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链格孢霉毒素细交链格孢菌酮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链格孢霉(Alternaria)是污染食品和饲料最普遍的真菌之一。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是链格孢霉毒素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可广泛污染蔬菜、水果及谷物。本文综述TeA毒素的来源及污染情况、理化性质及其毒性、检测方法等,并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受链格孢霉菌(Alternaria)侵染的食品中会产生具有遗传毒性、细胞毒性、生殖和发育毒性的链格孢霉毒素。食品中链格孢霉毒素的结构和性质差异大、含量较低,其分析检测需要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和准确的分析检测方法。样品前处理在分析检测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步骤,但目前是瓶颈环节。本文对含有链格孢霉毒素的食品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综述,分别阐述了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分散液液微萃取、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直接稀释法在食品基质中链格孢霉毒素的提取过程的应用,以及固相萃取、分散固相萃取、低温冷冻、液液分配在食品中链格孢霉毒素的净化过程的应用。同时,总结了不同提取和净化技术的优缺点,分析了现有前处理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展望了具有发展前景的前处理技术,如制备新型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和性能较好的净化材料、建立促使食品中链格孢霉毒素的提取-分析一体化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山西葡萄主产区的巨峰葡萄(Kyoho grapes)和红提葡萄(Redglobe table grapes)上的主要病原真菌(链格孢菌)进行纯化分离、真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链格孢菌产毒能力进行检测分析。研究表明,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侵染山西葡萄具有一定的品种选择性。链格孢菌菌株产生的毒素主要以细交链孢菌酮酸(TEA)为主。本研究初步明确了山西葡萄(巨峰葡萄和红提葡萄)中链格孢菌的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4.
链格孢毒素及其食品卫生问题(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链格孢 (Alternariaspecie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具有寄生、腐生和植物致病性 ,可在田间、运输及储藏过程中引起农作物霉变。由于该菌可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生长繁殖 ,生长所需的水分活性在 0 84以上 (湿度 2 0 %~ 30 % ) ,因此是导致水果、蔬菜及冰箱储存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谷物常被链格孢 ,特别是互隔链格孢 (A .alternata)侵染而引发黑斑病。链格孢可产生 70多种有毒代谢产物链格孢毒素 ,人及动物摄入被链格孢毒素污染的食品及饲料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 ,且某些链格孢毒素还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链格孢属真菌发酵液和鲜食葡萄中链格孢酚(AOH)、链格孢酚甲基乙醚(AME)、链格孢霉素(ALT)和细交链孢菌酮酸(TeA)4种链格孢霉毒素的含量,对我国两个鲜食主栽品种‘巨峰’‘红地球’的50份样品表皮的生物性危害因子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鲜食葡萄表皮的生物性危害因子主要为曲霉属、链格孢属和青霉属真菌,其中链格孢属真菌主要为Alternaria alternata,而A. alternata的产毒发酵液中能检测到AOH、AME和TeA,其中TeA的含量较高。基于链格孢毒素的毒性,要加强葡萄及其制品的风险监测。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掌握红枣中链格孢毒素的污染水平,本研究以市售红枣及其制品为研究对象,探索以QuChERS为核心的真菌毒素提取方法,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红枣5种链格孢毒素分析技术,并分析了红枣及其制品中链格孢毒素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采用QuChERS方法提取固体样品中链格孢毒素回收率在74.89%~98.04%;采用固相萃取法提取液体样品中链格孢毒素回收率在68.35%~99.6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对阿克苏、喀什、和田三个地区的骏枣原料中5种链格孢毒素进行测定,共检出细交链孢菌酮酸(TeA)、交链格孢酚(AOH)2种毒素,其中喀什地区红枣中TeA最高,达到5.12~10.76 μg/kg。在11种红枣制品中检出TeA、AOH、ALT 3种链格孢毒素,其中红枣酒中TeA达到127.08 μg/kg,仅紫晶枣中检出AOH,含量在34.76~98.61 μg/kg;在冻干枣片、香酥脆枣、紫晶枣中检出ALT,含量在2.04~399.64 μg/kg。本文建立的UPLC-MS/MS方法可满足不同形态红枣样品中链格孢毒素的测定要求,为红枣的食用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结合分散液-液微萃取前处理方法测定麦类中7 种链格孢霉毒素(链格孢酚、交链格孢酚单甲醚、交链孢烯、细交链格孢菌酮酸、交链孢毒素I、腾毒素、细格菌素)的方法。样品经3 mL一级水、10 mL 1.5%甲酸乙腈-甲醇(4∶1,v/v)溶液提取,2 g无水MgSO4脱水和1 g NaCl盐析,振荡15 min、离心10 min后取1 mL上清液和100 μL三氯甲烷用于分散液-液微萃取。7 种链格孢霉毒素使用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进行分离,采用电喷雾正负离子的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结果表明:7 种链格孢霉毒素在5 min内完成色谱分离分析,在0.5~100 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0.987 277,检出限为0.11~0.16 μg/kg,定量限为0.42~0.49 μg/kg;以小麦为样品基质,在3 个不同加标水平下,7 种链格孢霉毒素回收率在70.7%~101.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22%~4.11%。将该方法用于分析实际麦类样品(黑麦、荞麦、莜麦、青稞、燕麦、小麦)中7 种链格孢霉毒素的污染状况,结果发现腾毒素和细交链格孢菌酮酸是6 种麦类中都检出的毒素,含量分别为0.6~10.7 μg/kg和未检出~31 μg/kg;细格菌素虽检出率低于腾毒素和细交链格孢菌酮酸,但最高含量37.3 μg/kg与细交链格孢菌酮酸相当。本方法稳定、准确、灵敏、快速,能够满足麦类样品中7 种链格孢霉毒素残留分析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链格孢毒素主要是由链格孢霉(Alternaria)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世界各地的食品中广泛存在,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解析其毒性和发现危害防控措施已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概述了食品中常见4种链格孢毒素的毒性、暴露风险、污染控制和毒性干预方法等,旨在为链格孢毒素的风险评估、安全限量标准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对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链格孢霉毒素是由链格孢霉属(Alternaria species)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多种毒性。文章概述了水果、蔬菜、谷物及其制品中链格孢霉毒素的污染现状,综述了链格孢霉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链格孢霉毒素检测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链格孢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链格孢霉菌属于丝状真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病原体和腐生菌,是低温环境下导致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腐烂变质的主要微生物。链格孢霉毒素中有70多种具有明显毒性,对人或牲畜具有诱变性、致癌性和致畸性等慢性或急性毒性作用,因此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现行的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中尚不包括链格孢霉毒素,并且通常采用液相、液相-质谱、气相、气相-质谱等相关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本文首先对链格孢霉菌的3种主要的次级代谢产物——链格孢酚、链格孢酚单甲醚和细交链孢菌酮酸的分类及毒性性质进行介绍;其次,对其主要的传统检测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综述;最后,对链格孢霉毒素检测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链格孢霉属(Alternaria species)是链格孢霉毒素这种次级代谢产物的已知生产者。链格孢霉毒素具有明显的毒理学潜力,食用被其污染的果蔬和粮食产品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果蔬营养丰富、含水量高,更易于被链格孢霉毒素感染,因此建立高效、简单、快速的检测技术和实现该毒素的高效控制一直是当今果蔬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和分析了链格孢霉毒素常见的检测技术和控制方法,以期为链格孢霉毒素的快速检测和果蔬类食品安全控制与风险评估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食品中苏云金芽胞杆菌(Bt)Cry毒素种类较多,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造成的潜在风险日益受到关注,制备针对多种Cry毒素的高效广谱抗体,进而建立广谱性快速检测方法,是对转Bt基因作物进行监管并确保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基础。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抗体易于定向修饰及Cry毒素具有相似结构的特点,以实验室前期获得的人源化抗苏云金芽胞杆菌(Bt)Cry1Ac毒素单链抗体为材料,通过同源建模模拟单链抗体及五种Cry1类毒素的三维结构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单链抗体与Cry1类毒素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在此基础上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对关键氨基酸位点及其邻近位点进行定向改造,以构建定点饱和突变库,为筛选检测多种Cry1类毒素的广谱特异性抗体提供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番茄病果中链格孢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毒分析,为番茄采收后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福建省5个县市番茄病果,通过切片和组织分离法从番茄病害部位分离纯化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根据柯赫氏法则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并利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对分离得到的交链格孢菌产毒能力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在发病番茄病害部位共分离得到的 3株互隔链格孢菌株均具产毒能力,但毒素种类和产毒能力各有不同,其中NH06菌株产毒量最高,可产生细交链格孢酮酸(tenuazonic acid,TeA )、交链孢酚 (alternariol, AOH)、交链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 AME)、交链孢烯(altenuene,ALT )、腾毒素 (tentoxin,TEN ) 5种毒素,而NP002和NH07仅检出产生4种毒素。结论 福建省番茄种植产区内存在交链格孢菌的污染,且产毒种类多,因此,在番茄种植产区内病果的处理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王瑶  姜冬梅  姜楠  韦迪哲  王蒙 《食品科学》2017,38(23):275-281
交链孢属真菌是导致番茄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腐烂的番茄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在其腐烂部位及其周围健康组织中积累大量的真菌毒素。目前加工工艺的限制导致番茄制品也可能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进而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因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番茄及其制品中交链孢毒素的污染情况,以及交链孢菌及其毒素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降低番茄及其制品的风险隐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小麦是全球第二大粮食作物,每年因病害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品质下降。一些病原菌还能够产生真菌毒素,进一步危害小麦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对人畜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由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我国最主要的小麦病害之一,由交链孢引起的小麦黑胚病也备受关注。这2种真菌既能引起小麦病害,又能产生真菌毒素,故称之为产毒病害。镰刀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伏马菌素等和交链孢产生的交链孢酚(alternariol,AOH)、交链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AME)和细交链格孢酮酸(tenuazonic acid,Te A)等是2类病原菌产生的主要真菌毒素。本文综述了能引起小麦产毒病害的镰刀菌和交链孢的特点、真菌毒素以及病害和毒素的防控技术,尤其是2类病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和真菌毒素的防控。这将为后期防治小麦产毒病害及控制毒素产生的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mycotoxins T-2 and HT-2 toxin are frequently occurring food contaminants which are produced by Fusarium species. Humans and animals are mainly exposed to these substances by the consumption of contaminated oats, maize and wheat. For the production of crunchy muesli, bread and bakery products, these cereals undergo multiple processing steps, including baking, roasting and extrusion cooking.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food processing on T-2 and HT-2 toxin levels is to date poorly understood. Thus, the effects of baking and roasting on both mycotoxins were evaluated during biscuit-, crunchy muesli- and toasted oat flakes-production under precise variation of various parameters: heating time and temperature as well as recipe formulation were varied in the range they are applied in the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Therefore, oatmeal or flaked oats were artificially contaminated individually with both toxins and processed at the laboratory scale. T-2 toxin generally showed a higher degradation rate than HT-2 toxin. During biscuit-making up to 45% of T-2 toxin and 20% of HT-2 toxin were thermally degraded, showing a dependency on water content, baking time and temperature. The preparation of crunchy muesli yielded no significant toxin degradation which is probably due to the low temperatures applied. Roasting led to a degradation of 32% of T-2 toxin and 24% of HT-2 toxin. Taken together, both mycotoxins are partially degraded during thermal food processing; the degradation rat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food composition and processing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7.
粮油食品以及动物源食品(奶、蛋、肉)在生产和储藏过程中易被真菌毒素污染,主要涉及毒素为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赭曲霉毒素A、伏马毒素和T2毒素等,这些毒素经食品流入食物链,会造成人体脏器损伤、生殖异常、免疫抑制、畸变和癌变等不良影响。因此,国内外针对性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并建立了相关限量及检测技术标准。本文对主要粮油产品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毒性进行了综述,比较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限量及检测标准的制定修订现状与进展,并对世界范围内相关风险评估工作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粮油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及有效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提供综合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