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得气”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先决条件,强调了强弱刺激与补泻手法的概念不同,论述了补泻手法的优越性与不足之处,以及补泻手法的规范统一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介绍"烧山火"复式补泻手法的传承及发展状况以及具体临床操作,发现在临床实践手法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烧山火"复式补泻手法成功的因素以及需要注意和改善的地方,故就"烧山火"复式补泻手法的理论以及具体行针手法操作中的关键步骤"得气"提出一些见解和补充,同时也为提高"烧山火"复式补泻手法的成功率总结一些经验及心得,试为"烧山火"复式补泻手法技术更好的传承及推广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新河 《新中医》2014,46(5):244-245
根据针刺疗法中"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的认识,从立论观点、刺激量和留针时间、手法的操作和临床感应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认为"补泻"与"强弱刺激"不能完全划等号,"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基于各自的基础理论,作用机制不同,两者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运用时要灵活掌握并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4.
针刺要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要有“辨证辨病—选穴配穴—手法补泻—调和阴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辨证辨病和选穴配穴有一定规范性,但其中补泻手法从古代开始就分流分派,甚至基于对古书的误解也发展成为一种补泻手法,所以现在的补泻手法五花八门,而众多医家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内经>的针刺补泻手法进行探析,主要论述了以下五种补泻手法①徐疾补泻②深浅补泻③开阖补泻④呼吸补泻⑤方员补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内经>阴阳补泻针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出五种阴阳补泻针法:阴阳深浅补泻针法、阴阳互引补泻针法、阴阳互治补泻针法、阴阳左右补泻针法、阴阳荥合补泻针法.对五种阴阳补泻针法的技术操作、要领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此种<内经>阴阳补泻方法,后世医家又加以润色、发挥,形成了多种补泻方法.该补泻方法是其他复式补泻手法的重要基础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补泻刺法是传统针刺手法中的精华,早期中医经典《内经》《难经》对此记载颇丰。本文从补泻刺法的原则及内涵和操作时的刺激部位、手法、时机3个关键因素等方面对两部经典有关补泻刺法的论述进行梳理和比较。基于原文的客观分析,发现《内经》与《难经》有关补泻刺法的论述在上述各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从而推断两者可能是出自我国早期不同医学学派的针刺补泻理论。  相似文献   

8.
探讨穴位埋线操作过程中可应用的针刺补泻手法,以提高临床疗效。通过研究穴位埋线及补泻手法相关文献,总结穴位埋线补泻手法目前应用现状,论述相关补泻手法的操作方法及重要性,探讨穴位埋线操作过程中可应用的针刺补泻手法及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王海萍  白震宁 《陕西中医》2012,(9):1189-1190
目的:阐明井穴可补可泻的作用,并非只泻而不补。方法:围绕井穴的补泻作用,本文从"井穴"补泻作用的客观存在以及井穴补泻作用的理论基础及其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结论:看待井穴要一分为二,井穴有泻实的一面,同时也有补虚的一面。针灸临床中选用井穴治病,要辨证论治,因证选穴,并施行恰当的补泻手法,才能取得较好的补泻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论推拿补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全面讨论了推拿补泻的概念,从结构调整,能量调整,信息调整论述了其原理,并认为手法性质和量、穴位的选择,手法的频率、方向,作用时间和部位以及受术者的体质均为影响因素,同时提出轻重,方向迎随,频率,子午流注补泻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推拿作为传统中医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需要遵循中医学"补虚泻实"的基本治疗原则。本文从推拿手法的方向、轻重、频率、时间、特定穴位、特定手法以及介质多个角度,总结了临床上应用推拿手法进行补泻治疗的不同方法,希望通过这一讨论,更好地认识推拿手法补泻在临床上的应用,以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提升推拿手法临床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迎随补泻"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临床运用广泛,但目前无统一的操作依据和手法要求。依据《黄帝内经》关于迎随补泻的记载,结合历代医家对迎随补泻的认识,我们认为可从营卫循行的角度探究迎随补泻本义,分析迎随补泻的理论依据和针刺手法要求,认为迎随补泻是针刺补泻的统称,而非某一种具体的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阎润茗主任医师针刺手法溯源、提插捻转开合补泻手法、擅长取背俞、四肢交叉取穴以及临床医案解析等研究,阐述了阎润茗针刺补泻手法和取穴的特点,强调了取穴和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经》尤重视补泻,但现在学者研究补泻手法的颇多,关于补泻量的论述较少。在选对补泻手法的前提下,补泻量的大小对临床疗效影响非常大。针刺补泻量的大小究竟以什么为准,有没有客观指标。本篇将从《内经》理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正> 针刺操作手法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历代医家对此均有论述。通过初步整理归纳,针刺手法有四十余种,笔者现从四个方而论述针刺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16.
<灵枢><素问>文献研究表明针刺"气至"现象是针刺引起气的活动,针刺"气至"可分为"正气至"、"谷气至"、"邪气出"、"正邪相争"等不同反应,针刺"补泻手法"的技巧在于对不同性质气至现象的利用与控制,形成了深浅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方员补泻等.补泻手法的技术关键乃是基于一种观念上"出邪气,补正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从基本手法、复式手法、补泻手法、得气针法、透穴针法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杨继洲在刺法上的学术成就及其对针刺手法的完善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捻转补泻”手法是针刺补泻手法中常用手法,但其具体的实施存在很多争议。笔者根据《内经》《难经》的论述结合“迎随补泻”来探讨“捻转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19.
田大哲  赵泾屹  李乃奇 《新中医》2018,50(10):229-231
营卫补泻始于《内经》,是《内》《难》时期较为完备的古典手法之一,涵盖了补泻手法的要义。目前学界对其探讨较少,以致大多教材亦未将其列入正式补泻手法行列,传统概念里的模糊术式亦难符合临床所需。作者以《内》《难》为圭臬,结合临床实践,厘定营卫二气的概念与营卫补泻的内涵,试析营卫补泻的操作要领,并依据《内经》理论提出"卫气亦出于上焦,因肺而作"的观点,既是对卫气的认知补充,更为针灸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袁宜勤  海月明  岳增辉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18-1919
从基本手法、复式手法、补泻手法、得气针法、透穴针法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杨继洲在刺法上的学术成就及其对针刺手法的完善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