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恶性梗阻性黄疸影像学诊断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术前诊断和判断切除的准确性.方法对10年来收治的67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经BUS、CT、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总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4.0%、86.5%、88.4%、92.9%及94.0%,肿瘤实际切除数与术前评估可切除数比率分别为63.4%、68.5%、86.8%、87.3%及93.9%.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诊断准确率CT、PTC、ERCP和MRCP检查明显高于BUS检查(P<0.05或P<0.01); 在评估肿瘤切除准确率上MRCP、ERCP和PTC优于BUS和CT(P<0.0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术前确诊率和判断切除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综述性介绍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进展动态。肝门部胆管癌首先症状为上腹不适、隐疼、腹胀、乏力、明显消瘦及进行性黄疸等。目前的实验室检查对胆管癌早期诊断帮助不大。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和MRI是无损的诊断方法。可帮助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浸润范围及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如果有肝内胆管扩张或梗阻性黄疸,B超,CT及ERCP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方法,必要时选用PTC或ERCP对进一步检查则更有价值。目前所有的肿瘤标记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但肿瘤标记物的研究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困难,肿瘤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做好术前可切除性的评估,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探查相当重要。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主要包括全身评估和局部评估。局部评估包括确定肿瘤的大体范围;肿瘤与肝门部血管的关系判断;胆管侵犯的上下限判定;术前是否胆管引流减黄;术前门静脉栓塞的应用。确定肿瘤的大体范围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影像检查的筛选程序—般是B超→CT→PTC→ERCP或MRCP→选择性血管造影。联合B超和CT可初步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和范围。MRCP是目前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望取代PTC或ERCP检查。直接的成像技术(如ERCP)和间接的手段(如MRCP、CT)都在术前评估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上尽量避免单一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B超)、腹部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四种检查方法对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阻黄)的诊断价值,为阻黄患者影像学合理检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期间经手术确诊的531例阻黄患者的术前B超、CT、MRCP、ERCP四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将四种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与术后诊断比较.结果 B超、CT、MRCP、ERCP总的术前受检率分别为100.00%、20.90%、63.28%、24.29%.其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97%、89.19%、94.64%、97.67%.CT、MRCP、ERCP三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B超高,p值均小于0.001;MRCP、ERCP的诊断符合例数和符合率与CT比较以及ERCP与MR-CP的诊断符合例数和符合率比较,统计学上无差异.结论 由于B超具有经济、简便、安全、无创、可重复等优点,所以可以作为阻黄患者术前的首选影像学检查;CT、MRCP及ERCP对阻黄的诊断均具有更高的价值,其中MRCP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联合腹腔血管三维成像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对52例胰胆管疾病患者,通过行64层螺旋CT扫描及后期胰胆管、腹腔血管三维成像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对比分析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46例胰胆管三维成像清晰显示病灶和梗阻远、近端狭窄及扩张的胆管、胰管;联合腹腔血管三维成像可多方位清晰显示结石和肿瘤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与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对比,胰胆管三维成像对胆胰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符合率达到98%(45/46)和93%(43/46),联合腹腔血管三维成像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均达100%(38/38);手术可切除性判断准确率为93%(14/15).结论 64层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联合腹腔血管三维成像能获得清晰的胰胆管影像,立体显示胰胆管结构、病灶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提高了胆胰疾病诊断率,为手术提供正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并发胆管癌栓临床诊断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并发胆管癌栓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总结诊断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年收治的11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CT、MRI、ERCP、PTC及B超结果。结果 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和肝癌的症状,影像学特征为肝内占位和胆管内癌栓的直接和间接影像学表现。结论 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多种影像学手段综合分析,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可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影像学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诊断及可切除性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价值及术前评估肿瘤切除的准确性.方法对71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进行影像学检查资料总结.结果肝门部胆管癌B超、CT、PTC、ERCP、MRCP术前临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7,87.3,96.4,96.3,100%,实际切除与术前评估能够切除数比率分别为40.4,36.2,78.3,71.4,93.3%.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在定性诊断上MRCP、PTC和ERCP虽高于B超及CT,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估切除准确率上MRCP、ERCP和PTC明显高于B超和CT(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成像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住院的29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中上腹部的常规及增强扫描,同时行三维胆系重建成像,对胆道梗阻的原因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并与手术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8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除3例阴性结石未显示外,其余178例术前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图像重建均清晰显示结石所在,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8.34%.14例肝胆管结石症及3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均得到正确定位及定性诊断,诊断准确率达100%.87例胆管肿瘤或壶腹部肿瘤,86例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术前准确定位,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8.85%,81例患者得到正确定位及定性诊断,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1.95%.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成像对梗阻性黄疸诊断成像清晰,定位定性诊断准确,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组8例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32~6 4岁。5例术前有无痛性黄疸。8例均行B超与CT检查,出现黄疸的5例B超检查均显示胆总管与肝内胆管扩张,3例显示胰头占位。行CT检查发现3例胰头占位。有黄疸的5例术前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证实胆总管下端梗阻。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1例,显示胆总管下端狭窄,活检组织病理检查为胆总管下端慢性炎症。5例术前误诊为胰头癌与壶腹癌,术后病理诊断3例为慢性胰腺炎,1例为胆总管下端异位胰腺,胆总管肌腺增生症,1例为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3例术前误诊为胃癌(A区)侵及胰头及胆总管下端,…  相似文献   

10.
体肝移植术前正确评估供者血管和胆道解剖变异直接关系到供、受者的安全及移植术能否成功.对肝脏胆道和血管的检查方法现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置管术(ERCP)、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B型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ERCP和PTC为有创性检查,患者较痛苦,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临床上主要作为一种治疗性检查手段.B型超声检查易被患者的脂肪和腹腔气体等于扰,造成对胆道及血管病变的误诊或漏诊.CT和MRI中对比剂的引入增强了对肝脏胆道系统的显示.CT胆管造影对胆道解剖的显示与外科手术结果符合率达96%.评估肝动脉解剖结构的三维CT血管造影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媲美[1],然而CT在评价肝静脉变异的阴性预测价值为77%[2],且CT检查有辐射损伤,CT对比剂易引起过敏反应,这些缺点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CP和PTC和ERCP在胆系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检查及病因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年中11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胆系恶性黄者PTC、ERCP和MRCP影像学资料。PTC42例,ERCP38例,MRCP34例。结果:PTC、ERCP、MRCP对胆系恶性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2%、93.8%,85.3%,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10.5%、0,PTC和ERCP和MRCP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系恶性黄疸的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PTC和ERCP扰于MRCP,三者分别更适合用于肝门部,壶腹部及胆管中段恶性黄疸的检查及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胰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34例怀疑为胆胰管疾病病人行MRCP,并与58例ERCP比较,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134例MRCP均获成功,在行ERCP中54例成功,4例失败者改行PTC检查成功.MRCP和ERCP总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3%和88.9%.结论 MRCP对胆胰系统疾病中恶性梗阻所致的梗阻性黄疸诊断准确性较高,对胆总管、肝内胆管较小结石的诊断不如ERCP敏感及准确,而且不能治疗,提示MRCP和ERCP各有优越点,二者合理应用可提高胆胰系统疾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CT胆道造影(MSCTC)在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进行了经皮肝胆管造影(PTC)或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置管,全部病例实施了MSCTC扫描,对图像进行了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血管探针技术(VP)处理,判断胆道情况并与术中术后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0例患者中,MPR病因诊断准确率为100%。对于胆道一级分支受累的胆管癌患者VR、MIP、VP均能准确判断。VR、MIP、VP对于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诊断基本正确。胰头肿物以及胆管狭窄患者术前MSCTC后处理技术均能得到较完美的胆树成像。结论MSCTC可作为术前全面评价梗阻陛黄疸患者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暴露肝内胆管是外科医生继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何熟悉,了解肝内胆管(正常及变异)的走行,提高外科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尤显重要。术前行B型超声扫描、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或选择性穿刺胆道造影(SPTC)、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以及术中胆道造影等检查,对明确肝内胆管病变部位和范围很有帮助。本组选择性开展经肝圆韧带径路暴露肝内胆管行胆道手术15例,经临床观察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下胆道活检和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2年12月78例因梗阻性黄疸住院的患者资料,患者均进行PTC活检和螺旋CT诊断,根据外科手术病理活检结果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78例患者中,9例确诊为良性梗阻性黄疸,69例确诊为良性梗阻性黄疸,后者包括胆管上皮源性肿瘤46例,非胆管上皮源性肿瘤23例;PTC活检灵敏度85.51%,特异度66.67%;螺旋CT灵敏度78.26%,特异度77.78%.PTC活检灵敏度高于螺旋CT,特异度低于螺旋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6例胆管癌患者中,PTC活检阳性43例(93.48%),螺旋CT阳性37例(80.43%),23例非胆管癌患者中,PTC活检阳性19例(82.61%),螺旋CT阳性17例(73.91%);PTC活检灵敏度均高于螺旋CT(P<0.05),且PTC活检对胆管癌灵敏度高于非胆管癌(P<0.05),螺旋CT两种病理来源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活检对不同类型梗阻性黄疸尤其是胆管癌诊断灵敏度均高于螺旋CT,但禁忌证多,临床可酌情选择不同方法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胆道三维成像对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胆道三维重建技术对胆管结石疾病的诊断价值和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65例肝胆管结石疾病患者,利用64层螺旋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以及最大密度成像、曲面重建、最小密度成像等方法行胆道三维重建,进行结石病的定位、定性及诊断,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0例患者获得清晰的胆道三维重建图像,可以良好显示结石部位和形态,肝内外胆管扩张的程度和形态,以及肝脏组织有无萎缩和代偿性肥大等病变。重建胆管与周围组织解剖图像清晰,能准确确定梗阻部位以及梗阻的原因,区别肿瘤、结石或炎症。与手术结果比较,64层螺旋CT胆道三维成像对Ⅰ型、Ⅱ型、E型、胆总管型结石诊断符合率分别77.8%、80%、100%、100%。结论64层螺旋CT胆道三维成像是一种安全、敏感、无创性胆管疾病检查技术,能清晰显示胆管与周围组织的三维解剖关系。结合平扫、增强扫描,对肝胆管结石病及其他胆道疾病的诊断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77~1980年,使用纤维十二指肠镜对96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进行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本文就其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分析如下。检查方法及结果96例中有8例经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61例经ERCP确诊,9例ERCP结合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TC)确诊,明确诊断者78例占81%。其余18例,其中7例ERCP未成功,11例则显影不清或仅显正常的胰管。(一)胆石病23例,其中总胆管结石18例;胆囊结石3例,单纯肝管结石2例。结石合并胆管下端狭窄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侵入胆管致阻塞性黄疸(附16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侵入胆管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89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16例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情况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2例,误诊14例,行肝叶切除,胆管内肿瘤摘除,T管引流2例,胆管内肿瘤摘除,胆管支架及T管引流11例,肿物活检及T管引流2例,1例未及手术死亡,15例病人随访1-14个月,14例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1例随访14个月仍存活。结论:对黄疸伴有HBsAg阳性,AFOP阳性,肝内有占位,肝内外胆管扩张且其内有占位病变的病人,可诊断为本病,B超,CT,PTC,ERCP为诊断的主要手段。切除肝内原发性肿瘤,疏通胆道为手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ERCP合并螺旋CT三维成像对胆胰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ERCP后加做肝胆胰螺旋CT对胆胰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胆胰疾病所致的阻塞性黄疸,经ERCP造影后,立即行肝胆胰螺旋CT,采用三维成像技术中最大密度投影及表面掩盖法投影成像,以充分显示十二指肠壶腹部、胰头、总胆管及其周围情况。结果 24例胆总管结石、2例壶腹部恶性肿瘤、3例胰头部恶性肿瘤和1例胰头部囊肿,均经手术证实,无假阳性及假阴性。结论 ERCP结合螺旋CT三维成像应用于阻塞性黄疸,可获得清晰的胆胰影像,提高诊断正确率,是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肝内胆管囊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对经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由病理学确诊的2例肝内胆管囊性肿瘤患者(囊腺瘤和囊腺癌各1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CT、B超发现肝内囊性包块,但未获得肝内胆管囊性肿瘤的诊断。根治性切除术后,采用B超、CA19-9和CEA随访9月和15月,均无复发。结论肝内胆管囊性肿瘤术前诊断非常困难,CT、B超或ERCP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根治性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根治性切除后,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