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桉树人工林是世界人工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木材资源供给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生态治理和桉树人工林发展前景未卜的大背景下,世界桉树人工林面临着可利用林地资源的限制、立地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的胁迫、社会对林产品需求的变化,以及社会舆论博弈的影响等困境。为此,本期特请国内外知名桉树人工林研究专家、广西大学林学院温远光教授及其团队组织桉树人工林绿色可持续营林技术  相似文献   

2.
桉树人工林是世界人工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木材供给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桉树人工林,使全球桉树人工林的面积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近15年来全球桉树人工林面积年平均增长110万hm~2。面对可利用林地资源的限制、立地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的胁迫、社会对林产品需求的变化,以及社会舆论博弈的影响,世界桉树人工林必将在营林制度、经营策略和经营途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和重大调整。营林制度上由短周期纯林连作的林分经营转变为短中长周期循环混交轮作的景观经营,经营策略上从注重桉树造林面积扩张转变为人工林单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全面提升,经营途径上更加重视多目标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将成为未来桉树人工林发展的主流趋势。然而,在由单一的木材经营转变为多目标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过程中,桉树人工林仍将保持以木材生产为主导功能的发展格局,这是桉树人工林的比较优势和特点决定的。但有效权衡和协同桉树木材生产主导功能与其他生态服务功能是今后经营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了开发高附加值的人工林桉树实木产品,采用日本学者寺沢真改良百度法,对普遍引种在中国的尾叶桉、巨桉、尾巨桉、巨尾桉、邓恩桉、粗皮桉、大花序桉7种人工林桉树木材的干燥特性进行了系统描述和测定,同时对制定的7种桉树木材的准干燥基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一研究结果为桉树用作实木用材产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广西桉树人工林引种发展历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章旗 《广西科学》2019,26(4):355-361
本文通过回顾广西桉树人工林的引种发展历程,对桉树人工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发展过程中的生态负面效应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论述与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实现广西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解答桉树的社会争议提供科学客观的分析评述,为科学制定桉树种植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桉树人工林的大发展和连栽方式的全面推行,桉树人工林的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凸显。通过对桉树造林后林地内水质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维持和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生物生产力,实现可持续经营,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桉树科学认知、科学判断、科学发展的能力,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6.
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生态问题与可持续经营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阐述工业人工林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桉树工业人工林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桉树工业人工林林分的稳定性,减少林地养分流失,保持和提高林分土壤肥力,保护和恢复林地植被,提高工业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强化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管理法规和产品认证制度等措施,实现桉树工业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海南不同桉树人工林微量元素(Cu、Mn)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仅开展对海南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含量的研究来揭示微量元素(铜、锰)在按树人工林中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有可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桉树人工林土壤中铜的平均值为38.3mg/kg,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mg/kg),锰的全量水平较低,平均值为518.6mg/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0mg/kg).铜、锰在土层中的分布特征基本是呈自上而下增加的规律.在海南的西北部地区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的含量均高于海南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微量元素铜的含量和北部地区微量元素锰的含量是最低的.以海南西部海尾地区为例,在相同的土壤类型上,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的含量均低于对照样地(灌木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的含量.第一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的含量高于第三代桉树人工林,但锰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发高附加值的人工林桉树实木产品,采用日本学者寺沢真改良百度法,对普遍引种在中国的尾叶桉、巨桉、尾巨桉、巨尾桉、邓恩桉、粗皮桉、大花序桉7种人工林桉树木材的干燥特性进行了系统描述和测定,同时对制定的7种桉树木材的准干燥基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一研究结果为桉树用作实木用材产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桉树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迫切需要开展生态营林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本文通过系统地研究营林措施与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桉树生态营林实践,建立起现代桉树生态营林理论体系。文中提出生态营林的定义、生态营林原则和生态营林的理论体系。6年的生态营林实践表明,采取"低干扰、低投入、低污染"的生态营林方式,获得"高产量、高价值、高效率"的营林效果,实现长短结合、一般用材与珍贵用材结合、木材生产与生态服务协同提升的生态营林目标。该理论是解决当今桉树人工林木材生产和生态服务失衡以及生物安全、土壤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推动我国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桉树人工林与邻近区域群落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系统分析方法对滇中桉树人工林与邻近区域群落土壤进行肥力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中生态脆弱带种植桉树人工林,4个生长季节中,由于人为干扰,桉树人工林群落表现出在雨季对养分的特殊需求,土壤肥力水平由旱季0.274±0.027变化到雨季的0.256±0.018,全年表现出对土壤养分的持续耗竭,与邻近区域群落比较,容易造成生态系统土壤养分贫瘠化而影响植被的正常恢复,需要对桉树人工林群落进行人为养分管理来实现桉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建阳市引种的邓恩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造林前后土壤肥力变化并与其他林分对比研究福建北部引种邓恩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前后邓恩桉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并未发生显著改变,营造邓恩桉人工林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较大,增加了土壤中大部分营养元素的质量分数;与其他3种林分相比,邓恩桉人工林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改善了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的质量分数,但对其他几种营养元素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桉树二代萌芽林补植降香黄檀后林地N,P养分、酶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关系,分析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桉树纯林林间和根区土壤N含量与混交林均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纯林桉树根区比混交林的N含量高87.7%,而P含量差异不明显;2)桉树纯林林间土壤脲酶活性是混交林的2.2倍,酸性磷酸酶活性以混交林为高.在根区土中,磷酸酶活性与脲酶的变化趋势相同,即混交林桉树根区显著低于桉树纯林桉树根区、混交林降香黄檀根区;3)桉树纯林根区土壤总酚和复合酚含量均比混交林桉树和降香黄檀根区高,林间土水溶酚含量低于混交林.降香黄檀根区土壤的水溶酚含量极显著高于两个林分的桉树根区,差异幅度达到32.40%,43.86%;4)两个林分桉树根区土N/P无显著差异,但纯林林间土比混交林高238.8%;土壤N/P与P含量存在极显著关系,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而与酚类含量关系不显著;水溶酚与复合酚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桉树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本文通过分析桉树植物的生态功能及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其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桉树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本文通过分析桉树植物的生态功能及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其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西是我国速生桉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在大面积种植速生桉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速生桉种植现状、 生态特征及其环境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基于第一次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数据,以广西为例,综合分析了速生桉 种植面积、空间分布及生态特征:1)广西速生桉种植面积已占到区国土面积的9.7%,并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 布特点;2)广西速生桉林分布的平均坡度为20.4°,集中分布在8°~35°的坡面上,这与有林地坡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有 林地分布的平均坡度为26.9°,主要分布在大于25°的陡坡上;3)速生桉林分布的平均郁闭度为33.2%,有林地平均郁闭 度为53.0%,速生桉的郁闭度相对有林地明显偏小,这与速生桉作为速生树种的特殊形态特征有关;4)速生桉林的平均 盖度为61.9%,有林地平均盖度为81.1%,速生桉的盖度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16.
广西玉林市4种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里  许科锦 《广西科学》2006,13(4):316-320
通过样地调查,运用重要值、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研究玉林市福绵管理区大义林场马尾松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巨尾桉人工林和红椎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群落物种数为54~62种,平均为58±3.36,灌木层的物种数为39~51种,平均45±4.97,草本层的物种数为11~15种,平均13±2.31。(2)Shannon-W iener指数的变化值在0.6915~2.9972之间,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高于草本层的多样性;灌木层的多样性比较接近,变化在2.7985~3.3037之间;草本层的多样性变化较大,在0.2626~1.8930之间;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巨尾桉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最小;均匀度变化在0.1710~0.7318之间,均匀度的变化规律与Shannon-W iener指数的变化规律相似。(3)各种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相似程度比较高,共有种达37.78%~53.78%。(4)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取决于环境条件、林分结构和人为干扰强度,与人工林树种无关。  相似文献   

17.
经多年多点试验,已从刚果12号按实生林中选出热研B号无性系,该无性系生长迅速,容易扦插繁殖,抗风和抗病虫害能力强,干型通直,用其造林,所得林分林相整齐,高径生长量显著超过实生群体,材积生长量超过实生树2倍以上,且适应性强,适宜在海南省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中大径材尾细桉杂种无性系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桉树无性系的遗传变异,选育适用于中大径材培育的桉树优良无性系,作为后续良种选育的基础。【方法】以12年生尾细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 tereticornis)杂种无性系试验林的154个无性系为研究材料,结合12年间调查的生长性状和8年生时测定的材性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等,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多性状综合选择。【结果】不同无性系间的生长和材性性状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即通过选择可提升培育尾细桉成优质大径材的潜力。中大径材尾细桉无性系开展早期选择的时间在4.5~6.5 a最适,生长性状对基本密度的间接选择效果均为正向,以树高最佳。各性状的无性系重复力为56.28%~85.34%,单株重复力为24.35%~59.27%,无性系重复力均大于单株重复力,各性状受较高的遗传调控,遗传稳定性高。定选的10个优良无性系的生长性状遗传增益为14.64%~73.89%。【结论】所选12年生尾细桉杂种无性系满足桉树中径材培育要求,具有培育成大径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弄清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林地表昆虫多样性及其在恢复中的指示作用,采用陷阱法调查了元谋县境内7种人工林的地表昆虫群落.① 物种组成: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林旱季地表昆虫有5目7科24种2 162头,其中膜翅目昆虫最丰富,占所有地表昆虫个体数的98.4%和物种数的75.0%;雨季地表昆虫有12目49科98种2 744头,其中膜翅目个体数最多,鞘翅目种类最多.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林旱季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和雨季截然不同,雨季地表昆虫群落物种组成比旱季复杂,植被性质相同或接近的样带具有相似的地表昆虫组成.② 多度和多样性:大多数人工林旱季地表昆虫群落多度和多样性低于雨季,旱季印楝林地表昆虫多度最高,显著高于桉树林、膏桐-新银合欢林和印楝-合欢林;雨季印楝林和印楝-大叶相思林地表昆虫多度最高,显著高于桉树林,印楝-大叶相思林物种丰富度S值最高,显著高于膏桐-新银合欢林.③ 地表昆虫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间的相关性:人工林旱季地表昆虫群落的多样性与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除膏桐-新银合欢林生物多样性较低、恢复状况较差外,其它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恢复状况较好;这些人工林彼此间具有不太相似的地表昆虫物种组成,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积极意义.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林旱季地表昆虫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密切相关,能够指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