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体会吴祥德,耿翠芝,王桂兰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常见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25%,发生胰瘘后死亡率可高达60%。因此,防止胰瘘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问题在于院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空肠再吻合方法的选择及操作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预防张志伟蔡中瑞何柏威周庆华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国内统计资料其发生率为4%~15%〔1〕。我院近十年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3例,其中胰腺癌14例,出现胰瘘4例;十二指肠壶腹部腺癌8例,发生胰瘘4例;胆总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方法。方法 在复习有关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综述报告。结果 胰瘘仍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胰腺残端的处理方法仍以胰肠(胃)吻合重建为主,胰管结扎及全胰切除术的应用已越来越少。围术期应用生长抑素以预防胰瘘的发生尚无定论。结论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瘘发生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各种胰腺残端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10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 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310例患者中13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胰瘘发生率为33.23%(103/310),胰瘘患者中合并其他并发症者4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术前TBil、胰管直径及术后Alb 4个因素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x2=4.543,6.087,6.265,5.3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Bil ≥34.2 μmol/L、胰管直径<3 mm及术后Alb< 28 g/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6,1.936,1.780;95%可信区间:1.107 ~2.948,1.170 ~3.206,1.002~3.165,P<0.05).结论 术前显性黄疸(TBil≥34.2 μmol/L),胰管直径过小(<3 mm)和术后营养情况不良(Alb <28 g/L)预示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胰空肠吻合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首选的消化道重建方法[1].胰空肠吻合口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以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2-3].文献报道,胰空肠吻合口瘘发病率为30%~50%,病死率为20%~50%[4-6].因此,探索简便、有效的胰空肠吻合方法以减少胰瘘的发生,一直是腹部外科领域不断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文献报道了多种胰空肠吻合方式[7].尽管如此,在国内大的医疗中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病率仍高达21.8%[8].有鉴于此,笔者介绍一种自行设计的双捆绑套入式胰空肠吻合术,因其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可供临床作为参考或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发生胰瘘的14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共发生术后胰瘘14例,发生率18.4%。该14例胰瘘患者中1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有效率为85.7%,2例患者经二次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死亡(7.1%)。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较高。术中及术后对患者的恰当处理是减少术后胰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为12.7%(19/1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与患者年龄大、高胆红素、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大、手术时间长有关(P0.05),而与性别、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胰管内引流等无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手术时间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手术时间密切相关,丰富的外科经验及熟练的手术操作可有效减少胰瘘发生。  相似文献   

8.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传统胰空肠吻合术的胰瘘发生率较高,达15%—30%,且死亡率较高。1946年Waught倡用胰胃吻合术,近几年来受到了重视。作者自1994年4月~1997年10月开展了此术式10例,仅1例发生了暂时性胰瘘,经引流管接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合并出血的原因及抢救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6月~2010年12月进行的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胰瘘1例,经引流管冲洗胰液减少后拔管,痊愈而出院;发生胰瘘合并出血1例,经非手术抢救成功而带管出院。结论引流通畅、持续冲洗、合理使用止血药及抑酶药物、及时输血是抢救胰瘘合并出血的强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二十年来由于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的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术后并发症率仍很高。胰瘦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生率仍在10%左右,发生后死亡率达50%[1]。主要是由于胰瘘可造成腹腔内严重感染和大出血。因此防止胰瘘的发生是降低术后死亡率的关键之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残留胰腺的大小、质地,胰管的直径、以及胰液排出量与胰瘘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残留胰腺质地柔软、胰液分泌率相对高而且通过未扩张胰管时易引起吻合口瘘,因此残胰可分为正常、柔软、脆弱而且胰管未扩张和…  相似文献   

11.
缝合技术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从1995年5月至2001年10月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2例,利用改进的缝合方法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胆瘘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尽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式有了多次改进,但无论何种方法均不免发生胰瘘,并且病死率高达50%以上。为了减少胰瘘的发生,1983年以来,我院对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采用胰、胆双袢Y形吻合术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如何减少和预防胰瘘的发生一直是肝胆胰外科讨论的热点。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空肠套入式胰肠吻合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例,未发生1例胰瘘,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106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7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结果术后共出现胰瘘11例(10.4%),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三种吻合方式胰瘘发生率分别为9.6%、12.9%和8.7%。术后平均胰瘘持续时间为(14.7±4.5)d。所有胰瘘患者均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抑制胰腺外分泌治疗。结论防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关键是改善胰肠吻合口的质量和保持引流通畅。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有助于胰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支架管引流胰管成型法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方法和胰瘘的预防。方法自2012年1月至12月,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全部行胰管成型,不放置支架管内引流或外引流。结果27例胰管内径2.5~8.0 mm,全部完成胰管成型胰肠吻合术,根据国际及国内胰瘘诊断标准,胰瘘发生2例,发生率7.4%,均为A级胰瘘,术后总住院时间10~14天。结论无支架管引流胰管成型法胰肠吻合简化了胰十二指肠手术,胰瘘发生率较低,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管引流管、空肠袢引流管的双管引流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瘘的预防价值。方法 3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中均采用双管引流方法来预防胰瘘。结果全部病例无吻合口胰瘘发生,其他并发症均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双管引流方法可有效防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寿才灿,胡立明,赵永明作者自1968~1995年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0例,术后无胰瘘发生。1.临床资料:本组男69例,女31例。年龄42岁~72岁,平均56岁。病程10天~30天不等。临床多数(92例)有进行性或波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胰瘘风险预测系统的临床应用。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系统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疾病相关因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病理类型等)及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吻合方式、胰管引流等)。胰瘘风险预测系统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小;胰瘘风险预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助于术后胰瘘的预防。  相似文献   

19.
从1935年Whipple报道壶腹部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渐成为壶腹周围癌的标准治疗方法.近年来,由于手术熟练程度的改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的改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死率已明显地改善,但由于手术切除范围广泛、消化道重建等手术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仍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中胰瘘是其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文献报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仍可达5%~10%,其中病死率甚至可达25%[1],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都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减少和预防胰瘘的发生仍是当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胰液分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价值。方法;对9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胰、胆、胃消化直重建时分别采用改良Roux-en—Y吻合术、总胆管放置T型引流管和胰管内放置引流管3种胆胰液分流术治疗,同时用未行胆胰液分流术45例作对照。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胆胰液分流术91例的胰瘘发生率为2.2%(2/91),未行胆胰液分流术45例的胰瘘发生率为15.5%(7/45)(P=0.00065)。应用改Roux-en—Y吻合术6例,胰管内放置引流管26例,无1例出现胰瘘;总胆管放置T型引流管59例,2例出现胰瘘。结论:胆胰液分流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