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诊断场所存在的感染控制和辐射安全风险进行调查和监测,为放射技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WS 519-2019和GBZ 130-2013)对湖北省4所未启用的应急医院("小汤山式"甲、乙医院及方舱医院、砖混模式医院)中新安装的8台CT及其场所进行成像性能和放射防护检测并评价。对机房布局等感染控制安全的因素实施了监测与调查。选择定点医院2所(综合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通过现场调查和对4个CT机房环境生物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对放射场所的布局、感染防控和核酸检测结果的分布进行分析,评价其生物安全的可靠性和风险点。结果 应急医院的8台CT设备的成像性能和放射防护指标均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甲、乙医院各有3个CT机房,面积均为38.8 m2和4 mm Pb当量的屏蔽防护;方舱医院和砖混建筑医院的CT机房面积和屏蔽防护分别为20.0 m2、4 mm Pb当量和35.8 m2、3 mm Pb当量。8个放射诊断场所符合感染防控"三区两通道"的设计要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CT机房内患者触碰到的多个位点如检查床、机架内侧、地面等多处发现核酸阳性。放射技师通过手部、足底沾染造成操作间内操作台和地面的病毒污染风险。此外,机房内患者未触及的区域如观察窗和排风口等处也出现类似阳性。结论 4所应急医院的8台CT设备和机房基本满足成像性能和放射防护要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诊断检查场所需加强消毒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放射诊断成像为疾病的诊断和演变过程判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支持。放射工作人员尤其是放射技师位于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直接面对患者,面临感染防控和放射防护的双重责任和压力。多个相关专业的专家制定了本共识,明确了放射工作人员感染防控、放射诊断设备和场所的消毒、放射卫生防护3个方面的实施细则,以进一步规范放射工作人员的临床操作流程,降低被感染风险,特别是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辐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原地区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征及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原地区1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患病过程中早期、进展期及转归期的CT表现较为典型,与内地文献报道无明显差异,但诊断时应与高原性病种相互鉴别。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除结合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史及核酸检测外,CT扫描在治疗后的复查及早期的诊断可以提供必要的补充资料,熟悉该病CT诊断的分期表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4.
自2020年2月9日以来,江汉方舱医院车载CT开始陆续接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车载CT在临床诊断方面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CT检查中,一线放射技师既要保证患者接受尽可能低的辐射剂量,同时要注重放射技师和患者的感染防控,并及时关注放射技师有无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5.
守土尽责,致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放射工作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9年12月底以来,湖北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迅速扩散至全国各地及境外24个国家,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到2月2日死亡人数已超过2003年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放射影像CT检查是病例诊断和疗效评估不可或缺的一环。广大放射诊断医务人员日夜奋战在新冠肺炎防控一线,为保障患者和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安全和健康,各地放射卫生技术机构与放射卫生监督工作者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疗方案中,CT检查被确定为该疾病诊断和疗效判定的关键方法。在方舱医院建立后,方舱CT更是成为复杂条件下应急救治的必备工具。梳理方舱CT的发展历程、设备配置及扫描参数、临床应用,综述方舱CT在临床应急使用中的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7.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以肺部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可以通过呼吸、接触及粪口等方式传播,传染性极强。湖北省的COVID-19患者比较集中且数量大,而核酸检测阳性率仅为30%~50%,且有一定滞后性。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将CT诊断纳入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CT扫描则成为COVID-19临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CT技师也成为继发热门诊、感染科和ICU后最危险的一线群体。本文总结了本科室实施的一系列CT检查技术、工作流程和感染防控措施,旨在为广大影像同行制定管控策略提供参考,降低CT技师院内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人工智能(AI)在胸部CT诊断检查中的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4月间行胸部CT扫描的受检者5 000例,分别通过AI和2名资深胸部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分析检测.结果 5 000例患者中,真阳性共1 084例,诊断正确率、错误率、灵敏度分别是72%、27%、47%.结论 AI在肺炎C...  相似文献   

9.
【摘要】随着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好转,群众基本就医需求增加,普通门诊、急诊和住院部开始连续恢复非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但无症状或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将成为重要的传播源,CT检查作为临床上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尤其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排查,使CT室成为感染防控的重点科室。通过阅读相关政策文件、规范标准及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从规范CT检查流程、建立疫情防控小组、环境、人员和流程防控五个方面,提出非新冠肺炎患者CT检查流程及感染防控策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武汉地区方舱医院使用的CT方舱放射诊疗安全与放射防护水平。方法 现场调查CT方舱的总体布局、放射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并对CT方舱放射防护水平、CT剂量指数进行检测,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CT方舱总体布局基本合理,设置的放射防护设施较齐全。检测23套CT方舱放射防护水平,合格20套,合格率87.0%,3套不合格CT方舱各存在1个超标检测点,经整改后均符合要求;检测7台方舱CT的体部剂量指数,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变化幅度均在±7.5%内。结论 CT方舱放射防护效果总体较好,可满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放射诊疗辐射安全与放射防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With each day the numbe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cases continue to rise rapidly and our imaging knowledge of this disease is expeditiously evolving. The role of 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n the screening or diagnosis of COVID-19 remains the subject of much debate. Despite several months having passed since identifying the disease, and numerous studies related to it, controversy and concern still exists regarding the widespread use of chest CT in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VID-19 suspect patients. Several institutes and organizations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leased guidelines, recommendations and statements against the use of CT for diagnosing or screening COVID-19 infection and advocating its use only for those cases with a strong clinical suspicion of complication or an alternate diagnosis. However, these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in disagreement with majority of the widely available literature, which strongly favour CT as a pivotal tool in the early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even follow-up of COVID-19 infection. This article besides comprehensively reviewing the current status quo on COVID-19 disease in general, also writes upon the current consensus statements/recommendations on the use of diagnostic imaging in COVID-19 as well as highlighting the precautions and various disinfection procedures being employed world-wide at the workplace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种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疾病。以非定点救治医院为例,结合新冠病毒感染的特点,对核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从受检患者、工作人员、场地环境、仪器设备、物品耗材、医疗废物,以及工作流程的管理与防控7个方面制定方案和措施,以期在完成检查的同时,实现受检患者和工作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可经人与人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随着感染病例的不断增加,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救治的医务人员存在较大的医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因此,采取适当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对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十分重要。该文总结了介入病房临时改造的感染病房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的感染防控策略,涉及病区结构、人员培训、消毒隔离制度和工作流程等方面,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可为其他隔离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16.
自2019年12月在湖北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以来,已累计确诊感染患者80 424例(截至2020年3月3日),对国民健康及经济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方舱医院方舱CT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与常规医院内的CT机房相比,方舱CT在感染区域设置、防护隔离措施和检查流程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本文从机房设计、人员配置职责、感染区域划分、检查流程、防护和消毒等方面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发现以来,迅速蔓延,其早期诊断有利于患者的及时救治和疾病进一步传播的有效控制。目前,诊断的依据是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结果,其中RT-PCR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是COVID-19确诊的主要依据,影像学特征尤其是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临床依据。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方法,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价值仍未可知。笔者分析了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及评估COVID-19患者纵隔淋巴结受累情况方面的潜在应用,讨论了COVID-19患者肺外器官和组织受累可能出现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8.
X射线影像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工作存在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通过分析X射线影像诊断的流程及其可能发生的感染因素,江苏省率先发布了新冠肺炎X射线影像诊断感染防控指南。该指南明确了X射线影像诊断过程中控制感染的基本要求、工作人员防护、人员和场所消毒以及受检者防护与消毒的具体办法,对现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注控制感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医疗照射的防护最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