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腔与脑在解剖生理上的独特联系使得鼻腔给药作为脑内递药途径成为可能。鼻腔给药作为脑靶向的途径之一,可有效地使通过其他给药途径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绕过血脑屏障到达脑部,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极有发展前景的脑内递药途径。就鼻腔给药脑靶向的依据、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剂型等方面对经鼻脑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血液中的药物难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近些年研究表明,经鼻腔给药后,药物可以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部,而且其对机体的损伤和副作用都较小,因此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不断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首先探讨了药物经鼻入脑的通路及机制,并针对鼻腔给药的不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还介绍了脑靶向性的评价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鼻脑靶向制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脑部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脑屏障(BBB)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发挥着重要保护作用,同时也阻碍了药物的脑部递送,影响CNS疾病的治疗。而脑靶向纳米给药系统为药物的脑靶向递送提供了可能。本文将从BBB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展开,主要从脑靶向纳米制剂的入脑机制及脑靶向纳米制剂的应用两方面进行简要介绍,概述脑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脑靶向给药系统可以提高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降低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有效性有决定性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脑靶向药物递送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国内有关脑靶向药物递送的文献资料,对脑靶向给药系统分类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新剂型药物的开发成为现代药剂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中尤以靶向给药系统(TDDS)的研究为热点。现就肝、脑、肺、肾、结肠、骨髓、淋巴靶向给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肝靶向给药1.1前体药物前体药物是由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能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使活性的母体药  相似文献   

6.
 血脑屏障上存在诸多受体和转运体,如转铁蛋白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和己糖转运体等。采用其相应的配体或抗体修饰可构建脑靶向递药系统,有望提高脑组织的药物浓度,增强对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此外,利用正负电荷的吸附介导和鼻腔给药也可能增加药物的脑内递送。  相似文献   

7.
中药鼻腔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主要手段之一。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鼻腔给药具有起效快、无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及脑靶向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国际药剂药理学界的热门研究课题。近十年来,中药鼻腔给药研究在临床和实验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靶向给药系统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但人体内非常复杂的环境明显影响了靶向治疗的效果。为应对体内复杂环境,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设计靶向给药系统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包括智能型给药系统和自适应性给药系统。通过对给药系统进行多重复合设计,可以使给药载体顺利通过血液屏障,靶向到特定细胞,进而深入靶向到细胞器,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谢新民 《广州医药》2011,42(6):36-38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是通过药物传输系统,控制药物不在上消化道释放,而在运送到回盲部或结肠后释放,使药物在结肠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本文主要从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制备方法以及药物辅料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为系统研究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其治疗药物的给药方式成为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如果通过口服或注射途径给药,部分药物能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但大量药物在其他组织分布,可能带来胃肠道反应、心律失常等副作用;且老年患者服药顺应性差,不能坚持多次多剂量服用。鼻黏膜给药可绕开血脑屏障,通过鼻-脑通道直接将药物递送到脑组织,靶向性强,药物利用率高,患者顺应性好。本综述简要介绍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类型及治疗现状,脑靶向递药的主要屏障、鼻-脑通道及影响经鼻吸收的主要因素,并总结了脑靶向鼻黏膜给药的主要剂型、最新进展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修饰已上市药物以改善药物存在的缺陷,是目前全球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以高分子前药为基础的给药系统具有前药修饰和微纳米载药的双重优势,可以增强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稳定性,增加药物的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根据高分子前药的研发机制,从被动靶向、主动靶向、触发释药和协同给药进行综述,探讨该类药物的研发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此给出适当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靶向给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的靶向给药系统进行了综述,包括主动靶向的大分子载体系统,被动靶向的微粒给系统以及很有应用前景的磁性药物制剂。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近年来被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AD)等中枢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可能是治疗和改善AD记忆认知能力的靶点。血脑屏障的存在使胰岛素皮下注射无法在大脑中达到期望浓度,而鼻腔途径是最简便有效的避开肝脏首过效应,直接递送药物进入中枢的靶向给药方式。已有相关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经鼻腔给药可以改善AD患者认知能力。本文就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的优劣、胰岛素与AD之间的关系及使用鼻腔胰岛素治疗AD的疗效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可以选择性地将药物传递到靶部位,可减少对正常组织或细胞的毒性、减少给药剂量和次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目前药物研发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查阅近五年有关肝主动靶向给药方面的文献,从肝实质细胞靶向、肝非实质细胞靶向以及肝肿瘤细胞靶向3个方面,对肝主动靶向给药制剂的制备工艺、表征、肝靶向性评价等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肽类及蛋白类药物鼻腔给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磊  王娟 《中国医药情报》1995,1(3):172-176
本文对近年来肽类及蛋白类药物鼻腔药系统方面的研究一综述。内容包括鼻腔给药动力学,鼻腔给药后药物的分布,吸收及其影响因素,促进药物鼻腔吸收的药剂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慧 《继续医学教育》2014,(12):120-123
随着纳米技术不断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新一代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纳米靶向药物提高了药品的可靠性、安全性、有效性,减少了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载药系统研究现状及肿瘤靶向治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中药靶向给药系统是指将中药或天然药物经提取分离得到有效部位或单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制成的制剂,能直接定向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细胞内。按载体分类综述了近年来的脂质体、微球、纳米粒、乳剂等几类中药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此外,由于中药对肠道疾病的特殊作用,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也是中药靶向给药的一个重要部分。中药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试探阶段,目前的研究大多数以天然有效成分为原料药物,而用中药有效部位及中药复方研制的靶向制剂屈指可数,这与制定中药有效部位及复方的质量标准及制剂工艺难度大有关,靶向给药系统是中药制剂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DOX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疗是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常规化疗时,药物难以在肿瘤内部达到有效浓度,且药物分布全身易致系统性毒副反应.若不良反应严重时,患者因顺应性差而被迫中断化疗.故研发新型的抗肿瘤化疗药物,或改变现有化疗药物的剂型和药动学性质,以适宜的方式作用于肿瘤组织是提高化疗疗效的重要手段.对大多实体肿瘤而言,后者显得尤为重要.阿霉素(DOX)是广谱的抗肿瘤药物,可广泛用于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的化疗.将DOX制成各种靶向制剂可达到缓释、降低给药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的目的.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内DOX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作者根据实验观测,建立了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内多室线性循环动力学模型。利用大型电子计算机推导出了靶向给药系统的血液药时函数式和靶器官药时函数式,据此,可由血药数据求得靶器官的药时曲线,并进一步求出靶器官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作者还用自行研制的肝靶向给药系统—毫微球在动物体内的血药曲线和肝脏药时曲线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并根据由靶器官药时函数式计算出的肝脏药时曲线,用统计矩方法分析了该靶向给药系统的肝脏药代动力学规律,给出了肝脏药物动力学参数。提出用相对靶向性指数作为靶向给药系统靶向性的定量评价指标。对模型的特点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新型给药系统及其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述了近年来国际上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黏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等的特点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并扼要介绍了一些国际上应用前景良好的最新给药系统——药物涂层支架、基因治疗载体系统、生物芯片、分子马达、纳米陷阱等,以期为中药剂型改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