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源性精氨酸加压素在索曼引起的大鼠体温降低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内源性精氨酸加压素是否参与索曼引起的降温过程。方法:用数字体温计测量大鼠的体温,每次间隔60 min,观察了腹腔注射AVP V1受体阻断剂(30 μg/kg)对皮下注射索曼(60 μg/kg)引起大鼠降温效应的影响,以及给索曼后2 h血浆中AVP含量的变化。结果:给索曼后可引起明显的体温降低,在给药后7 h体温恢复到基线水平。AVP V1受体阻断剂能明显阻断索曼的降温效应。在给索曼后2 h血浆中AVP浓度明显提高。结论:实验结果证明内源性AVP参与索曼引起的降温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在精氨酸加压素 (AVP)降温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 ,体重 2 0 0 - 2 70g,分别单笼饲养于 2 5℃环境的中 ,动物允许自由进食进水。用数字体温计测量大鼠的结肠温度 ,每次间隔 30min ,观察了侧脑室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 -硝基精氨酸甲酯 (L -NAME)对静脉注射AVP降温作用的影响。结果 :①静脉注射AVP(4μg·kg-1)后结肠温度由给药前的 (37 83± 0 2 1)℃降低到 (37 2 1± 0 2 0 )℃ (- 0 6 2℃ ) ,当静脉联合给AVP和L -NAME(30mg·kg-1)后结肠温度由给药前的 (37 88± 0 18)℃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温度对精氨酸加压素(AVP)引起的大鼠低温及其与尾部散热变化的关系,以确定是否外周给予AVP能提高大鼠尾部散热反应。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在3种不同环境温度(12 ℃、22 ℃和32 ℃)下,用无线遥测技术连续记录体核温度和尾部皮肤温度。上午10:00给大鼠腹腔注射AVP(10 μg/kg)或V1a受体阻断剂(30 μg/kg)。同时观察AVP或V1a受体阻断剂对大鼠背斜方肌微血管直径和理毛行为的影响。结果:(1)在3种不同环境温度中,AVP引起大鼠低温均伴有尾部皮肤温度降低反应。(2) V1a受体阻断剂能够阻断AVP引起低温和尾部皮肤温度降低效应。(3)AVP能明显引起背斜方肌微血管收缩反应。(4)AVP能提高大鼠的理毛行为(唾液理毛),而且这种作用也能被外周给予V1a受体阻断剂所阻断。(5)内源性AVP不参与正常大鼠尾部散热过程。结论:外周给予AVP引起大鼠低温,不是由于其降低了体温调定点,可能是由于其抑制了体温调节性产热和提高唾液理毛活动以增加体表蒸发散热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外周给精氨酸加压素(AVP)对脂多糖(LPS)引起的大鼠发热和痛觉过敏的影响,以及与血清中IL-1β和PGE_2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在23℃环境温度下,明暗时间各12 h。用无线遥测系统连续测量大鼠体核温度(Tc)、棕色脂肪温度(T_(BAT))和活动。10:00或11:30分别给大鼠腹腔注射LPS(50μg/kg)、AVP(10μg/kg)或V1a受体阻断剂(30μg/kg)。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和PGE_2的含量。用足底痛觉测试仪(Hargreaves test)测试大鼠热痛缩爪潜伏期的变化。结果:(1)腹腔注射LPS引起大鼠双相发热过程伴有痛觉过敏现象。(2)AVP能够翻转LPS引起的Tc和T_(BAT)升高反应,降低发热引起的痛觉敏感性。(3)外周给V1a受体阻断剂能提高LPS引起的发热反应,但不影响发热引起的痛觉敏感性变化。(4)AVP能抑制LPS引起的发热大鼠血液中IL-1β和PGE_2水平升高。结论:(1)外周给予AVP可通过抑制棕色脂肪产热以及降低血液中IL-1β和PGE_2的浓度而翻转LPS发热反应并降低发热伴随的痛觉敏感性升高现象。(2)内源性AVP也有限制LPS发热的作用,但可能不影响发热引起的痛觉阈值降低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源性精氨酸加压素(AVP)在昼光期大鼠紧张性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使用成年雄性SD大鼠,在22 ℃环境温度下,明暗时间各12 h,同步无线遥测体核温度(Tc)和棕色脂肪(BAT)温度。上午10:00给大鼠腹腔注射AVP(10 μg/kg)或精氨酸加压素V1a(AVP V1a)受体阻断剂(30 μg/kg)。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检测昼光期和暗光期大鼠血浆中AVP浓度。给AVP 60 min 后测定血清中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浓度变化。给予AVP后间隔10 min 记录大鼠的理毛活动。结果: (1)在昼光期中AVP V1a受体阻断剂能够升高Tc和BAT温度。(2)在昼光中Tc和BAT温度处于低温期时,血浆中AVP水平则明显提高。(3)腹腔注射AVP引起Tc快速降低时,伴有BAT温度明显降低和大鼠的理毛行为明显增加。(4)AVP可以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与甘油浓度,提高血清甘油三酯的浓度。结论: (1)内源性AVP通过AVP V1a受体参与昼光期大鼠紧张性体温调节过程,因为在昼光期中不仅血浆AVP浓度明显高于暗光期,而且AVP V1a受体阻断剂也能明显升高Tc和BAT温度。(2)AVP能降低BAT温度、血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浓度,提高理毛活动,证明AVP引起低温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肪分解、降低BAT产热和提高散热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开灵(QKL)注射液对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性发热家兔下丘脑与脑脊液cAMP(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及腹中隔区(ventralseptalarea,VSA)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含量的影响,探讨中药对发热体温的正负调节机制.方法动物选用健康雄性封闭群新西兰白兔.EP制备采用家兔全血加精致大肠杆菌内毒体外培育法.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观察QKL对EP性发热的解热效应.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NS组NS1mL/kgiv;QKL组QKL1mL/kgiv;EP组EP1mL/kgiv;QKL+EP组QKL1mL/kgiv,30min后,EP1mL/kgiv,观察3h.第二部分观察QKL对EP性发热1h下丘脑cAMP及VSA中AVP含量的影响,动物数、分组及给药同第一部分.观察指标平均体温变化曲线;最大体温上升高度(△T℃);体温反应指数(thermalresponseindex,TRI);下丘脑的cAMP含量;VSA的AVP含量.所有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眘)trtQKL(P0.05)QKLEPEPT(1.10.16)TRI3(12.28.59)EP+QKLT(0.78.17)TRI3(8.41.84)(P0.01)QKLEP1hcAMPEP+QKLcAMP(1.11.29)nmol/gcAMP(14.23.57)nmol/gEPcAMP(3.32.34)nmol/gcAMP(34.33.46)nmol/g(P0.01)QKLEP1hAVPEP+QKLAVP(16.13.89)ng/gEPAVP(39.94.88)ng/g(P0.01)cAMPcAMPAVP(r1=0.852P0.05r2=0.861P0.05r3=0.840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内源性精氨酸加压素(AVP)是否参与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方法: 用无线体温遥测仪测量大鼠的体温变化,观察腹腔注射AVPV1受体阻断剂对昼光和暗光中(明∶暗=12∶12)大鼠体温的影响。结果: 腹腔注射AVPV1受体阻断剂可明显提高大鼠的正常体温,在昼光中(6:00AM-6:00PM)体温升高持续的时间长达6h,雄性大鼠的体温明显高于雌性的体温。在暗光中(6:00PM-6:00AM),AVPV1受体阻断剂只使进入暗光初期的大鼠体温升高,持续的时间为2h,雄性和雌性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AVPV1受体阻断剂可使正常大鼠体温升高,实验结果提示内源性AVP对正常体温有紧张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露青  左国平  丁炯 《解剖科学进展》2005,11(3):213-215,i0004
目的观察加压素(AVP)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与正常大鼠下丘脑视上核(SON)、室旁核(PVN)内的分布。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结果SHR的AVP阳性细胞内分泌颗粒密集呈棕黄色,正常大鼠组则染色较浅。SHR大鼠SON内AVP阳性神经元百分数(69.30±18.10%)明显多于正常大鼠(59.53±16.97%,P<0.05),而两组大鼠PVN内AVP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AVP在下丘脑的血压调节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中枢AVP含量的异常增加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枢CRH在大鼠应激性体温升高和LPS性发热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进一步观察中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在大鼠应激性体温升高和脂多糖(LPS)性发热中枢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第三脑室微量注射CRH受体拮抗剂α-helicalCRH(9-41)和LPS,测定大鼠结肠温度及脑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体温明显升高,最大升幅为(0.88±0.31)℃。第三脑室注射CRH受体拮抗剂α-helicalCRH(9-41)10min后再注射生理盐水组,90min内大鼠结肠温度未见明显波动,90min后体温开始上升,1.5h体温反应指数(TRI1.5)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而脑腹中隔区AVP含量和TRI3.5与对照组比较均没有明显差别。第三脑室注射300ng的LPS引起大鼠结肠温度双相性升高,其TRI3.5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事先向第三脑室注射α-helicalCRH(9-41)(5μg)再注射LPS组,TRI3.5明显高于LPS组,而脑腹中隔区AVP含量明显低于LPS组。结论:CRH介导应激诱导的早期体温升高。CRH可能通过诱导脑腹中隔区AVP的生成限制大鼠LPS性发热。在大鼠LPS性发热中,CRH可能是一种双相作用分子,一方面本身介导发热体温升高,另一方面又诱生发热体温负调节介质而限制发热体温的升高。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用58只封闭群新西兰白兔,观察了MSG降低正常体温的剂量效应关系,以及心得安和654-2对其降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剂量(0.1g/kg.w)MSG对正常体温没有明显影响,中等剂量(0.5g/kg.w)和大剂量(1.0g/kg.w)都能明显降低体温,但从总的体温反应效应来看(△T、TRI_5),中等剂量组较高。用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预处理动物,MSG降低正常体温的作用未受到有意义的影响;但胆碱能神经阻断剂S54-2能明显阻断MSG的降温作用。作者认为,MSG可能是通过胆碱能神经影响正常体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有研究发现有机磷可以引起体温的变化 ,本实验观察了有机磷农药毒死蜱 (Chlorpyrifos)对大鼠体温的影响与尾部皮肤温度变化的关系。方法 :实验用 1 8只Long -Evans雌性大鼠 ,实验环境温度为 2 5~ 2 6℃。用智能多导测温仪 (上海医用仪表厂 )测量体内深部温度 ,用热电偶温度计测量尾部皮温。实验分两组 :1 对照组 (n =9) :经口灌入玉米油 ,1mL/kg;2 实验组 (n =9) :经口灌入毒死蜱 2 5mg/kg( 2 5mg/mL玉米油 )。每次实验先观察正常体温和尾温 1h ,作为给药前的对照值 ,然后给玉米油或毒死蜱后 …  相似文献   

12.
近来对垂体后叶加压素易化记忆的作用仍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对加压素影响记忆的作用部位及机理也在研究中,本工作在我们已有的关于精氨酸加压素(AVP)外周给药能易化小鼠记忆的基础上,观察AVP中枢作用及β受体拮抗剂心得安对此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精氨酸加压素(AVP)对大鼠下丘脑视前区(POA)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MPA)受体GluR1-3 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AVP(10μg/kg)或AVP V1a受体抑制剂(30μg/kg)0.5 h后,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视前区AMPA受体亚基GluR1、GluR2和GluR3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1a受体抑制剂明显降低了GluR2 mRNA表达(P0.05);AVP能显著上调视前区AMPA受体亚基GluR1和GluR2蛋白水平(P0.01),减少GluR3蛋白表达(P0.01),但V1a受体抑制剂不能阻断这一作用。结论外源性AVP主要通过影响AMPA受体亚基蛋白表达来调制大鼠视前区AMPA受体介导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禁水-口服弥凝(minirin,即DDAVP,去氨加压素片)试验和经典的禁水-肌注加压素试验对临床诊断中枢性尿崩症的异同,探讨用前者替代后者的可行性。方法对经禁水-肌注加压素试验证实为中枢性尿崩症的21例患者再用弥凝片口服代替垂体后叶素(pituitrin)肌注行禁水-弥凝试验。结果服用弥凝后1 h和2 h尿渗透压比服药前分别升高(168.6±85.1)mOsm/(kg.H2O)和(312.4±112.3)mOsm/(kg.H2O),而注射垂体后叶素后1h和2h尿渗透压分别升高(198.7±96.8)mOsm/(kg.H2O)和(278.3±117.3)mOsm/(kg.H2O)(P<0.01)。结论垂体后叶素和弥凝两种药物在诊断中枢性尿崩症方面结果一致,用禁水-弥凝试验替代禁水-加压素试验是可行的,而且临床操作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内生致冷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保存时间的降温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个体尿液的降温效果存在显著差别(n=13),最低降温值(-△T)变化范围为-0.12±0.08~-0.66±0.24℃,1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_1)变化范围为-0.04±0.04~-0.37±0.22。13名被试者中有5人的尿液的-△T低于-0.3℃,TRI_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将此5人尿液混合后于-20℃保存,观察到贮藏后第3周的尿液-△T为-0.12℃,TRI_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此外,本文对降温效果的判定参考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壳聚糖胰岛素微球在糖尿病大鼠中的降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们观察了壳聚糖为载体的胰岛素微球的口服制剂对链脲菌素致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用扫描电镜观察正常大鼠管饲壳聚糖胰岛素微球后1、2、3、7d微球在大鼠体内的分布.18只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被随机分成3组壳聚糖胰岛素微球管饲组(120U/kg,n=6);诺和灵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组(24U/kg,n=6),空白对照组(管饲等容积的蒸馏水,n=6).另有5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管饲等容积的蒸馏水,n=5).分别测定4组大鼠用药前后的血糖值,并做组间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壳聚糖胰岛素微球能通过大鼠的小肠吸收,并靶向分布于小肠、肝、脾等器官.(2)壳聚糖胰岛素微球管饲组在管饲微球后第1天,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从24.7±3.2mmol/L下降至16.9±5.5mmol/L,第2天降至最低12.1±5.7mmol/L,第3天开始逐渐回升至用药前水平,血糖最大下降幅度为50.2%.诺和灵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组注射胰岛素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从25.2±3.8mmol/L下降至10.4±5.2mmol/L,第2天开始逐渐回升至用药前水平,血糖最大下降幅度为58.7%.两组下降幅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空白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血糖无明显变化,但它们分别和前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因此,我们认为对链脲菌素致糖尿病大鼠,管饲壳聚糖胰岛素微球具有一定程度的降糖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丙基硫氧嘧啶对热环境中大鼠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甲状腺素在正常能量代谢中有生热作用,是维持正常体温的因素之一.甲状腺机能低下时,代谢产热减少,体温也出现降低.所以临床上甲状腺机能低下的病人,常有喜热怕凉的症状.那么,在热环境中甲状腺机能低下时低体温是否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本实验用抗甲状腺素药物,丙基硫氧嘧啶(PTU)复制甲状腺机能低下的大鼠在热环境中体温变化,来探讨甲状腺机能低下时引起代谢产热减少,是否是导致低体温的唯一原因.方法实验分两部分完成.实验动物用SD大鼠.第一部分观察不同剂量的PTU对常体温环境下正常大鼠体温和血浆中T3、T4浓度的影响,实验分3组,每组8只动物,即对照组自由饮自来水;PTU10mg组自由饮用PTU10mg/L自来水;PTU30mg组自由饮用PTU30mg/L自来水.服用两周后,用数字体温计测量直肠温度,同时用放射免疫计数器测血浆中T3、T4浓度.第二部分分两组,每组8只动物,即对照组自由饮用自来水;PTU组自由饮用PTU30mg/L自来水.在服用两周后,先测直肠温度3次,然后将大鼠放入34℃热环境,再连续测直肠温度3次,同时测量血浆中T3、T4的浓度.结果第一部分给大鼠连续服用两个不同剂量的PTU两周后,PTU组血浆中的T3、T4浓度和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PTU30mg组体温更低(37.26℃±0.37℃,对照组37.91℃±0.29℃,P<0.01).第二部分热环境(34℃环境)中,对照组的体温由实验前的(37.25±0.20)℃上升到(38.50±0.53)℃,平均升高1.25℃,PTU组由实验前(36.42±0.30)℃上升到(37.06±0.23)℃,只升高了0.64℃.结论实验证明PTU引起大鼠甲状腺机能低下时体温也明显降低.但这种低体温可能不完全是由于代谢产热所致,也可能与甲状腺机能低下而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灵芝孢子粉胶囊动物长期毒性试验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洁  雷红莉 《医学信息》2000,13(11):626-627
1 方法与结果健康大鼠 6 0只 ,6周龄、体重 90~ 10 0 gwistur大鼠 ,♂♀各半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 3组 ,每笼 5只 ,分别给予二种浓度的药液和水 2 ml/10 0 g· ig连续 6 0 d,按要求 〔1〕进行药物长期毒性观察 ,由 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1.1 对大鼠一般状况的影响 给药期间各组大鼠进食、活动、皮毛、大便及各种生理反射均无异常改变 ,其体重增长亦无明显差异 ,如表 1表 1 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X± Sg对照组 2 .5 g/kg 1.2 5 g/kg药前 96± 1496± 13 94± 162周 10 4± 1810 6± 1710 6± 184周 12 6± 32 12 6± 2 812 0± 2 36周 146…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IL-1β对下丘脑室旁核(PVN)内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和血管加压素(AVP)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 麻醉下于Wistar大鼠右心房内留置导管,48 h后将清醒大鼠分为5组,分别于右心房内注射IL-1β(1.4 μg/kg)或生理盐水(300 μ1)后于15、120 min后断头,以及无任何处置的空白对照组.取各组大鼠躯干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AVP的浓度.利用[35S]UTP、[35S]CTP双标记RNA探针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PVN内CRH hnRNA、CRH mRNA和AVPhnRNA、AVPmRNA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浆ACTH和AVP浓度均在注射IL-1β 15 min后显著增加(P<0.01),在120 min后恢复正常.CRH hnRNA表达水平在注射IL-1β 15 min后显著增加(P<0.01),120 min后恢复正常;CRH mRNA表达水平在注射IL-1β 120min后显著增加(P<0.01).小细胞内AVP hnRNA表达水平在注射IL-1β 15 min后显著增加(P<0.01),且持续增加至120 min后,而大细胞内AVP hnRNA表达水平在注射IL-1β 120 min后显著增加(P<0.01);小细胞内AVP mRNA表达水平在注射IL-1β120 min后显著增加(P<0.01),而大细胞内AVP mRNA表达水平在注射IL-1β 15和120 min后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共存于小细胞内的CRH、AVP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不同,而共存于大、小细胞内的AVP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也完全不同,表明不同细胞内同一基因转录的动态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20.
胆碱能阻断剂对梭曼引起大鼠降温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研究使用胆碱能阻断剂探讨梭曼引起降温作用的胆碱能途径。方法: 用数字体温计测量大鼠的结肠温度,每次间隔60 min, 观察了外周性毒蕈碱阻断剂甲基东莨菪碱和中枢性毒蕈碱阻断剂东莨菪碱对梭曼引起大鼠降温效应的影响。结果: 皮下注射梭曼(60 μg·kg-1)后可引起体温快速的降低,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 mg·kg-1)可明显阻断梭曼的降温作用,注射甲基东莨菪碱(1 mg·kg-1)对其降温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梭曼引起的降温作用主要是通过中枢毒蕈碱型胆碱能通路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