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血塞通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塞通是三七总皂苷的纯中药制剂,具有降低机体耗氧、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和扩张心脑血管等药理作用,主要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后遗症、冠心病等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与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常规只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辩证分型,根据各型采用不同方剂治疗,疗程为8周.结果:治疗组的降血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医辩证与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不仅疗效显著,还可调整机体脏腑,阴阳气血,促进整体康复,标本兼治,因而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目前西医的治疗以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及营养脑细胞为主,西医的治疗方法有限,笔者通过运用西医基本治疗配合使用丹红针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以神经功能缺损(NIHSS)为观察指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单纯的西医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清除自由基、应用神经营养剂、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取穴:脐内环穴、风府、廉泉、...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脑血管病更为显著,中医称为中风病。目前中医临床对中风治疗多采用活血化淤和通络开窍的药物,而且用中药治疗脑血管病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作为血栓溶解剂同时具有其他作用,即: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脑血流量、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缺氧状态等作用。为寻找更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用胞二磷胆碱及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加用葛根素。对照组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复方丹参注射液。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5%,对照组7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05)。结论:葛根素能扩张脑血管,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5-羟色胺从血小板中释放,改善微循环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针药联合对更年期综合症辩证分型分治,观察疗效,以期找到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的合适方法.方法: 对经我院中医科治疗的256例更年期综合症患者辩证分型,针对不同型患者采取不同针药联合分治,观察疗效.结果: 依据中医辩证分型将更年期综合症分为3型:肝型(178例)、肾型(44例)和混合型(34例);经2-3个疗程的针药联合分治,有效率分别为88.2%、90.9%和88.2%.结论: 针药联合对更年期综合症辩证分型分治,可以简化操作、降低治疗成本、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都给予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抗自由基、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1剂应用,对照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予复方丹参注射液输注。结果: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韩丹丹 《光明中医》2010,25(11):2055-205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临床治疗中医以活血通络为大法,辨虚实寒热以治。西医对手术适应症以外的DVT患者以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为要。二者殊途同归,均是致力于DVT中期—中医之血瘀型拓展治疗,现对其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加以综述,并附以展望。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患者多发的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溶栓、抗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原分解、抑制血栓形成、抗凝、改善脑循环和神经保护等.我院于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应用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抗凝、降纤、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保护神经及西医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疗效确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贾满仓 《四川中医》2011,(10):60-62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活血通络"验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方法:300例随机分为中医验方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及中医验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中医验方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及中医验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组,结果显示中医验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组能有效改善麻凉疼乏力症状、神经传导速度亦增快,总有效率高于两个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通络"自拟验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组方案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中西医联合治疗提供了可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13.
近年研究发现,灯盏细辛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脑组织灌注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以及良好的溶栓防栓作用。本文综述了灯盏细辛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西医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都给予抗血小板、营养神经、抗自由基、改善脑循环、以及脱水、血压、血糖、血脂的干预。治疗组配合“补阳还五汤”随症加减。结果:治疗组病程缩短,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西医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新滋水平肝饮与针刺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将112 例 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西医组接受多巴丝肼片治疗,中医组在多巴丝肼片基础上 加用新滋水平肝饮联合针刺治疗,2 组均连续治疗12 周。比较2 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定中医证候积分、 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 评分,测量P300 潜伏期和波幅,检测神经递质[多巴胺(DA)、5-羟色 胺(5-HT)、神经营养因子3(NT-3)],统计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中医组临床疗效 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P<0.05)。2 组中医证候积分、UPDR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中医组中医证 候积分、UPDRS 评分均低于西医组(P<0.05)。2 组P300 潜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中医组P300 潜 伏期短于西医组(P<0.05)。2 组P300 波幅值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中医组P300 波幅值大于西医 组(P<0.05)。2 组NT-3、5-HT、DA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中医组NT-3、5-HT、DA 水平均高 于西医组(P<0.05)。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滋水平肝饮与针刺 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效果显著,可进一步减轻临床症状,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并改善认知功 能,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银杏叶片是银杏叶中萃取的天然活性物资,具有选择性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作用,能清除对脑血管内皮细胞有毒害作用的自由基和较强的抗氧化作用,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增强大脑功能。尼莫地平能解除血管痉挛,调整脑血管失调,增加脑血流量,从而保护缺血和损伤的脑组织,延缓卒中的发生。我们于2005年3月起用银杏叶片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疾病132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蝮蛇抗栓酶有抗凝、溶栓、降低血粘度,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抗自由基作用。临床应用很广泛。为了解蝮蛇抗栓酶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现状,指导临床用药,笔者将相关文献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文波  李种泰 《中成药》2006,28(10):1555-1556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患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的脑血管疾病,易复发,属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案比较复杂,药物种类繁多,单一用药效果欠佳,临床主张联合用药,使得治疗方案组合的选择性较大,为临床选择最佳组合方案既带来机遇,也带来许多麻烦。发挥中药的优势,简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和减轻致残程度是目前应当关注的问题。银杏达莫注射液具有扩张冠脉血管、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改善微循环、脑缺血产生的症状和记忆功能,促进智能的恢复作用。其多种治疗作用为治…  相似文献   

19.
西医抗血小板治疗的困惑与中医治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医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靶点就是抗血小板聚集,无抗血小板体积异常增高的内容和作用,中医在抗血小板治疗方面有一定优势,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补气化瘀法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时血小板体积异常增高,改善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脑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聚集剂及脑保护剂三个方面综述了近10年来主要影响脑循环的中药药理研究,同时探讨某些药物的作用机理。其中有些中药复方、单味药及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扩张脑血管、舒张脑血管肌条、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反应和实验性血栓形成、护脑及抑制脑代谢、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作用。这对今后进一步开展脑血管药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科学论据,并为临床防治脑血管疾病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