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因素及干预技术提供依据。方法运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对岳阳市城区、湖区、丘陵、山区4836名6~13岁在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9.19%,其中男生11、76%,女生6.59%,男:女=1.7:1(P〈0.01);湖区、丘陵、山区儿童行为问题差异小显著(P〉0.05),但高于城区儿童,农村:城区=2.84:1(P〈0.01);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6~10岁儿童现患率为7.33%,11~13岁儿童现患率达12.94%(P〈0.01);学龄儿童各类行为问题构成存在差异(P〈0、01),“A行为”〉“N行为”〉“M行为”,男生“A行为”〉“M行为”〉“N行为”,女生则为“N行为”〉“M行为”〉“A行为”(P〈0.01)。城区与农村儿童行为问题构成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为9.19%;儿童行为问题整体上男生多于女生,农村高于城区;“A行为”〉“N行为”〉“M行为”,男生以“A行为”,女生以“N行为”为主要构成;行为问题随年龄增大而升高,11~13岁儿章多于6~10岁儿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家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从现况调查中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确认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120名作病例组,以年龄、性别、学校班级、家庭住址作配对条件,采用1:1配对从同批现况调查中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测试无行为问题的儿童120名作对照,比较两组儿童家庭环境的构成差异.[结果]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文化程度、教育所花精力、说理沟通教育方式呈负相关,与单亲家庭类型呈正相关.[结论]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单亲家庭、父母对儿童教育所花精力、说理与沟通教育方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环境因素调查问卷,随机抽样调查4 863名6~13岁在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家庭环境因素。结果学龄儿童家庭环境因素城乡差异显著(P0.05),城区学龄儿童父母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学龄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农村学龄儿童家庭环境中口角家庭、暴力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家庭、家长对儿童教育所花精力少的家庭及儿童受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友监护和同辈/自我监护等不良因素的比例高于城区学龄儿童家庭。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为9.19%,其中城区为4.94%、农村为14.03%,农村:城市=2.84:1(χ2=119.69,P0.05),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儿童行为问题"A行为""M行为""N行为",女性儿童则为"A行为""N行为""M行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农村学龄儿童家庭环境不良因素多于城区,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高于城区,男性高于女性,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与年龄相关联。  相似文献   

4.
济宁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济宁市2032名6-14岁学龄儿童行为的问题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总患病率为10.78%;男性高于女生,A行为,N行为和M行为的患病率依次为4.87%,3.54%和2.36%。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学前有寄养经历,父亲文化程度偏低和职业来工人,行政管理人员等非知识分子是本市学儿童行为问题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的关系,方法:选取太原市3所小学419名6-11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感觉统合检核表及环境于正常组儿童,男女儿童共有的6个行为因子与感觉综合各项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觉统合中触觉过分防御,前庭失衡,学习能力不足是影响儿童行为总分的显著因素。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之间关系密切,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愈差,愈易发生行为问题。预防与早期干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不足,可以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晓辉  吴艳乔  鹿伟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375-2376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家长问卷)及自编问卷对1 679名8~13岁在校小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9.5%,男童33.6%、女童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3 P<0.05).违纪行为男童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 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干部、母乳喂养、同伴关系良好是减少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男孩及有学习困难是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与家庭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调查表对839名学龄儿童的许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并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约为20.385,儿童行为问题有交往不良、焦虑、社交退缩、躯体诉述、多动、抑郁及强迫性行为。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为父母水平及其职业、父母之间的关系,教育孩子的方式及其教育意见的分歧程度,亲子关系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结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为降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必须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伤害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马鞍山市区三所小学的2005名学龄儿童,以研究开始时经Rutter儿童行为问卷评定的有、无行为问题的学龄儿童分别作为暴露与非暴露两个队列,开展为期一年伤害发生情况的随访观察,用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两队列儿童伤害发生率有无差异,并用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伤害的影响因素。结果 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2.51%,有行为问题组儿童伤害年发生率为64.87%,无行为问题组儿童伤害年发生率为38.8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u=-6.054,P=0.000)。不同类型的行为问题儿童伤害发生率分别为:违纪(A)行为66.99%,神经症(N)行为67.41%,混合性(M)行为61.40%,不同行为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行为与N行为间比较u=-0.052,P=0.958;A行为与M行为间比较u=-0.400,P=0.689;N行为与M行为间比较u=-0.364,P=0.716)。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儿童伤害的影响因素为儿童行为问题、儿童出生时母亲年龄、母亲孕期不良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家庭防范措施及儿童上学家长接送。其中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儿童伤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学龄儿童中有行为问题者是发生伤害的高危人群,在制订伤害干预措施时,应尤其重视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及控制,以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济宁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对济宁市2032名6~14岁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总患病率为10.78%;男生(13.10%)高于女生(8.12%),(P<0、01);A行为、N行为和M行为的患病率依次为4.87%、3.54%和2.36%。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学前有寄养经历、父亲文化程度偏低和职业为工人、行政管理人员等非知识分子是本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独立危险因素。文中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预防和矫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存在情况,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法】选择处于哮喘缓解期的72名6~12岁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并以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行为问题的检测。【结果】哮喘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3.3%,对照组为12.5%,差异有显著性(χ2=8.845,P<0.01)。哮喘组男童在分裂性、交往不良、多动、违纪、强迫性和攻击性等6个因子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哮喘组女童在活动能力和体诉、抑郁、社交退缩等3个因子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病程≥3年以及中重度哮喘的儿童其行为问题显著增高。【结论】哮喘儿童存在明显的行为问题,病程和疾病的程度是哮喘儿童其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亲子互动训练(exploring together,ET)计划是否适用于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方法]在用Achenbach儿童行为父母问卷(CBCL)检出有行为问题的61例儿童中,同时测量了家庭不利因子和父母-儿童交互作用.将其分为干预组(35例)和异常对照组(26例),用ET计划对干预组儿童及其父母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8周后对两组儿童和家长重新发放上述量表进行调查并进行评价.[结果]干预治疗后,干预组的父母儿童交互作用和儿童行为尤其是外向性行为问题发生了变化,CBCL总分也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干预组与异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亲子互动训练计划干预儿童行为问题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深圳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社区干预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深圳市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现状,制定干预模式和矫治措施.方法采用国内修订版四套评估工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增订版、学习障碍筛查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量表、教师量表以及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深圳市城区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2 600名儿童少年进行了测评分析.结果深圳市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13.97%,男、女分别为14.76%、12.99%;学习障碍筛出率12.20%,其中男17.00%,女7.30%.基于调查结果建立了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系统社区干预模式.结论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医疗机构分级多向管理的干预模式是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理想的预防和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城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因素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深圳市城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家庭因素。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家庭调查问卷,调查罗湖区3047名4~6岁儿童的行为发育和相关家庭情况。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5.9%,行为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为0.6%~7.9%。男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为攻击(7.9%)、忧郁(5.9%)、违纪(5.3%)、社交退缩(2.6%)及分裂样(2.4%);女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为分裂样(6.2%)、躯体诉说(5.6%)、多动(5.4%)、社交退缩(5.3%)及忧郁(4.8%)。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影响的家庭因素有家长对孩子管教方式不当、带养人文化程度低、父母关系不和谐、父子相处时间少、生活环境变迁较频繁、父亲职业不稳定等。结论深圳市城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近几年全国其它地区文献报道为高,表明在经济发达地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学习障碍儿童自我意识重塑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学习障碍儿童进行系统的认知行为干预12个月,干预前后,采用韦氏记忆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数字划消测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测评,以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患儿的认知行为特征和自我意识水平。【结果】干预后,患儿的记忆商、智商、数字划消得分和自我意识水平均显著提高,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得分显著降低,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显著改善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行为能力,重塑患儿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4~5岁儿童行为问题及有关家庭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深圳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其有关家庭因素,为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家庭调查问卷,调查罗湖区幼儿园2641名4~5岁儿童的行为发育和相关家庭情况。【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6.32%。男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攻击(6.48%)、忧郁(5.73%)、违纪(4.23%)、退缩(2.49%)及分裂样(2.41%);女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分裂样(6.16%)、退缩(5.40%)、忧郁(4.67%)、多动(4.24%)及躯体诉说(4.03%)。对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有影响的家庭因素有家长对子女管教方式不当、带养人文化程度低、单亲家庭、父母婚姻不和谐、父子相处时间少、生活环境变迁较频繁、父亲职业不稳定等。【结论】经济发达地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其家庭环境特征对学龄前儿童行为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抽样调查市区2所小学593名学龄儿童。结果:593名儿童总的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1.5%,其中轻度失调率为22.6%,重度失调率为8.9%;男童和女童感觉统合失调率分别为35.4%和27.9%,男童高于女童(χ2=3.909,P<0.05)。总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7.8%,有行为问题儿童组感觉统合失调率明显高于无行为问题组(P<0.01)。结论: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和干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可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以及对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对73例6~11岁ADHD患儿及47例正常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ADHD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ADHD合并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男童(86.3%)高于女童(63.6%);②合并感觉统合失调的ADHD儿童其行为因子得分高于无合并感觉统合失调的ADHD儿童(P〈0.05),合并感统失调的女童的体述、抑郁、社会退缩因子得分高于男童(P〈0.05);③ADHD组的感觉统合各因子与行为因子有相关性。【结论】①ADHD儿童容易合并感觉统合失调及其它行为问题,且有性别差异;②ADHD组的感觉统合各因子与行为问题的产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深圳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探讨家庭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深圳市宝安区1 024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及自拟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3.15%,影响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有父母之间关系和亲子关系、家长对儿童的态度、打骂与否、管教儿童方式和儿童犯错时家长采取的方法等。结论:家庭因素对儿童行为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父母之间关系和亲子关系,维持家庭稳定,对儿童采取鼓励支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少年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学校因素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合肥市城区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现状,分析儿童少年行为问题与家庭及学校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对合肥市6~18岁的1978名儿童少年及其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进行调查,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少年194名,检出率为9.8%。其中中学组检出率为10.5%,小学组为8.7%;男生检出率为10.1%,女生为9.4%,中、小学及男、女生间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率较高的行为是分裂样、交往不良、攻击性、违纪、多动等。影响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家庭危险因素主要有:单亲抚养,家庭中其他孩子有行为、学业问题,父母有心理问题,家庭氛围差,家长对孩子学业不满意等;学校危险因素主要为:不喜欢上学、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与成人相处有问题、孩子完成作业有困难等。结论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多种因素与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