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易漏诊部位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432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符合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患者的诊断标准,并按损伤严重评分(ISS)和GCS评分对伤情进行评估。同时对漏诊组(50例)和非漏诊组(382例)患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32例患者中有50例漏诊,漏诊率为11.57%。与非漏诊组比较,漏诊组患者ISS评分,GCS≤8的病例所占比例及死亡率均较非漏诊组患者高(P〈0.05)。视神经、空腔脏器及脊髓损伤漏诊率较高,这些易漏诊部位损伤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也较高。结论对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应重视其视神经、脊髓等合并伤的诊断,规范其诊疗流程,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2.
院前抢救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总结380例院前急救组和170例非院前急救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院前急救组患者急救处理方法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降颅内压及纠正休克等。对照组患者由其家属送人院,人院前未接受任何处理。采用GOS评分法评定预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院前急救组重残率、植物状态生存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良好率和轻残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及时、合理的院前急救能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赢得救治时间,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按半随机原则等分为两组,治疗组行术中控制性减压术,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术后随访6个月,GOS预后评分4-5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治疗组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3例,迟发性颅内血肿4例,脑梗死2例。对照组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10例,迟发性颅内血肿12例,脑梗死3例。两组急性脑膨出和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GOS4。5分23例,1.3分17例;对照组GOS4-5分13例,1-3分27例;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控制性减压术能有效降低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救治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救治经验并分析其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GCS评分与病情分别分析其预后情况。结果GCS评分3~5分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GCS评分6~8分患者(P<0.05),幕上去大骨瓣减压 颅内血肿清除 小脑幕切开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单侧幕上去大骨瓣减压 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临床疗效与GCS评分和手术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48例临床救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特重型颅脑损伤(GCS〈5分)合并脑疝患者伤情重、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是临床救治的难点。我科成立重症监护病房以来,改进传统治疗措施,于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合并脑疝患者48例(改进组),与前期(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53例(对照组)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新的救治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颅脑损伤组)、健康体检者22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4.7、14、21d及对照组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伤后1d,颅脑损伤组外周血EPCs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伤后4d降至最低值(P〈0.05);随后逐渐升高,伤后7d达最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伤后21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1d外周血EPCs水平与入院时患者GCS评分呈正相关(RS=0.452,P〈0.05);伤后7、14、21d外周血EPCs水平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23,0.469,0.455;P〈0.05)。结论外周血EPCs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联合检测G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的急性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92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依次分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及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伤后24h内血清hCRP、IL-1β及IL-6的浓度。结果伤后24h内hCRP、IL-1β及IL-6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下降,三者与GCS呈负相关(r=-0.162,P〈0.05),血清hCRP与IL-1β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147,P〈0.05)。血清hCRP与IL-6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196,P〈0.01),三项检测指标之间呈直线相关。GCS不同分组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浓度在GOS评分分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是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损伤敏感而特异的指标,联合检测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早期诊治继发性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川芎嗪早期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川芎嗪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127例符合研究条件的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治疗期间不同时期GCS评分的变化,治疗结束后及康复期GOS评分。结果川芎嗪治疗组和对照组GCS评分在治疗第1天和第3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3d内死亡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和3个月随访均进行GOS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评定死亡率,治疗组死亡7例(10.9%,7/64),对照组死亡16例(254%,16/6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川芎嗪能明显降低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ogo—A及其受体(NgR)在大鼠颅脑损伤后损伤脑组织的表达变化。方法将1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假损伤组、轻型颅脑损伤组、中型颅脑损伤组、重型颅脑损伤组,采用自制改良的Feeney’s自由落体装置制作大鼠颅脑损伤模型;伤后12h、24h、3d、7d和14d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损伤脑组织中Nogo—A和NgR蛋白的表达。结果伤后各时间点,各型颅脑损伤组Nogo—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损伤组(P〈0.05);重型、中型、轻型颅脑损伤组之间Nogo—A表达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NgR的表达水平则在伤后3、7、14d各型颅脑损伤组才明显高于假损伤组(P〈0.05),各损伤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ogo—A和NgR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脑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且有各自的表达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50例,行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和对照组(48例,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结果两组术后1d和术后1周头部CT示鞍上池、环池受压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8.0%,24/50)明显低于对照组(70.8%,34/48;P〈0.05)。术后3个月按GOS评分,改良组:良好8例、中残12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8例和死亡12例;对照组:良好8例、中残5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6例和死亡21例。改良组死亡率(24.0%,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43.8%,21/48;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术通过逐步、缓慢、彻底降低颅内压,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鼻空肠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把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0例应用鼻空肠管,对照组200例应用鼻胃管,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及死亡率、并发症状况。结果置管14天后,实验组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为(7.5士1.1)分,对照组为(6.8士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前与置管14天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自(PA)、血红蛋自(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验组营养支持更有效。实验组发生误吸4例、反流8例、腹泻22例、消化道出血13例、肺感染14例,对照组发生误吸38例、反流45例、腹泻42例、胃潴留24例、消化道出血27例、肺感染59例,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死亡率19.8%,对照组死亡率为33.4%,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作用好,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226例重型颅脑损伤需行减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A组180例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基础上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手术,B组46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颅内血肿、大面积脑梗塞、严重的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以及GOS标准预后评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的手术能有效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研究组织化医疗模式下综合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整合为一个一级临床科室——脑系科,建立完善的多学科一体化治疗的组织化医疗网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8例,其中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脑系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6例接受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作为治疗组;2001年1月至2004年8月分散在我院内科、外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2例接受传统医疗模式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GCS分别为7.47±5.24、59.74±15.56和13.72±1.06,对照组则分别是16.18±9.89、34.00±10.54、10.84±1.58;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伤残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2.12%(41/66)、13.64%(9/66)、24.24%(16/66)、12.12%(8/66),对照组则分别为20.97%(13/62)、33.87%(21/62),45.16%(28/62)和32.26%(20/62),两组相比较,相差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采用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改善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可能是一种适合我国基层医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危重症相关性皮质类固醇不足(CIRCI)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4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皮质醇浓度,并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试验,血浆皮质醇水平为ACTH刺激前〈100μg/L或刺激后变化幅度≤90μg/L定为CIRCI,比较CIRCI和非CIRCI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发病28 d死亡率。结果 4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CIRCI 33例(67.3%);CIRCI组APACHE-Ⅱ评分[(23.56±5.74)]显著高于非CIRCI组[(19.50±6.77)分,P〈0.05];CIRCI组发病28 d死亡率[60.61%(21/33)]较非CIRCI组[31.25%(5/16)]明显增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IRCI发生率较高,CIRCI对重型颅脑损伤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患者预后判断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术后血肿的主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63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术后血肿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患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分别明显高于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和凝血功能正常的颅脑损伤患者。血压高于160/110mmHg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为140-160/90-110mmHg者(P0.05),而后者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又明显高于血压低于140/90mmHg者(P0.01)。不同性别、年龄和入院时GCS评分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高血压、凝血机制异常、止血不彻底等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血肿的主要原因,完全可靠的止血技术、细致耐心的手术操作及周密的防范措施是预防其开颅术后血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BNP水平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01-2013-01收入我院神经外科的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最初的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颅脑损伤组(GCS 13~15,n=17)、中度颅脑损伤组(GCS 9~12,n=29)、重度颅脑损伤组(GCS 3~8,n=32)和2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在入院当日、治疗第3~5天和第15天收集血浆样本测定BNP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较之对照组,颅脑损伤患者血浆BNP增加明显(P<0.05),且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颅脑损伤组及中度颅脑损伤组(P<0.01).血浆BNP变化与颅脑损伤后(ICP)增高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颅脑损伤后ICP增高的一个潜在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既往有糖尿病史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7 d胰岛素强化治疗,随后给予常规血糖控制,对照组全程常规血糖控制。强化胰岛素治疗组血糖控制目标为4.4~8.3 mmol/L,常规血糖控制目标为4.4~11.1 mmol/L。结果伤后随访6月按(GOS)评分评价疗效,治疗组恢复良好率较对照组组提高15%,死亡率下降17%(P0.05),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降低ICU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及经验.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170例GCS评分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0例患者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135例,不需开颅手术17例,呼吸循环衰竭无法耐受手术治疗18例;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OS)评定:存活120例,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40例,中残20例,重残10例;死亡50例,其中术后死亡17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可有效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综合治疗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发生机制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110例颅脑外伤病例,分析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结果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与GCS评分、年龄、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无脑疝、是否有高血压病史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性别、受伤原因以及类型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有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高龄、合并高血压病史易发生外伤性脑梗死。对脑外伤的及早综合治疗,积极预防脑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氧液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早期疗效。方法 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氧液治疗21d,每天常规静点高氧液1500ml,并于第1d、第7d﹑第14d及第21d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比较死亡率以及GCS评分变化,评判高氧液疗效。结果两组GCS在治疗第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d、第15d、第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死亡率25.93%,治疗组死亡率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氧液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有良好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