系数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指标分值,并利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鄯善县农业节水技术公司化服务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业节水技术公司化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节水工程后期运行管护力量薄弱,设备损坏无法及时得到维修等一系列问题,从而达到节水、增产、增收的目的,委托单位和农户对服务模式的服务质量比较满意。[结论]文章基于平衡积分卡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为农业节水技术公司化服务模式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范式,丰富了农业高效用水管理模式理论,有利于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借鉴与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Increased pressure on ecosystems and enhanced competition over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makes it necessary to develop sustainable methods fo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RM). However, NRM is a complicated issue. It involves numerous stakeholders, with different needs, resources and perceptions of nature.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will necessarily be selective, based both on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bout who is a legitimate stakeholder and unevenly distributed power among stakeholders. Although stakeholder involvement is important, sometimes the theory appears to be rather blunt.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sinc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stakeholders embody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nature, cultural theory could provide important additional criteria for stakeholder involvement. Based on field studies in Naivasha, Kenya, this paper analyses pros and cons of stakeholder analysis and investigates the usefulness of cultural theory for improved stakeholder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