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郭键勇  陆少鸣 《水处理技术》2012,38(2):69-71,75
针对中置曝气生物活性炭工艺进行中试研究,分析在不同的曝气气水体积比下,该工艺对南方某水厂水源的净化效果,并与中置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净水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对于中置曝气生物活性炭工艺,曝气气水体积比为0.2最合适。在此条件下,炭滤池对浊度、CODMn、UV254、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4.17%、47.40%、49.40%、84.62%。该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比中置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更好。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BDOC、AOC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绕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分析了常规水处理工艺对BDOC、AOC的影响,提出强化混凝和强化过滤的方法可改善出厂水的生物稳定性。讨论了生物氧化、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臭氧-生物活性炭及膜过滤等工艺对饮用水中BDOC、AOC的去除效果,提出了提高出厂水生物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臭氧生物活性炭净水工艺在不同运行参数下的净水效果比较,得出影响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主要因素,包括滤速、停留时间、炭层高度、余臭氧浓度、水温等,通过这些参数的改变最终得出闵行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的基本控制参数.活性炭层高度为2.0 m,接触时间15min(即滤速8 m/h);进活性炭滤池水的臭氧浓度应为0.05~0.2 mg/L;水温大于9℃时,活性炭滤池除NH3率可达90%以上;气温对NH3去除率有较大影响,因此活性炭滤池最好设在室内.  相似文献   

4.
臭氧化—生物活性炭工艺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金松  朱佳 《净水技术》2000,18(3):28-31
对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试验对比确定了臭氧扩散装置的型式和特定水质条件下的臭氧最佳投量,开发了一种新型臭氧尾气破坏设备并应用于生产实际,对不同种类的活性炭进行了比较和选择,并对工艺系统中生物活性炭的设计参数和运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生物作用所占比例的测定方法,预O3-BAC与BAC饮用水处理工艺全流程中生物作用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预臭氧化增强了工艺单元生物作用的去除效果,使后续单元对CODMn、UV254、BDOC、NH4^+-N的去除量增大,预O3-BAC工艺中生物作用去除的绝对总量大于BAC工艺;增加了工艺单元的生物量,在沉淀、煤滤、炭滤单元,平均生物量分别为BAC工艺的2.18、1.47、2.12倍。不规则活性炭PJ上生长的生物量是相对规则的柱状炭ZJ-15的2.31倍,为充分利用生物作用,宜选用不定型破碎炭。  相似文献   

6.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饮用水时各阶段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论述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的臭氧发生系统、臭氧尾气处理系统、臭氧预氧化及后氧化、生物活性炭滤池各阶段的应用现状及特点。指出:臭氧发生系统采用氧气为原料来提高臭氧浓度,臭氧质量分数可达6%左右;由于电加热分解臭氧尾气反应速度快,可在1.5~2s内完全分解,应是今后自来水厂臭氧尾气处理技术应用的重点;臭氧预氧化一般采用静态混合器或水射器单点投加,投加量为1~2mg/L,接触时间为1~4min;臭氧后氧化一般采用微孔曝气盘以微气泡的形式多点投加,水中臭氧余量控制在0.2~0.4mg/L,接触时间大于10min;生物活性炭滤池对苯类化合物和相对分子质量在500~1000范围内的腐殖质去除率达70%~86.7%。  相似文献   

7.
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生物活性炭技术、生物膜的形成、活性炭的生物再生机理、活性炭的性质、微生物、臭氧以及反冲洗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例举了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工业上的应用,并总结了生物活性炭技术的现存问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浮和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对太湖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平均水温为25.7℃,臭氧接触时间为13.3min,HRT为15min时组合工艺对太湖水浊度、氨氮、CODMh、藻类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9.4%、98.3%、86.3%、97.9%和96.5%。并且ZJ-15型颗粒活性炭的去除性能总体上优于柱状颗粒活性炭。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臭氧化活性炭技术在生活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进展,通过研究国内外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实践,综述了臭氧化—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此项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提高此项技术的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10.
石建军  蔡兰坤 《水处理技术》2006,32(3):39-42,61
本文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组合工艺处理含MTBE的污染水体,研究了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因素,提出优化的工艺及运行参数,并讨论了MTBE的去除机理。研究表明:臭氧/过氧化氢氧化一混凝沉淀一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能有效处理受MTBE污染的河道水。在MTBE浓度为10mg/L时,COD的去除率为80%,MTBE的去除率达到92.8%。采用GC/FID检测MTBE及其氧化产物,通过GC保留时间的比较确定臭氧氧化MTBE的中间产物为叔丁醇(TBA),叔丁基甲酯(TBF)、丙酮等。  相似文献   

11.
以1-氨基-2-溴-4-羟基-蒽醌和乙二醇为原料,在碱作用下脱溴得到1-氨基-4-羟基-蒽醌,收率92.O%。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N-丁基-3-甲酰胺基-4-甲基-6-羟基-2-吡啶酮含量的方法,样品在ODS柱上分离,流动相为含0.2%四丁基氯化铵的甲醇-水体系,流速为1.0mL/min,紫外254nm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测定的变异系数为0.5%-0.9%。  相似文献   

13.
以环柠檬醛为原料,经过亚硝化、缩合两步反应得到2,4,4-三甲基-3-(3-羰基-1-丁烯-1-基)-2-环己烯基-1-肟,收率达65.1%。并分析了该反应中亚硝化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4.
以吡啶为原料,经过氧化氢-醋酸氧化,硫酸置换,再用硝酸钾/浓硫酸硝化得到关键中间体对硝基吡啶-N-氧化物,再用乙酰氯作为氯化试剂氯化得到对氯吡啶-N-氧化物,最后经铁粉还原得到对氯吡啶,产物含量97.6%,总收率47.1%。  相似文献   

15.
邻氨基对叔丁基苯酚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合成邻氨基对叔丁基苯酚的各种路线研究,以及对各种路线所得邻氨基对叔丁基苯酚进行分析应用,确定了以对叔丁基苯酚为原料,用稀硝酸硝化,再进行加氢还原的工艺路线。并在结晶的过程中添加保护剂,得到高收率、高含量并且稳定的白色结晶物。  相似文献   

16.
在N,N-二甲基甲酰胺 (DMF) 存在下, 以3-氯-2-氯甲基丙烯 (CCMP) 为原料, 碱性水解制备2-亚甲基-1,3-丙二醇 (MEPO).考察了影响CCMP转化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在搅拌速度700 r/min, 碱液浓度10%(质量分数), 温度92 ℃, m(DMF)/m(CCMP)=0.15~0.30,最好0.20~0.25,V(OH-)/V(CCMP)=5∶1, 反应时间6 h条件下, CCMP转化率可达95 %以上.说明由CCMP 碱性水解制备MEPO的新工艺路线可行.  相似文献   

17.
以戊腈为原料,经加成、取代得到脒(2),再与乙二醛缩合、脱一分子水得到眯唑啉酮化合物(3),最后经氯代、氧化后得到2-正丁基-4-氯-5-甲酰基咪唑,收章40.5%。该工艺具有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合成路线短,易于工业化生产等特点,是-条新的2-正丁基-4-氯-5-甲酰基咪唑(1)合成路线。  相似文献   

18.
何明华  刘坚 《化工时刊》2012,26(2):25-26
延龄草苷是中药中的一个有效成分,采用提取分离的方法从中药材大量获得它是困难的.我们以易得的原料薯蓣皂素和葡萄糖为原料合成了它.首先从葡萄糖起始,通过酰化、溴代反应,采用一锅煮的方法合成中间体溴-D-四乙酰葡萄糖;再与薯蓣皂素通过催化剂Hg(Ac)催化立体选择性的生成β-苷键,水解反应制备得到延龄草苷,总产率38.2%。反应条件温和,适于大量制备。产物结构通过IR,1HNMR和MS确证。  相似文献   

19.
N-甲酰-L-天冬氨酸酐是合成阿斯巴甜的中间体,为了减少副产物的生成,探索出工业生产中最佳的反应条件。以甲酸、乙酸酐和L-天冬氨酸为原料,氧化镁为催化剂,合成N-甲酰-L-天冬氨酸酐。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甲酸、乙酸酐和催化剂的用量对反应收率和产物熔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5 h,物质的量比n(氧化镁)∶n(甲酸)∶n(乙酸酐)∶n(L-天冬氨酸)=0.01∶1.2∶2.5∶1.0,此时产物的纯度较好,收率为85.5%。  相似文献   

20.
高春香  王蕾  张静 《辽宁化工》2007,36(5):299-300,302
以对溴甲苯为原料,采用溶剂光溴化法合成对溴溴苄,考察了配比、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得出了最适宜工业化的工艺条件:四氯化碳为溶剂,150 W钨灯为光源,n(对溴甲苯)∶n(溴)1∶0.98,反应时间5.5 h,采用乙醇重结晶的后处理方法提纯减压蒸馏后的粗品,得到的产品纯度达98.5%,收率51%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