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多原发癌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食管多原发癌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应用X线钡餐检查及内镜下碘染色确诊,并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71例食管多原发癌和食管贲门双原发癌进行分析。结果 X线钡餐术前确诊14例(19.72%),内镜及内镜下碘染色术前确诊69例(97.2%)。发现早期病灶54个,早期病例6例。全部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3年生存率40.5%。结论 对食管癌贲门癌病人应常规进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并应用内镜下碘染色活检方法提高诊断率,发现早期病例,同时进行积极的外科治疗,可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食管多源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食管多源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9例食管多源癌患者经食管X线钡餐造影检查及纤维胃镜下碘染色确诊,并经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证实。29例中行根治性切除22例,姑息性切除5例,探查2例而未能切除。结果术前确诊21例,术中及术后确诊8例;发现病灶67个,早期病例6例;肿瘤的手术切除率75.9%(22/29),无手术死亡,发生并发症7例。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7个月~3年。1年生存率77.8%,3年生存率41.6%。结论对食管癌患者常规进行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检查,应用内镜下碘染色活检方法可提高诊断率,降低漏诊率,并进行积极的外科治疗,有望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多源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5例食管多源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例,中位年龄62.5(48~75)岁。15例行手术治疗食管多源癌的患者中,行Sweet术式8例,左胸-左颈两切口4例,胸腹腔镜联合Mc Keown术式2例,开胸探查而未能切除肿瘤1例。结果术前确诊11例,术前确诊率为73.3%(11/15)。术后1例发生肺部并发症,3例发生吻合口瘘,围术期无死亡。除肿瘤未能切除的患者外,随访13例,随访5年,1年生存率61.5%(8/13)、3年生存率30.8%(4/13)、5年生存率15.4%(2/13)。第一病灶位置与预后关系密切,第一病灶位于胸上段的食管多源癌患者,其中5例顺利完成手术,吻合部位均在颈部,2例食管残端存在癌残留(R1),1年内死亡3例,无1例获得3年生存。第一病灶位于胸中、下段的9例食管多源癌患者均完成根治性切除,食管及胃残端均无癌残留(R0),1年生存率75.0%,3年生存率50.0%,2例获得5年长期生存。结论对于食管多源癌,如第一病灶位于胸中、下段,首选手术治疗。如第一病灶位于胸上段,不宜首选手术治疗,这类患者采用新辅助放化疗后再手术或直接采用其他治疗模式,这需要以后进一步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43例患者(13例早期癌、30例癌前病变)共51个病灶经术前内镜检查及黏膜活组织检查证实后行MBM治疗.术后1、3、6、12个月门诊行内镜检查并于原病灶处进行活组织检查,以后每6个月定期复查内镜.结果 43例患者共行52次MBM,共切除标本180份;切除病灶大小为10 mm×8mm~25 mm×23 mm;手术时间为(37±5)min.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2.2% (47/51).4例未完全切除病灶的患者中,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示鳞状细胞癌侵犯黏膜下层,切缘见癌细胞浸润而追加手术治疗;1例鳞状上皮癌患者术后2周追加放射治疗;其余2例患者追加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52次MBM术中出现4次创面出血,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食管穿孔.1例患者术后10 d发生延迟性出血,行APC止血;1例发生食管轻度狭窄,无需扩张治疗,6个月后逐渐恢复.手术前后病理检查结果准确率为51.0%(26/51).43例患者随访1年,3例复发,复发患者行MBM或APC治疗,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简便、安全、有效,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1982~1995年间,在555例BPH术后标本中,发现IDPC24例,1982~1991年,用常规方法的诊断率为1.6%(5/310),1992~1995年用垂直于尿道连续大切块,诊断率为7.5%(19/245)。镜下特征为(1)癌灶与增生组织无明显分界(100%)。多与非典型增生共存(16/24)。(3)常为多发癌灶(20/24)。(4)癌灶多位于中央区(20/24)。按Mostofi’s系统分级,Ⅰ级8例,Ⅱ级12例,Ⅲ级4例,而4例Ⅲ级者均不伴非典型增生。资料显示:标本的处理方法与IDPC的诊断密切相关,IDPC的发病率伴随BPH逐年同步增加。文中对IDPC的发生学及与BPH的关系作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90例行食管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评价EMR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90例中食管上段(距门齿15~23 cm)病变16例,食管中段病变(距门齿23 ~ 32 cm)52例,食管下段病变(距门齿32~ 40 cm)22例;病灶平均直径为(2.05±3.12) cm.所有病变均顺利完成EMR.切除标本大小为(3.55±2.71)cm.手术时间为(18 ~ 125) min,出血量为(10 ~70) ml,病灶整块切除率为24.4%(22/90).术中出血4例(4.4%),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2.2%),无1例食管穿孔发生;术后食管狭窄3例(3.3%),均予保守治疗好转.90例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4 ~60)个月,术后5年内病变复发5例,总复发率为5.6% (5/90),无癌复发死亡病例.结论 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同时性多原发食管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收治的32例同时性多原发食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全组食管双原发灶30例,三原发灶2例,共66个病灶,其中位于颈段22个,胸上段10个,胸中段19个,胸下段15个.66个病灶中,鳞癌65个,腺癌1个.32例中术前确诊26例.3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探查手术,1例行姑息切除手术,余27例行完全性切除手术.术后病理食管残端阳性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术后随访28例,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6.9%、43.3%和14.8%.结论 完善的术前检查可显著提高同时性多原发食管癌的确诊率,手术是其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多原发大肠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发病原因、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年来收治的18例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多原发大肠癌发病率占同期收治大肠癌的2.87%(18/627),同时癌(SC)13例(2.07%),异时癌(MC)5例(0.8%).8例(44.4%)伴发大肠多发腺瘤.SC结肠镜检、钡灌肠及CT检查诊断率分别为81.8%,50%,57.1%.SC术前诊断率84.6%,术中诊断率15.4%.MC第二原发癌术前诊断率100%,两原发癌间隔时间2~20年,其中≤3年占60%.12例SC根治性切除,1例姑息性切除;5例MC第二原发癌3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8例Dukes A,B期生存良好;5例Dukes D期中2例死亡,3例姑息性手术,带瘤生存,预后差.结论 多原发大肠癌发病与大肠多发性腺瘤密切相关.提高对其认识,加强术前、术中诊断,结肠镜检查最可靠、诊断率最高.其外科治疗遵循大肠癌根治原则.早发现,早手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 171例均顺利完成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65.0min(12~272 min)。术中穿孔5例(2.9%),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1.8%),术后延迟性穿孔1例(0.6%)。病灶整块切除165例(96.5%),完整切除159例(93.0%)。术后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5例(49.7%),高分化癌70例(40.9%),中分化癌16例(9.4%)。9例(5.3%)因基底部切缘和(或)脉管癌细胞累及追加外科手术。术后2个月食管狭窄37例(21.6%),其中切除范围1/2周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2.3%(2/86),1/2周~3/4周为30.0%(15/50),3/4周为45.8%(11/24),全周型为81.8%(9/11)。重度食管狭窄19例(11.1%),均接受扩张治疗,平均扩张1.9次(1~6次),其中12例因扩张效果欠佳行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平均支架置入2.2次(1~6次)。术后平均随访40.4月(24~54个月),复发6例(3.5%),均接受二次内镜治疗。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期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大面积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高,往往需要多次食管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病理是判断病灶完整切除的重要依据,定期内镜随访是监测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常见食管癌伴有其他原发性癌 ,尤其是胃癌。作者复习东京国立癌肿中心医院于 196 8~ 2 0 0 0年施行的 15 88例食管癌切除后胃替代食管手术中 ,2 7例 (1.7% )替代的重建管状胃发生第二个原发癌。除 1例资料不全不予分析外。对 2 6例进行重点复习。计男性 2 5例 ,女性 1例 ,平均年龄 6 2 .5± 7.1岁。在 2 6例中共发现 31个病灶。 2 4例食管切除是经右胸剖胸和剖腹完成的 ,余 2例采用经食管裂孔径路。食管重建是经胸骨后径路 19例、后纵隔径路 6例和皮下径路 1例。食管切除后未用辅助治疗 18例 ,术后加用化疗 3例、放疗治疗 5例 (包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多灶性肾细胞癌(MRCC)的围手术期诊治要点。方法: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12月~2017年6月收治的2 852例肾细胞癌患者中,筛选出符合入组要求的24例MRCC,男15例,女9例,中位年龄50(26~72)岁。单侧肾多发病灶21例(其中孤立肾1例),双侧肾多发病灶3例,术前发现的癌灶数2~8个/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彩超、CTU或肾脏增强MRI检查。结果:3例双侧MRCC和1例孤立肾MRCC患者,术前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1例患者高度疑似VHL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24例患者共行26次手术,其中肾部分切除术(PN)8例次,根治性肾切除术(RN)18例次。24例患者术后病理均为肾透明细胞癌;癌灶直径0.6~10.6cm。8例PN平均热缺血时间(26.0±4.5)min,切缘均为阴性。随访时间最长71个月,最短6个月,23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转移,1例患者因肿瘤转移术后行分子靶向治疗,于术后32个月出现肿瘤进展而死亡。结论:对于MRCC患者,术前应行超声、CT/MRI等多种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遗漏。双侧MRCC患者应行基因检测鉴别遗传性或散发性肾癌。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大多数病例可通过RN完整切除病灶;对病灶数较少或者遗传性肾癌患者,可选择P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TM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间手术治疗的21例甲状腺微小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14.29%)行患侧甲状腺叶切除、峡部切除术,14例(66.67%)行患侧甲状腺叶切除、峡部切除及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3(14.29%)例行患侧甲状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加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1(4.76%)例行患侧甲状腺叶大部切除术.术前B超确诊8例,诊断符合率38.10%(8/21);术中冷冻切片确诊20例,诊断符合率95.24%(20/21).全部患者随访5-10年,对侧甲状腺及淋巴结癌复发1例,单纯淋巴结转移1例,无甲状腺癌相关死亡.结论:甲状腺微小癌行术前B超及术中冷冻病理检查能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率,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食管癌手术行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最近12年来75例食管癌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对切除并全部人工食管胃左颈部吻合的手术方式的优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结果 术后近期未出现吻合口瘘及乳糜胸,死亡3例,病理提示鳞癌64例、腺癌9例、未分化癌2例,随访1年生存率86.7%,3年生存率60%,5年生存率37.7%,有3例术后10年存活至今。结论 食管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是一种并发症少、病灶切除彻底、操作方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胃手术后患者中、上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再患食管中、上段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0—2004年收治的86例胃手术后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食管中段癌50例,上段癌31例,颈段5例。TNM分期:Ⅰ期16例,Ⅱa期62例,Ⅱb期5例,Ⅲ期3例。既往曾行全胃或胃部分切除术,术后至诊断为食管癌的时间为2~22年。手术术式:病变食管切除以残胃上提代食管2例,倒置胃管代食管3例,短段带血管蒂结肠问置代食管5例,长段血管蒂结肠代食管74例,空肠造口减状术2例。结果术后30d内出现并发症10例(12%),经处理治愈。76例(88%)病变食管切除,恢复正常进食;7例(8%)病变食管旷置,经口进食;2例空肠造口给肠内营养;1例死亡。术后随访67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56/67),57%(38/67)和22%(15/67)。结论胃手术后再患食管中、上段癌患者的治疗仍首选手术切除病变食管,大部分的病例可采用结肠代食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应用EPMR治疗110例111处病灶,病灶直径2~10 cm。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亚甲蓝溶液,病灶充分抬举后,使用透明帽法对病灶进行分片切除。结果上皮内瘤变92处,早期食管癌19处。完全切除96处(86.5%),不完全切除15处(13.5%)。出血率5.4%(6/111),穿孔率6.3%(7/111),不同病变直径、切除标本数量、病变环周范围的出血、穿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食管狭窄8例(7.2%),病变范围>1/3周、标本≥5片的狭窄率更高[病变范围>1/3周vs.≤1/3周:18.2%(6/33)vs.2.6%(2/78),χ2=6.283,P=0.012;标本≥5片vs.2~4片:15.8%(6/38)vs.2.7%(2/73),χ2=4.562,P=0.033]。110例随访6周~5年1个月,其中58例>2年。17处病灶复发(15.3%)。不完全切除、病灶范围>1/3周、标本≥5片的局部复发率更高[不完全切除vs.完全切除:40.0%(6/15)vs.11.5%(11/96),χ2=6.096,P=0.014;病变范围>1/3周vs.≤1/3周:30.3%(10/33)vs.9.0%(7/78),χ2=8.134,P=0.004;标本≥5片vs.2~4片:28.9%(11/38)vs.8.2%(6/73),χ2=8.279,P=0.004]。结论 EPMR适用于食管癌前病变的治疗,对早期食管癌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内单发病灶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96例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其肝内复发病灶为单发或多发将其分为单发组(46例)和多发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10项临床病理指标及3项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中,初次手术切除时肿瘤直径≤5 cm者单发组为67.4%(31/46),多发组为34.0%(17/50);脉管无癌栓者单发组为76.1% (35/46),多发组为56.0%(28/50);复发时间>1年者单发组为65.2% (30/46),多发组为40.0%( 20/50);Ki-67阳性细胞数≤20%者单发组为43.5% (20/46),多发组为24.0% (12/50).结论 初次手术切除时肿瘤直径≤5 cm,脉管无癌栓,复发时间>1年,Ki-67阳性细胞数≤20%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时为单发病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环黏膜切除术(multi-band mucosectomy,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0月对60例胃镜及病理确定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胃镜下1.2%卢戈液染色,确定病灶并标记切除范围,安装多环黏膜切除器,自口侧将病灶上缘及标记点上皮层吸入,释放橡胶环完成套扎,圈套器电凝切除,收集组织标本;重复吸引、套扎、切除至病灶完全切除。结果 60例共84处病灶,1例术中出血转胸外科手术,其余59例83处(98.3%)病灶均一次性成功切除。使用皮圈1~12发,共用皮圈289发,平均4.8发/例。手术时间10~60 min,平均23.5 min;切除长度1.0~10 cm,宽度不超过3/4食管周径;3例(5.0%)术中明显出血,2例术中止血,1例转外科手术,术后无一例出血。术中穿孔1例(1.7%),置入全覆膜金属支架保守治疗成功。术后病理:全部标本基底无癌残留,原位癌9例,高级别瘤变29例,低级别瘤变12例,角化不全6例,颗粒细胞瘤1例,息肉/炎性增生3例。59例随访1~23个月,2例(3.4%)食管狭窄,经探条扩张吞咽困难缓解,无一例局部复发及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 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近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多原发大肠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 33例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资料 ,其中同时性多发癌(SC) 19例 ,38个癌灶 ;异时性多发癌 (MC) 14例 ,计 2 9个癌灶 ,全组有 15例为大肠多发腺瘤 ,占 45 .5 %。结果 :SC术后生存 >5年 4例 ,<5年 15例。 MC自第 1癌手术后计算时间 ,生存 >10年 5例 ;>5年 4例 ,<5年 5例。第 2癌手术后生存 >5年 3例 ,<5年 10例 ,失访 1例。结论 :多原发大肠癌预后优于单发癌的复发和转移 ,因此要力求根治性切除。加强对大肠腺瘤的处理及随访 ,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多原发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右胸一切口入路食管切除重建术的手术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采用经右胸一切口入路食管切除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中食管癌患者21例,年龄均> 70岁,PaO2:(70±9)mm Hg(1 mm Hg=0.133 kPa),最大通气量:51%±9%,第1秒肺活量:57%±11%;食管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患者14例,PaO2:(96±13)mm Hg,最大通气量:83%± 11%,第1秒肺活量:91%±14%2均采用右胸一切口入路,根据病灶位置选择具体术式.患者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4月.结果 3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1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右胸内吻合术;14例食管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患者中,2例食管平滑肌瘤、3例食管间质瘤和1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行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术,7例食管平滑肌瘤和1例食管间质瘤患者行单纯肿瘤摘除术.患者手术时间为(3.4±1.8)h,术中出血量为(160±44)ml.21例食管癌患者清扫淋巴结(14±5)枚,其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1.1±0.7)枚;术后无胸内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住院时间为(10±4)d.食管癌患者术后PaO2为(66±10)mm Hg,最大通气量为50%±11%,第1秒肺活量为51%±13%;食管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患者PaO2为(94 ± 13)mm Hg,最大通气量为80%±13%,第1秒肺活量为87%±16%.35例患者随访1~2年,患者术后进食良好,无明显进食梗阻,术后1年生存率为82.9%(29/35),术后2年生存率为77.1%(27/35);死亡患者均为食管癌患者,1例死于心血管意外,7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经右胸一切口入路可选择性用于治疗部分食管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患者和高龄、肺功能低的食管癌患者,其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食管中下段癌同期放化疗后经左胸颈切除器械吻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解放军第一○五医院收治的86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于术前放化疗后接受左胸颈两切口左颈部食管胃端侧器械吻合并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后通过门诊复查或每次入院定期复查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 1年12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82例患者手术顺利,肿瘤切除率达95.3% (82/86).82例患者AJCC分期Ⅱa期20例、Ⅱb期37例、Ⅲ期25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证实淋巴结有转移者42例,分组标记证实颈、胸、腹3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7% (3/82)、53.7% (44/82)、22.0% (18/82).86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4% (11/82),死亡1例.74例患者随访4个月至10年,中位随访时间为7.6年.19例Ⅱa期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83%、57%,34例Ⅱb期患者分别为82%、68%、43%,21例Ⅲ期患者分别为56%、25%、16%.结论 食管中下段癌放化疗后经左胸颈切除器械吻合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切缘癌细胞残留率低,严重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