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静 《中外医疗》2012,31(17):130-130
目的探讨颅脑术后置脑室引流管的作用和护理方法。方法对58例颅脑术后行脑室引流,术后严密观察及护理,分析术后恢复情况。结论颅脑术后及时行脑室引流,并加强相关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微创清除术是一种使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应用正压连续冲洗液替代引流的方法;特别是应用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对颅内血肿进行粉碎液化,快速清除血肿缓解颅内压力,治疗脑出血的新技术。术后加强引流管护理,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并予以早期康复等一系列护理,提高了生存率,降低致残率。现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爱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0):637-638
目的探讨加强脑出血患者微创清除术后护理的重要性。方法 88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头颅CT显示的血肿位置,行微创清除术穿刺并置引流管引流,然后注入尿激酶2万U/次,夹闭2 h后放开抽吸并引流,直至复查脑CT证实血肿清除完毕,拔除引流管。术后加强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引流液的观察,并同时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结果 88例脑出血患者通过加强应用微创清除术后的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临床治愈率。结论加强脑出血患者微创清除术后的护理,可以减少急性脑积液、高颅压综合征、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细孔锥颅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方法 :本组 10 8例病人 ,均为颅脑CT扫描证实 ,采用联合或单用微创血肿引流术 ,侧脑室持续引流术治疗。 结果 :存活 82例 (占 75 .9% ) ,死亡 2 6例 (占 2 4.1% )。 结论 :术前后做好心理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加强饮食护理 ,保持大、小便通畅 ,并妥善固定引流管 ,保持引流管通畅 ,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 ,注意引流袋的放置位置。对提高存活率及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颅脑外科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冬英 《中国病案》2009,10(10):F0003-F0003,M0002
颅脑术后通常要放置引流管,目的是为预防出血及血肿的发生。对各种疾病引起的颅内增高起调节减压作用,使颅内压增高症状得以缓解。控制病情,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颅脑手术后常用的引流有四种:脑室引流、创腔引流、硬膜外引流及硬膜下引流。术后及时监测颅内压,观察引流的量及颜色,防止血块阻塞及再出血,缩短引流时间,并尽早拔管,可减少感染机会。有效的护理均可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微创脑室液化引流联合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钦 《广东医学》2007,28(6):963-965
目的 探讨微创脑室液化引流联合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内出血的疗效.方法 96例脑室出血者,随机分为微创脑室液化引流术 腰穿脑脊液置换术组(观察组)49例、单纯微创脑室液化引流组(对照组)47例,微创术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单侧或双侧脑室穿刺引流,脑内血肿较大者同时行血肿穿刺,经血肿粉碎器注入尿激酶1~2万U,闭管2h后开放引流,第1~2天液化引流2次/d,第3~5天1次/d.复查脑CT脑室内积血基本清除后拔管;腰穿脑脊液置换术于微创术后第1~3天开始,隔日1次,每次置换量30~40 ml,脑脊液黄变后停止置换.结果 观察组术后72 h内清醒20例,1周内清醒13例,第1周清醒率达67%;对照组术后72 h清醒14例,1周内清醒8例,1周清醒率4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访6个月至3年,观察组ADL 1~2级33例(67.3%),对照纽18例(3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微创脑室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安全有效,配合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可使昏迷时间缩短,减少肺部和泌尿系感染,减少脑积水、蛛网膜粘连等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钻孔吸除加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微创治疗的新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选择56例经头颅CT确诊为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局麻下行颅骨钻孔,尽量吸除血肿降低颅内压,置引流管于血肿腔内,并固定于头皮上;术后复查头颅CT,根据硬膜外残余血肿量,经引流管灌注尿激酶3~5万单位,夹管保留2h后开放引流,每天1次;血肿基本清除后拔除引流管。结果:治疗2~3天后患者头痛、呕吐症状消失,肢体麻木、偏瘫开始恢复;钻孔吸除加尿激酶溶解引流3~4天,血肿基本清除,无继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级54饲,4级2例。结论:钻孔吸除加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是一种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方法,可部分代替传统的骨瓣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加强对高血压性颅内血肿微创术后引流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加强对107例高血压性颅内血肿微创术患者术后引流装置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对引流的护理的加强,可以明显提高护理质量。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血肿微创清除术引流的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疗效,使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成功率及病人康复程度得到显著提高,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3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在CT引导下,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微创血肿碎吸,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的观察护理经过,结果37例微创手术患者手术成功,无发生并发症;有1例术后症状进行性加重,而改为开颅清除血肿。结论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安全、有效、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但对护理要求高,术前耐心解释病情,术后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引流液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等精心有效的措施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颅脑外科术后引流是开颅术后的常规治疗手段 ,是颅脑外科护士必须掌握的专科技术之一。引流的成败与否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及预后情况 ,其中引流管的管理又是保证引流成功的关键。我科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 ,成功护理颅脑术后引流 4 5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4 5例 ,男 34例 ,女 11例 ,年龄 3~ 97岁。外伤后去骨瓣减压合并血肿清除 2 1例 ,外伤后血肿清除 15例 ,外伤后颅骨缺损钛网板修补 3例 ,高血压脑溢血血肿清除 4例 ,脑垂体瘤切除 1例 ,右额叶胶质瘤切除 1例。术后 5例放置脑室引流管接引流袋 ,放置时间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6年11月在义煤集团公司总医院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实施术后引流管观察和护理,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患者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颅脑手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脑手术后常需留置引流物,包括引流条和引流管。由于引流管引流既能保持敷料干燥,又能较准确的记录引流量,为临床观察病情提供可靠的依据,目前引流条已经较少使用。在引流期间引流液的性状和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术后疾病的演变情况,是颅脑手术后重要的护理和观察环节。现将我科2000-2003年颅脑手术后引流管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引流管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68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引流液性状的变化,预防感染,加强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结果 除5例患者因出血量大,压迫脑干,出现脑疝死亡外,余63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精心的术后引流管护理,早期的康复训练等护理措施,可提高脑出血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重症脑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死率极高。1999年以来,我科对11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均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气管切开术、留置胃管、导尿管等,同时加强这些导管的护理,大大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除3例死亡外,其余均好转出院。现总结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男7例,女4例;年龄49~72岁。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例。头痛、呕吐9例;偏瘫11例;中重度昏迷8例;脑疝形成3例。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其中,基底核区出血7例,外囊出血3例,脑叶出血1例;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50~105 ml。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引流管保留时间为3~5天,气管切开时间10~31天,留置胃管时间10~15天,保留导时间15~20天。 2 护理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有无脑膜刺激征,头颅穿刺处有无渗液及引流液的量、颜色等,防止再出血和颅内感染的发生。气管切开后1~2天内严密观察有无皮下气肿及切口渗血,随时观察呼吸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1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引流管的护理 穿刺处每天应换药1次,天热时在引流口周围滴1滴75%乙醇,上下午各1次,引流袋密闭、无菌,单纯血肿腔引流时将引流袋放在床头低位引流(若血肿破入脑室,有多量脑积液经血肿腔内穿刺针引流出,为防止颅内压过低,将引流管的最高点放在穿刺点上方15 cm处),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更换时夹紧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颅内,以碘伏消毒衔接处;如注入液化剂,应在注入后夹闭引流管4~6 h再开放引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不同部位钻孔引流术的疗效。方法术前头颅CT定位,确定穿刺进针点,选择血肿最大直径不同方向穿刺,抽吸血肿量约1/2~2/3即可,合并破入脑室的患者多结合侧脑室引流数效果更好。术后复查头颅CT,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2万~5万U溶解血肿引流1 d~5 d,残留血肿<10 mL即可拔引流管。结果微创钻孔引流手术创伤小,血肿引流效果好,手术干预的范围扩大,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有利于挽救患者生命和促进功能恢复。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扩大了手术救治的范围,方法简单,引流效果好,降低了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是简单、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术后心理护理、加强观察,保持呼吸道及引流管通畅,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早期康复护理。结果有效的护理对策,保证了手术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具有对脑组织损伤小、血肿清除快,疗效确切及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等特点,术后有效、及时的护理方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颅内血肿微创术后脑室引流为颅脑术后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它不仅能迅速降低颅内压,排出脑内积血,还可减少伤口脑脊液漏,避免枕下肌间积液,并可在手术中有利于改善手术区的暴露等。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手术成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治疗及挽救病人的生命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微创脑室引流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对部分脑室出血患者微创脑室引流术后引流管的护理,采取先夹闭引流管,然后由近端向远端夹子方向挤压管壁,再松开夹子的疏通引流方法(观察组);对其他患者的脑室引流管采用常规的挤压引流管方法(对照组);比较两组引流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引流时间明显缩短(P〈0.01);观察组脑室感染与张力性气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引流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的引流管护理方法使引流充分,引流时间缩短,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减少脑部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王丽娟 《医学争鸣》2005,26(20):1914-1914
1 临床资料颅内血肿患者97(男86,女11)例,年龄2~84岁. 其中硬膜外血肿31例,硬膜下血肿25例,脑内血肿19例,脑室内出血和多发性血肿25例,手术治疗76例. 护理要点①意识变化是观察颅内血肿患者的重要内容之一,意识由清醒进入昏迷或昏迷程度进行性加重,提示有血肿发生或病情恶化;②瞳孔观察:若患者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有颅内血肿或脑病发生,瞳孔变化多样提示脑室内出血,双侧瞳孔散大表明病情向濒危发展; ③患者出现血压高,脉搏呼吸慢,伴有剧烈头痛、频繁的呕吐、烦躁,是颅内压增高表现;④观察肢体活动情况、有无失语、偏瘫; ⑤迅速建立输液通道给予脱水治疗,是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的重要措施;⑥有手术指征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必要的术前准备,血肿消除术后放置硬膜外引流或脑室外引流者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头枕无菌枕垫避免逆行感染,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脑室外引流者引流管的最高点应高于脑室最高点10~15 cm;⑦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⑧预防并发症如褥疮、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烫伤等. 通过采取以上的一系列的护理,97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解俊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513-514
目的总结应用微创穿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CT定位,简易的定向微创手术后护理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治愈。术后复查CT血肿量明显减少,出院后经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微创钻孔引流术工作量少,危险性低。但此类患者术前均需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言语、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引流液的量与色,积极防治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