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干湿制度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了8种干湿循环侵蚀制度,定量分析了不同侵蚀制度同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深度、氯离子含量分布规律、表面氯离子含量、氯离子扩散系数、对流区及氯离子传输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加速氯离子的传输仅限于一定范围;不同干湿制度下,表面氯离子含量随干湿比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干湿循环下混凝土中对流区的出现具有时间性;随着干湿循环周期的增加,对流峰值以幂函数增加,且干湿比越大越有利于氯离子峰值浓度的积累;干湿循环制度不同,但干湿循环1个周期的时间相同且干湿比为5∶1时,氯离子向混凝土内的传输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分析干湿交替对受弯开裂混凝土梁内氯离子侵蚀的影响,建立考虑表层对流区影响的氯离子等效扩散模型,并借助氯盐干湿循环试验对此模型进行验证。经过30个干湿循环后,采用快速氯离子含量检测(RCT)法,对各裂缝处及其周围混凝土内自由氯离子浓度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干湿交替下,完好及受弯开裂混凝土的表层对流区深度在1015 mm;弯曲裂缝(宽度不大于0.339 mm)截面处,对流区以内混凝土同一深度处自由氯离子浓度比完好处显著提高,且同一裂缝处的浓度分布符合扩散的基本规律;裂缝周围一定范围内混凝土的自由氯离子浓度随距裂缝横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超过一定范围后,弯曲拉应力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有一定的提高作用;经回归,裂缝处(宽度不大于0.339 mm)等效氯离子扩散系数D eq(t)与裂缝宽度w之间存在二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2017,(5)
混凝土在青岛实海暴露3、9、13个月,研究其在干湿交替区(浪溅区、潮汐区)和水下区的表层氯离子浓度分布,确定氯离子在干湿交替区的对流区深度及迁移速率。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区腐蚀13个月混凝土表层氯离子浓度存在一个局部峰值,该峰值位于3~5 mm深处。水下区腐蚀混凝土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不存在对流区海水溶蚀及硫酸根离子作用导致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随腐蚀龄期增加而下降,并导致其表层自由氯离子迁移速率高于内部离子迁移速度3倍左右。  相似文献   

4.
干湿交替环境下氯离子在承压混凝土内的传输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模拟海洋环境下氯离子对在役混凝土柱的侵蚀,探究了干湿交替环境下应力水平及试验周期对氯离子在混凝土中传输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干湿时间比为2∶1的干湿循环制度,试验历时1a,研究了不同应力水平下混凝土内的氯离子含量分布特性.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应力水平和试验周期对混凝土内氯离子传输进程、表面氯离子含量、对流区深度及峰值氯离子含量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同时考虑应力水平和试验周期影响的氯离子扩散系数预测公式;阐释了应力水平对干湿交替环境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不同传输机制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5.
以自然干湿循环条件下混凝土腐蚀试验结果为基础,与人工模拟环境下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混凝土表面氯离子侵蚀及对流区影响的因素。混凝土表面氯离子侵蚀及对流区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为干湿循环条件下混凝土中氯离子的表面传输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干湿交替条件下受弯开裂混凝土内氯离子侵蚀机理及其分析方法,对两两自锚并保持开裂状态下的混凝土梁进行氯盐溶液干湿循环试验。借助15和30次干湿循环的两次取样结果,分析完好截面、裂缝截面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氯离子含量分布规律,并对提出的等效氯离子扩散模型的适用性、弯曲裂缝宽度的影响规律以及扩散系数的时变特性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氯盐干湿交替作用下,开裂截面处的表层对流区深度在10~20mm之间,弯曲裂缝的存在将加快混凝土内部氯离子的渗透速度;2裂缝周围混凝土内的氯离子传输受到裂缝(0.1mm)及混凝土弯曲拉应力的共同影响,当与裂缝距离增大时,混凝土弯曲拉应力对氯离子传输的影响也会增大;3拟合结合表明,当裂缝宽度w0.30mm时,用等效扩散模型分析开裂截面的氯离子含量分布是可行的,且等效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劣化特性可用w的多项式函数进行回归分析;4对普通混凝土而言,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时间衰减指数m与水灰比有关,且随水灰比的减小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干湿循环作用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过程实质上是非饱和状态下混凝土中水分渗流和氯离子传输的耦合作用.通过试验方案设计,先令氯离子在混凝土中一维扩散,进而在混凝土的氯盐暴露面的对立面进行吸水,使水在混凝土中朝着与氯离子扩散方向相反的方向传输,带动氯离子向相反方向迁移,进而得到氯离子分布曲线.通过与自由扩散下的氯离子分布曲线相对比,得出反向对流作用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迁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对流作用,氯离子在混凝土试件浅层3mm区域有一定的累积效应,但未出现明显峰值,且随着吸水时间的延长,这种效应在降低;在混凝土浅层6mm区域内,对流作用对氯离子含量的影响高于自由扩散情况,但在混凝土内部较深区域,两者对氯离子含量的影响并无太大区别.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横向开裂混凝土内氯离子的侵入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双重孔隙介质模型的修正Fick定律氯离子扩散模型,并对持续加载下的开裂钢筋混凝土梁构件进行了氯盐干湿循环侵蚀试验。试验采用浓度为5%的NaCl溶液,在进行15个干湿循环后,借助快速氯离子含量检测RCT(Rapid Chloride Testing)法,对各裂缝处不同深度的氯离子含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干湿循环侵蚀作用下,开裂混凝土表层0~20 mm范围内氯离子含量出现峰值,故可取表层对流区深度为15~20 mm左右;2)当表面裂缝宽度小于0.3 mm时,等效氯离子扩散系数平稳增大,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当裂缝宽度大于0.3 mm后,等效氯离子扩散系数快速增大,氯离子侵入受对流作用的影响加大;3)受弯开裂混凝土等效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劣化因子与裂缝宽度有直接关系,建议采用二次幂函数或分段函数来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干湿过程及循环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混凝土的干湿循环过程分解为干燥和湿润过程,对其干湿过程中不同深度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水量蒸发/吸收规律及氯离子对水分传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测定混凝土干湿过程中的蒸发/吸水量、相对湿度,可合理制定干湿循环制度,并进行室内试验与现场环境的加速倍率换算;在干湿初期,混凝土失水/吸水速率最大,之后大幅减小;干燥时间决定了混凝土的劣化深度,制定干湿循环制度时宜延长干燥时间,缩短润湿时间;离子的存在不影响混凝土水分的传输方式,但会大大降低其毛细吸附和扩散传输效果.  相似文献   

10.
干湿循环下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一些扩散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干湿循环下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一些扩散特性.根据浙江沿海的气候特点,提出了干湿循环下混凝土氯离子扩散试验方案,并测定了自然循环和加速循环下混凝土中各点氯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暴露时间,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浓度随着离混凝土表面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对于混凝土内部任一给定点,氯离子浓度随着暴露时间的增长而增大;对于给定的暴露时间和混凝土中给定点,加速循环下的氯离子浓度高于自然循环下的氯离子浓度.利用Fiek方程解和最小二乘法,给出了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与暴露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现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随暴露时间的增长而减小,与干湿循环几乎无关.  相似文献   

11.
张景发 《化学建材》1995,11(4):170-171,179
调查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掺用外加剂质量事故,总结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2.
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忠  黄利东 《市政技术》2005,23(4):255-257
试验选用粉煤灰部分取代硅灰,用天然河砂取代石英和石英粉,利用本地原材料制备RPC,并研究其抗收缩、抗氯离子渗透、耐磨性及抗渗性等耐久性能。研究证明钢纤维RPC具有极佳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3.
毋雪梅  周颖 《建筑节能》2010,38(1):50-52
介绍了绿色混凝土的概念和发展状况,即从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再生混凝土技术、混凝土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技术、生态混凝土技术4个方面总结了混凝土绿色化途径。分别阐述了这4种混凝土技术的概念、发展、应用、存在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为防止γ射线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除保证混凝土模板的强度和挠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外,对底板、墙体和顶板还采取了一些有效的保温措施,确保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5.
绿色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美东 《特种结构》2004,21(4):80-82
本文简要介绍了绿色建材的发展和绿色混凝土的概念 ,郑重介绍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生态混凝土的概念及其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防γ射线大体积混凝土不出现裂缝,除了需要保证混凝土模板的强度挠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外,并且对底板、墙体和顶板采取了一些有效的保温措施,确保了防γ射线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景发 《化学建材》1995,11(5):216-217
调查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掺用外加剂质量事故,总结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8.
姚学颖  崔坤 《城市建筑》2014,(15):272-272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是一个常见而又难以控制的问题。混凝土裂缝将严重削弱混凝土的整体性和承载力,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对工程安全造成很大的危害。本文针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在长距离运输、长距离泵送、向下落差高、施工环境温度高的条件下,采用导管法浇筑漓香溪大桥水下混凝土桩基的混凝土配制和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20.
对两组使用不同比例(50%,100%)的再生骨料的混凝土进行实验室和现场强度实验。结果表明,使用50%(再生砂、石各占配合比中砂、石总量的50%)达到现场C25强度等级,和易性和流动性能良好,构件表面光滑,达到施工要求。而使用100%的再生骨料的混凝土不能满足强度要求,而且坍落度和流动度损失过快,不便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