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伤寒论》“治未病”重在脾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通篇《伤寒论》体现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从“未病重防、保护脾胃,欲病防作、补养脾胃,既病防变、顾护脾胃,病痉防变、调养脾胃”四个方面探讨了仲景“治未病”重在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医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至金元李东垣已自成系统理论,追溯其源,将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具体运用于临证,当首推东汉张仲景,这在《金匮要略》中已不难看出。拙文试就《金匮》中重脾胄学术思想及其体现择例简介如下。 一。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虽是仲景在论如何治未病时,以肝为例所述,但一语道出了肝病治脾的重要性。因为人体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生克”关系,在病理上也存在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挖掘衢州雷氏医学的学术特色。[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从时病、内科、儿科、女科、老年病、杂病、针灸等方面对雷氏医学的学术特色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衢州作为“丹溪医派”“新安医学”“杨继洲针灸”之融汇处、涵养地,在诊治疾病方面独具特色。雷氏医学认为时医应正确掌握四时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全新的以四时六气为纲目“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的时病辨治体系,立法处方提倡用法而不用方。内科广泛运用脏腑辨证,同时还结合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及病因辨证,临证依据病邪特点而治。儿科强调四诊合参,首重望诊,临证当明辨体质差异,治疗因人而异;小儿脾胃易伤,治疗时重视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女科注意圆机活法,通权达变,善于抓住妇人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辨证用药。老年病大多本虚标实,治疗首先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并且扶正多从先、后天之本着眼。杂病需提纲挈领,以常见病因病机为纲,又注意区分常证变证、兼证夹证,临证不忘多法并用以提高临床疗效。针灸融合了新安针灸名家和杨继洲针灸的学术思想和理论,选穴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论]衢州雷氏医学在传承中医精华的...  相似文献   

4.
分析《孙文垣医案》中脾胃病的辨治特色,学习孙文垣的学术思想精华与辨治方药特点,扩展临证思路,从而提高脾胃病的临床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金元四大家中,人们但知朱丹溪为治郁大家,一首越鞠丸治遍天下郁家,却忽略了李杲对郁证证治的重大贡献。李果从脾胃立论、分析了脾胃在气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阐发了《内经》“火都发之’的理论,提出了“风药发郁”的重要临床意义,并对郁证采取分经论治的方法,为后世治郁大法别开新面。1立论宗脾胃首明虚实病机 郁证产生的机理为气血运行不畅。因外邪阻遏气机成郁者言其实;而国内虚不能运行气血者,言其虚。李杲指出;“外伤风寒者,故其气庸盛而有余,内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皆气短促。不足以息。”然而,虚实之郁皆不离气机…  相似文献   

6.
通过跟随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临证学习,深刻领悟其学术思想与治学经验,掌握其对脾胃病及其他内科疑难杂病的辨治方法,为更好地学习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提高临证水平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7.
辨治慢性肝病的临证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根本,治疗慢性肝病,应辨证结合辨病。对证型重叠交杂者应分清主次;当无证可辨时,应遵循“有证辨证、无证辨病”的原则。肝病的发生和演变十分复杂,要考虑“病”和“期”的动态变化;对于临证用药,主张一法为主,多法联用;同时治肝不忘和胃、益肾,时时注意顾护脾胃;对病情复杂者,要善处治疗矛盾,灵活掌握药味和比重,做到“正邪兼顾,分清主次”。  相似文献   

8.
李家生 《中外医疗》2009,28(26):190-190
补中益气汤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证;脾胃虚弱,气虚下陷证,脾胃虚弱,气不摄血证。临床活用其方,补中益肝治疝气,补中摄血疗崩漏,补中靖采止遗尿,补中升阳固滑泻,补中通阳治便秘等杂证。体现了“病阴阳者治脾胃,病上下者求之中”的观点。阐扬了东垣辨杂病治从脾胃之心法。  相似文献   

9.
参苓白术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临床常用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方。贾六金教授在继承钱乙"五脏虚实补泻"学术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五脏证治",逐步形成了"五脏证治,突出脾胃论治"的学术思想。临床上,遵循"异病同治""证同治同"的治疗原则,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内外妇儿诸多疾病,一方多用,疗效可观,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思维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钱乙有关小儿疳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方法:搜集并整理钱乙关于小儿疳证的论述及理法方药,探析其学术内涵.结果:钱氏立脾胃亡津之病机,揭示了疳证本质是“亡津液”,开扶脾养胃法先河,指出治初病侧重养胃阴,疗久疾功擅扶脾阳.并创制治疳证初病而设之白术散及疳证后期之益黄散(又名补脾散).结论:钱乙论治小儿疳证,分析综合,权衡利弊,审慎地制方遣药,为后世儿科临床的理法方药确立了规范楷模.  相似文献   

11.
喻嘉言《寓意草》记载其临床辨治疑难病证医案60余例,为喻嘉言临证治验笔录,以议论析理见长,颇具启发作用,在医案著作中独树一帜。《寓意草》突出了“重视脾胃、崇土为先;师法仲景,强调甘温建中;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的观点,从而阐明其重视顾护脾胃,倡导甘温建中、扶正固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陈民藩教授认为肛肠疾病的产生皆与气血不和有关,尤其是痔病更应重视气血论治。陈教授将气血辨证与痔病的病因病机相结合,认为气血失调是痔病形成的基础,气血瘀滞、湿热下注是痔病的常见病机,故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内治外治并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气血瘀滞证治以行气活血凉血,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利湿兼行气,术后"瘀"证治以活血止血。陈民藩教授认为固脾胃即调气血,防治痔病时要重视对脾胃之气的固护;气血辨治应贯穿痔病治疗的始终,包括痔病的保守治疗、术后调养以及未病先防。气血辨治是陈民藩教授治疗痔病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论顾护脾胃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重视脾胃的基本理论,使顾护脾胃思想贯穿其辨证施治的始终。从扶正祛邪时之健脾胃,用药峻烈时之护脾胃、病后调养时之养脾胃三个方面总结论述了仲景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以使这一学术思想更好的指导临证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血证医案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其治疗血证多从脾胃入手,分阴阳而治,拟升阳健脾、甘温益营、甘润养阴、通补胃阳等法,尤重胃阴;脾胃同治,采用健脾养胃、补脾疏胃之法;主张“上下交病,治在中焦”“肝木犯土,调肝治中”;注重调养脾胃,药寓食疗。  相似文献   

15.
“脾主身之肌肉”的含义及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主身之肌肉”的含义及证治探讨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福州350003)魏贻光“脾主身之肌肉”是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脾胃学说研究的深入,从各个组成方面探讨脾胃生理、病理及其证治规律都取得较大的进展。现就“脾主身之肌肉”的含义及其证治举要分...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中“疮”的范围较广,皮肤病中常见的湿疮、粉刺、疖肿、疔疮等,均可纳入该范围。程宏斌教授在临床上针对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这些狭义疮病,基于“治疮不忘湿”的核心思想,提出了“治疮不离脾”。程教授通过对湿邪产生的关键--脾的调理,清除体内湿邪,恢复脾的运化功能,治疗顽固性疮病,如湿疮、囊肿性痤疮、单纯疱疹等,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疗效。本文从临床常见疮病入手,通过列举常用治法和方药,深入分析“治疮不离脾”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王钟贤(1915—1986年),辽宁名医,血液病名家。早期从事儿科教学及临床工作,后专攻中医血液病临床与研究,治学勤恳,为人质朴,处方尚简,配伍精当。笔者在搜集整理其学术思想时,幸得其未刊论文两篇,稍事整理,可以管窥王钟贤论治小儿杂病临床经验:对于哮喘病,王钟贤临证分为寒邪外束、痰火上壅等八证,证治上虽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但尤重痰饮致病之邪,常遵仲师姜、细、味之法。对于小儿疳积病,王钟贤认为该病多由饮食不节、药物攻伐而致脾胃俱损,痰湿内聚,积久化热而成,治疗总不离调补脾胃,处方以四君子为底方,加半夏、厚朴化痰消积除胀,姜、枣调补脾胃,并配合针灸及中药外敷法,内外合治。在小儿疳积病治疗中,处方用药加减、肾俞穴针刺法及外敷药配制方法、饮食禁忌等是其临床独到之经验。  相似文献   

18.
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整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整理唐旭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关键词:通降论,脾胃病,名老中医经验董建华教授的"通降论"学术思想,是其治疗脾胃病证乃至内科杂病经验的精髓和核心所在,在中医学术界有很深的影响。董老临床治疗脾胃病证,尤其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脾胃病证治的关键。方法:根据脾胃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结合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和效果,阐述脾胃病辨治要点。结果与结论:临床治疗脾胃病。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通补结合,以益气健脾、和胃降浊为法,从而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功能。  相似文献   

20.
薛氏名雪,字生白,自号一瓢。清代乾隆年间吴县人,所著《湿热病篇》据王孟英《温热经纬》所载共四十六条,对湿证,尤其是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条分缕析,作了精辟的论述。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篇》的学习研究,认为薛氏在本篇中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重脾胃,分虚实表里薛生白指出,“湿热证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人与外界环境息息相通,生理、病理与四时五气相应,脾胃在五行中属土,湿也属土,湿土同气。正如章虚谷指出的:“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湿热病常以脾胃为病变重心,初起邪虽在表卫,但已兼有湿邪障碍脾胃气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