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TD—SCDMA 的接力切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TD -SCDMA系统所特有的关键技术———接力切换。文中从接力切换的基本概念入手 ,对在同一个RNC下的接力切换过程以及信令流程进行了描述 ,最后结合软硬切换 ,分析了接力切换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李万臣  王忠新 《信息技术》2008,32(2):85-87,90
TD-SCDMA是由我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具有较高的系统性能和频谱利用率,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切换技术-接力切换技术.文章通过功能强大的网络建模仿真工具OPNET对接力切换的算法进行动态仿真,研究在典型的车载环境下接力切换在多任务条件下如何提高TD-SCDMA系统切换质量.  相似文献   

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中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越区切换技术--接力切换.介绍了接力切换的基本概念、切换过程和切换算法,并综合硬、软切换技术,对其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接力切换在整体上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TD系统中小区间切换控制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TD—SCDMA系统中切换的相关原理。重点介绍了TD—SCDMA系统中小区间的接力切换原理及其算法、接力切换对软切换和硬切换的技术优势等。最后对目前的切换技术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移动通信系统的切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移动通信系统切换中的切换过程,切换判决.切换控制作了简单的介绍.对常见的切换技术作了分析比较.尤其是对于TD—SCDMA中的接力切换.详细阐述了其切换执行过程。  相似文献   

6.
TD-SCDMA系统接力切换的研究及其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系统根据其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切换技术——接力切换。文章阐述了接力切换技术的算法设计,并且根据此算法设计进行动态系统仿真,确定了典型城市环境下接力切换门限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了接力切换能有效利用系统资源,适用于码资源受限制的TD-SCDMA系统。  相似文献   

7.
TD-SCDMA系统的自适应门限接力切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接力切换技术是在理想化条件下的模型,在现实环境的一些特殊情况下,不利于高效地利用信道资源,针对这些特殊情况提出了基于移动台移动速度的自适应切换门限接力切换,在系统切换呼叫到达率较高时,能有效地降低用户接力切换呼叫的阻塞概率,高效地利用信道资源,扩大了系统容量,从整体上提高了系统接力切换的服务质量(QoS).  相似文献   

8.
郑宇 《电信科学》2006,22(6):78-80
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之一,TD-SCDMA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广泛的业务服务,其切换功能的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性能将产生直接影响。在TD-SCDMA系统中切换技术主要有硬切换和接力切换两种,其中接力切换是TD-SCDMA系统提出的一种特有的新切换技术。本文主要探讨了TD-SCDMA中的切换技术,首先指出为什么TD-SCDMA中不使用软切换,其次详细介绍了现阶段接力切换的实现流程以及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在实现PS域硬切换时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TD-SCDMA关键技术对网络规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宏成 《移动通信》2006,30(5):65-68
文章分析了TD-S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联合检测、上行同步、时分双工、接力切换、动态信道分配等关键技术的特点,以及这些技术对网络规划的影响,总结了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系统根据其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切换技术——接力切换。本文阐述了接力切换技术的算法设计以及实现流程,仿真结果表明了接力切换能有效利用系统资源,适用于码资源受限制的TD—SCDMA系统。  相似文献   

11.
TD-SCDMA系统接力切换技术及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区切换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中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越区切换技术—接力切换。文章在完整阐述其基本概念、切换过程和切换算法的基础上,对比硬切换方式,建立切换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得到上行传输功率和FTP业务上传响应时间的性能参数曲线。仿真结果证明,接力切换在降低上行干扰、缩短切换时延、降低掉话率方面性能更加优良。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优先级信道预留的快速动态信道分配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TD-SCDMA系统现有快速动态信道分配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信道预留的快速动态信道分配算法.该算法根据接力切换用户的移动台属性设定不同的优先级,为接力切换呼叫预留信道,结合小分组借用算法,增加了可移动边界动态信道分配(MB DCA)策略的灵活性.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相对于混合数据速率、小分组借用(MRG,mixed-data rate grouping borrowed)MB DCA算法,实现了VIP和快速移动切换用户的优先接入,有效地降低了切换呼叫的阻塞率,提高了数据业务性能和系统的信道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唐良瑞  杨安坤  杨雪 《电子学报》2011,39(6):1285-1290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TD-SCDMA(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移动通信系统综合业务(语音/数据)的接力切换策略.该策略为语音切换预留信道,根据语音用户属性设置不同切换优先级,赋予语音切换和语音新呼叫对数据服务信道的强占优先权.仿真表明,...  相似文献   

14.
对CDMA软切换技术进行了阐述,剖析了软切换失败的原因以及与邻区配置之间的重要关系,具体介绍了邻区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TD-SCDMA系统向GSM系统切换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影响GSM/TD-SCDMA切换性能的主要因素,从网络优化和新技术引入的角度对缩短切换时延和提升切换成功率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载干比最优的OFDMA切换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已经成为3G演进策略(LTE, Long Term Evolution)及4G技术的主要多址接入方式.本文研究了现有的OFDMA的切换算法,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针对OFDMA多址技术特点,提出新型的OFDMA切换算法 (SBA, Sub-carriers Bidirectional Arrayed handover).并通过仿真验证新型切换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新型OFDMA切换算法保证了用户在切换过程中的信道质量(CIR,Carrier-Interference Ratio),减少了切换信道的数目,从而提高了OFDMA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7.
GSM/TD-SCDMA系统间切换场景划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TD-SCDMA系统向GSM系统切换中存在的参数设置问题,对切换场景进行了分类,并通过路测、KPI指标对比等方法,给出了不同切换场景下的切换参数设置建议.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baton locomotor capable of generating tapping gait. A baton is a system that consists of two masses joined with a massless rod. We use a new double-action inertial actuation scheme to drive this system. This scheme employs two spinning pendulums at one end, turn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with the same angular velocity. One can control th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the resultant inertial force that propels the system by changing the rendez-vous angle and the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spinners. In this paper, we first present the modeling of the system with actuation on both ends. Then, we use a numerical approach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tapping gait of the inertially actuated baton. In addition, we developed a new prototype, Pony II robot, to establish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concept. This prototype consists of the double-action spinners mounted on both ends of the baton.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the robot are also presented in full detail. Finally,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robot can successfully generate periodic tapping ga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