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恕 《医药世界》2010,(11):1559-1559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由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表皮颗粒坏死,造成皮肤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起病急骤,病情重,若不及时治疗,易并发肺炎、肾炎、败血症等,危及生命。我科于2009年收治39例SSSS患儿,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系由凝固酶阳性的第Ⅱ噬菌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Ⅱ型)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皮肤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因本病少见,常引起误诊。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SSSS28例,其中16例曾被误诊,现将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包括内源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如太田痣、色斑、血管瘤等),外源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如不良纹眉、纹眼线、纹身、外伤性色素沉着等),是由于黑素细胞和黑素生成异常造成,也可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引起,它是皮肤病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虽然大多数色素性皮肤病不会对健康构成重大危害,但有碍美容,给患者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影响其学习、工作和生活等。  相似文献   

4.
香油拌红霉素治疗脓疱疮18例太原造纸厂职工医院(030051)孟爱仙脓疱疮(黄水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化脓性皮肤病,即传染性脓疱疮,此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尤以儿童多见,传染性强。1985年~1990年我院采用香油拌红霉素局部涂药治...  相似文献   

5.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为好发于儿童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相似文献   

6.
项娟萍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726-1726
异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过敏反应性皮肤病,多数患者由婴儿湿疹反复发作迁延而成,70%的患者家族中有过敏、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遗传过敏史,因此也被称为异位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泛发性神经性皮炎、Besnier痒疹等,是一种具有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特点的皮肤病。我院近年来收治AD患者3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含钆造影剂的风险评估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含钆磁共振成像(MRj)造影剂被推测与一种罕见、甚至致命的疾病——肾源性纤维化皮肤病(nephrogenic fib—rosing dermopathy,NFD)/肾源性系统纤维化(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NSF)有关。1997年,首次在美国发现了肾源性纤维化皮肤病,它作为一种特发性皮肤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四肢皮肤变厚变硬,有时会发生在躯干部,同时伴有皮肤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的增生、胶原质重组及粘蛋白沉积。  相似文献   

8.
寻常性痤疮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痤疮患者的主要病原菌为痤疮丙酸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1],因此,本研究选择小剂量利福平(rifampicin)联合黄柏胶囊治疗寻常性痤疮82例,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皮肤病理性瘢痕(PS)是整形外科一种常见的疾病,是患者在受到过度创伤(如手术、烧伤等)后愈合反应的结果。病理性瘢痕(PS)分为增生性瘢痕(HS)和瘢痕疙瘩(K)两种。增生性瘢痕(HS)临床表现为在原有的的损伤范围以内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瘢痕;瘢痕疙瘩(K)临床表现为突出皮肤表面并且向原有的损伤范围以外生长的瘢痕。病理性瘢痕组织学特点表现为以胶原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大量沉积以及大量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目前国内外对皮肤病理性瘢痕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入,对皮肤瘢痕的治疗正在日趋完善,而放射治疗是目前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效果最好,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炎综合征(SSSS)系由凝固酶阳性的第Ⅱ噬菌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皮肤病。起病急骤,大多见于婴幼儿,成人少见。本病属少见病,但近年来所见住院病例较多,现对我院儿科2008年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效果。方法将134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给予卤米松乳膏治疗;观察组6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2、4周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周后症状和体征积分分别是(2.05±1.08)分、(0.08±0.0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79±2.13)分、(1.25±0.58)分(t=1.354、t=2.816,P<0.05),观察组总有效为95.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0%(X2=8.1518,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无副作用,安全、可靠,疗效肯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艳杰  尚艳华  王凯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01-1302
目的 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接触性致敏原及其特点,以期更好地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34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采用标准筛选抗原进行斑贴试验.结果 340例患者中275例对20种标准筛选抗原中的18种出现1种或1种以上抗原阳性反应,总阳性反应率为80.88%,其中以硫酸镍阳性率最高,达29.70%,其余阳性率较高者依次为重铬酸钾(27.64%)、芳香混合物(22.35%)、卡巴混合物(20.29%)、硫柳汞(18.82%.)、苯唑卡因(17.94%).结论 硫酸镍、重铬酸钾、芳香混合物、卡巴混合物是目前引起皮炎湿疹类患者的主要变应原,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皮炎湿疹类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及接触性致敏原及其性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清中总IgE抗体和特异性IgE(sIgE)抗体在三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的含量和过敏原种类.方法 使用免疫印迹方法,对27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总IgE及sIgE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三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总IgE阳性率为7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105,P< 0.001),其中sIgE阳性者所占比率为62.76%.过敏原检出阳性率吸入组较食人组高,分别为174例(64.93%)和94例(35.07%),吸人组中最高为户尘螨/屋尘为62例(23.13%),食入组中最高为贝/鱼/虾/蟹为28例(10.45%).结论 血清中多种过敏原参与了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通过测定血清总IgE水平,以及检测特异性过敏原sIgE水平,研究患者发生疾病的过敏原,可以为临床诊疗该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飞 《家庭医药》2014,(8):62-63
自入夏以来,因为种种皮肤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比比皆是。为什么皮肤在夏日更容易出问题,怎么才能让我们的皮肤安然度夏呢?我们来细数下在夏季好发的几种皮肤病。 脓包疮 诱因:脓包疮俗称黄水疮,多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夏秋季节,足炎炎夏日里最容易得的皮肤病,尤其易在儿童中流行,可通过接触相互传染。它是由金黄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可分为大疱型脓疱疮和脓痂性脓疱疮。  相似文献   

15.
吴康明 《安徽医药》2013,17(1):101-102
溶血葡萄球菌(MSH)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中的重要一种,近年来,临床上溶血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日益增多,尤其是耐甲氧西林的溶血葡萄球菌(MRSH),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加强对溶血葡萄球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分离的32株溶血葡萄球菌耐药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夏枯草提取物对痤疮相关致病菌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并初步锁定物质基础。方法通过测定3种夏枯草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表皮葡萄球菌(CMCC26069)和痤疮丙酸杆菌(ATCC6919)的抑菌活性、抑菌曲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透性和离子渗漏的影响,阐述夏枯草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结果3种夏枯草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作用强度: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超声提取物。夏枯草提取物通过影响受试菌细胞壁透性,导致胞体K+、Mg2+的渗出而抑制细菌生长。结论夏枯草提取物对3种痤疮致病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抑菌机制与影响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相关疾病的鉴别、治疗。方法通过观察1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治疗。结果经过抗生素和外用药的综合治疗,患儿治疗7d后痊愈出院。结论该病是感染诱发的婴幼儿的大疱性皮肤病,应与其他皮肤病相鉴别,治疗要用抗生素与皮肤护理相结合,加速病情痊愈。  相似文献   

18.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儿科常见的慢性炎症瘙痒性皮肤病,与食物过敏有密切关联,临床对特应性皮炎伴发食物过敏的治疗存在许多误区,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儿童皮肤病专业委员会牵头制定了首个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相关食物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本文就该共识进行简要解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液的菌种分布和药物敏感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156例(156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脓液,分析其药物敏感性。结果156耳中出现致病菌生长者140耳,检出率89.7%(140/156),细菌148株(87.1%),真菌22株(12.9%),金黄色葡萄球菌16.5%(28/170)、表皮葡萄球菌16.5%(28/170)、铜绿假单胞菌16.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美罗培南敏感性83.3%,表皮葡萄球菌100%、铜绿假单胞菌100%。结论导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生主要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药物敏感试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如何合理应用药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1],又称传染性脓痂疮,俗称"黄水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