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以整合共享分散科学数据为重点的项目。作为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前批9个试点之一,该项目于2003年启动,2005年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进入建设阶段,2009年通过国家科技单位评估和验收,开始进入运行服务阶段。通过6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以下简称“共享网”)为我国科技创新、国家宏观战略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服务,引领和推动了我国的科学数据共享,提升了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在国际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6—10日,由国际术语网(Termnet)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联合主办的“2009年国际术语夏季培训班”在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举行。这是国际术语网为推进术语学理论研究和应用而举办的一项重大学术活动。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机构和组织的60余位术语工作者参加了此次培训。作为“中奥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的组成部分,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编辑赵伟、张晖参加了此次培训。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从观念与境的秩序之网自古希腊到中世纪、近代变迁过程的角度,论述了科学合理性与宗教合理性的内在联结;从一致性形成的合理性结构,讨论了科学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在一致性形成机制上的异同之处;最后从方法论层面,对科学合理性与宗教合理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国际上最近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入手,分析多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各国(地区)对科学素质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带来对科学素质的不同理解,而这种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在此基础上展示当前的学者在理解科学素质上的一些趋势.同时以两个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为例分析了对科学素质的不同理解所带来的不同测度(科学素质调查);其次,尽管各种测度可能会使用相同的方式,但测度的意义是不同的,在笔者看来知晓测度的意义则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近日,美国医生发现了一个新的人体器官,一个极其微小、充满液体并穿透结缔组织的通道网。据报道,医生们是在对病人做胃肠道内窥镜检查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个通道网。关于该新的人体器官,科学家们已在《科学报告》杂志上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6.
实现科学数据共享的基石语言——XML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逐渐成为新世纪网络“国际语言”的XML;阐述了其在标记语言设计、数据交换与整合、内容管理、Web服务、语义网等应用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其在学科标记语言设计、元数据技术系统、通用科学数据描述与发布、互操作能力、元数据目录服务、精确数据服务与个性化功能服务、数据网格等科学数据共享管理诸方面的基石作用,指出了XML对于科学数据共享技术平台构架建设的重要意义;最后展望了基于XML的科学数据共享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稳健性论证运用新的术语重新表述了证据对假说的支持问题。得到不同形式证据支持的假说是可靠的,此时称假说是稳健的。稳健性论证是一种常见的科学实在论论证方式,它主张若假说是稳健的,则更可能是真的。斯德真格指出了一般稳健性论证的缺陷,并依据贝叶斯网理论给出了理想稳健性论证。理想稳健性论证并不能使人们确知假说是否为真,只具有提高人们对假说信任程度的认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0,(15):55-55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备受期待的科幻大片《钢铁侠2》将于7日上映。在欣赏这部影片时,普通观众可能意识不到科学顾问也参与影片拍摄并发挥重要作用。正是他们将真正的科学融入到科幻影片中。  相似文献   

9.
探讨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对于我国的科学事业和四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较系统地评介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罗伯特·默顿(Rodert K.Merton)关于社会结构对科学的影响的有关理论。一、“科学”与“社会结构”的一般含义1.理论前提:科学是一种社会体制。什么是科学?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同时,科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往往呈现出不同特点。因此,有必要首先弄清默顿赋予科学的一般含义。  相似文献   

10.
如果你戴上我称为"欧陆式眼镜"的东西,运用欧陆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诸如探究、发现、实验、理论和确证等传统的科学哲学问题,某些事物就会以颇为不同的方式呈现,你就会看到新的事物,一切事物会彼此相关并以不同的方式与背景相关。透过欧陆式眼镜的凝视,让你倾向于关注两种事物:第一,那些妨碍你看得更清晰的事物;第二,事物"如何"显现,而非事物是"什么"。该隐喻有某种严重的缺陷,但仍是有用的,因为它提示了审视科学的传统视角与欧陆视角之间的巨大差异。它也能被用于发展"科研平台"这个观念,即科学不仅仅是一组活动,不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允许我们将之封闭的一组工具、实践和借此形成的知识,而是由诸线条的流动之网构成的,这些线条顺利地与紧密地整合入我们的世界并且塑造了世界的轮廓。我在本文中讨论了欧陆科学哲学的两条可能路径。一条涉及的是"解构性的重演",即对我们继承下来的科学概念(包括传统的分析性概念与海德格尔的"科学不思"的概念)的探究;另一条涉及的是可被称为"回归田野研究"的东西,即仔细地审视科学实践。接受这两条路径,将让欧陆科学哲学唤醒一大片重要的探究领域。忽略这些探究的领域,科学哲学将自食其果。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第一次将哲学与科学区分开来。自然与自由是康德因果性问题的两种模式,是理解康德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关键。通过休谟因果性问题的解决,康德直接论证了自然因果性的普遍必然性。通过纯粹理性的第三个二律背反的解决,康德间接论证了自由因果性的可能性。其中,自然因果性为科学奠定基础,自由因果性为哲学提供根据。康德因果性问题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和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技术伦理与形而上学--试论尤纳斯《责任原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79年,尤纳斯(1903—1993)发表了他的《责任原理》一书。20多年来,书中提出的惊世骇俗的观点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咱,亦引起不少争论。按照尤纳斯的看法,在现代技术社会,人类的群体行为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技术已不单纯是改善人类生活、促使人类进步的工具,技术造成的“厄运”已经威胁整个人类与自然。人类征服自然的目的已不再是保护自身免遭来自大自然的威胁。伦理学以人的行为为对象。行为涉及的范围,特别是行为的性质的变化要求伦理学做出相应的回答。为此,尤纳斯认为传统的伦理学已不能适应人类今天面对的新的情况,康德的只问动机不问后果的动机伦理亦显得苍白无力。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责任”为中心的道德标准。责任的对象则包括自然界与未来人类。更甚之,尤纳斯认为人类有义务恪守这一原理,因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如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以自己的简单存在呼唤成年人的保护那样。尤纳斯提出的具体要求似乎是明确的,理论上却含有一系列哲学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从简单的真实描写,哪怕是对世界末日的描写,如何引伸出改变这一状况的道德要求?人类为什么要继续存在?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自身尊严与价值?如果自然界有其自身价值,其价值目的又是什么?这样的话,怎样解释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则必须借助于某种形式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甚至神学。尤纳斯的责任伦理实际上是带有信仰性质的本体伦理。最后还有一个实践的问题。在这方面,单靠哲学家与伦理学家提出的理论显然还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3.
定形、定音、定义是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态方面,汉语术语的构成要素、科技名词用字、术语的正名和异名等需要加以注意;语音方面,拼写规则、特殊字形注音和多音字读音等当妥善处理;定义方面,需总结术语定义内容的各种形式特征,论证其理据性。  相似文献   

14.
从制度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学科制度有两种生成途径:一是“理性建构论”;二是“自发生成论”。两种途径都提供了一种学科制度发生的动力学理由。只是它们两者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学科制度生成的任务,事实上,学科制度的生成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和算解伏题是关于多元高次联立方程组求解问题,因其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导入了行列式算法而向为学术界所重视。文章从数学机械化这一视角对其提出新的认识,重新讨论和算解伏题的消元理论问题,认为和算解伏题是中算代数化几何与以元天术为核心的代数演算的机械化数学传统的后续发展,关孝和给出了多元高次方程组消元的一般性程序,从而构筑了和算后期计算几何发达的基础,比诸行列式理论,解伏题的数学机械化思想的价值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罗素的本体论思想与他的名称和摹状词理论具有密切联系。简单事实是关于世界的基本事实,其基本成分是殊相和共相,殊相是本体;原子命题描述简单事实,其主词是名称,名称是对殊相的命名,而只有亲知的殊相才能够被命名;形式上占据主词地位的并非就是名称,因为它并非必然是亲知的,因而日常被认为是名称的符号通常是缩略的摹状词。摹状词理论体现了罗素本体论上的思维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17.
The process of abstraction and concretisation is a label used for an explicative theory of scientific model-construction. In scientific theorising this process enters at various levels. We could identify two principal levels of abstraction that are usefu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ory-application. The first level is that of selecting a small number of variables and parameters abstracted from the universe of discourse and used to characterise the general laws of a theory. In classical mechanics, for example, we select position and momentum and establish a relation amongst the two variables, which we call Newton’s 2nd law.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unspecified elements of scientific laws, e.g. the force function in Newton’s 2nd law, is what would establish the link between the assertions of the theory and physical systems. In order to unravel how and with what conceptual resources scientific models are constructed, how they function and how they relate to theory, we need a view of theory-application that can accommodate our constructions of representation models. For this we need to exp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abstraction to also explicate the process of specifying force functions etc. This is the second principal level at which abstraction enters in our theorising and in which I focus. In this paper, I attempt to elaborate a general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abstraction and concretisation involved in scientific- model construction, and argue why it provides an explic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ls of the nuclear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8.
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侧重于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问题。而当代哲学则更加注重于人的价值学和实践生活方面的研究。而且,当代哲学超越于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回应当代自然科学技术革命最新成果,加深了对人的本质、价值和实践等问题的理解。比如,前些年人学研究热烈讨论“裂脑人”、“冷冻人”、“挟体人”、“复制人”等问题。最近时期,克隆技术的发展向我们提示“克隆人”时期的到来。网络技术发展使“网络虚拟人”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也尖锐地摆在面前。韩民青教授在他关于未来人类大结局的设想中更是提出了“非原生人”、“文化系统人”的理论,这些都使得传统哲学关于人的理解面临一次实质性的革命。笔者认为,无论面对何种奇妙形式的人学或人格自我论问题,我们都必须坚持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看作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生成、发展和自我完善化的存在。我们还要立足于价值论思考,把当代人类现实生活需要与意义的满足作为理论的归宿。我们还必须坚持辩证法的批判与开放宽容精神,要通过各种理论观点的比照与辩驳,来发现解答当代人学问题和人格自我论各种问题的真理。  相似文献   

19.
哈耶克在20世纪40年代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是人类思想史中第一次正面地对科学主义思潮进行的批判。他采取了一条清晰的批判路径,从多个方面论证了科学方法滥用的危害,从而揭示出科学主义思潮暗含的诸多危险,如将导致人们对计划的渴望,以及极权社会的出现,进而批判了科学主义的狂妄和人类对理性的盲目崇拜倾向。  相似文献   

20.
知识的自我反思以及与社会系统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现代性成长的动力机制。中国的现代性建构得益于知识的进步,同时也面临知识困境,具体表现为知识反思性受抑、价值观变革遇阻、批判性思维匮乏以及教育创新力不足等。知识困境源于现代性建构中的结构性矛盾,各种制约知识创新的因素相互交织,构筑了阻碍创新的社会系统场。走出困境需要在坚守知识的批判精神中彰显知识的解放性,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系统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