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去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气候变化"为基础,提出与"碳排放"相关联的一系列议题,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激烈争执。"气候变化"的确切概念是"全球气候变暖",认为过去一些年来全球气候在变暖,引起更多的水患、干旱和风暴;气候之所以变化,是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增加而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尤  相似文献   

2.
<正>11月22日,在国新办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福岛核电站核事故之后,各国核电发展计划都受到了一些影响,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解振华说,要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并不容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严峻挑战,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和欧共体共同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下简称“公约”)。该公约规定了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确定了公平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等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强调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对付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1994年3月21日“公约”正式…  相似文献   

4.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关键问题,受到各国关注。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或减少其温室气体排放;而发展中国家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限控义务,但可以在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等情况下实施自愿减排行动。1997年出台的《京都议定书》第12条提出了“清洁发展机制(CDM)”,目的是既协助发达国家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其限制和减排承诺,又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贡献于《公约》的最终目标。二者可以通过一些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来实现这一双赢目标,即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境内投资实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这些项目所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可用于抵销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承诺的一部分限排或减排义务。全世界已在联合国正式注册的CDM项目数量已接近4000个,年均温室气体减排量合计约5.8亿tCO2e;其中我国项目近1900个,年均减排量合计约3.7亿tCO2e。CDM市场所交易的“商品”是一种非物质的“CERs信用”类型,概念较为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它的计算方法和核实、核证规则必须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向大气中的碳排放量也日益加大,而与此同时全球气候短时间尺度上也呈现出变暖的趋势.对此以IPP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为代表的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全球变暖是由温室气体的增加所引起的,并提出积极有效控制碳排放一系列措施,面对此问题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就碳权排放问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并未达成共识.就此全球变暖问题以NIPCC(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为代表的学界也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气候变暖并非是由温室气体增加所引起的.面对这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到底是各国之间政治性的话题还是科学话题,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态度.基于前人研究,总结归纳出对"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新的看法,认为可能过分地夸大了"温室效应",或者完全忽略了"温室效应"的存在,应该"以史为鉴",认识到目前全球气候暖化仅仅是地球演化历史长河中正常波动的短暂片段,就此问题不必"杞人忧天",应该乐观地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相似文献   

6.
CDM国际发展趋势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一个补充文件,规定了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发达国家为了履行在《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义务,可以通过减少其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或从其他国家购买温室气体减排放额度的方法来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就是《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英文简称为CDM.由于发达国家国内减排成本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清洁发展机制便成为不少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义务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是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对付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1992年5月9日联合国通过。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公约在规定义务及义务履行程序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了区别。要求发达国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现今全球中最大、最急迫的环境挑战。我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子,不论是从国际义务的承担还是国内环境的改善上,都理应在法律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做出回应。但我国现行《环境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无能为力,主要表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没有反映到《环境法》立法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还不属于环境法的规范对象、对气候变化应对缺乏执行力。为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应当在环境法中对气候变化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9.
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按照该法律,到2050年,英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比1990年减少80%。这80%的目标是指英国所有部门减排的总和,包括国际航空和航运业,而减排的成本仅为英国GDP的1-2%。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是英国伦敦政经学院(LSE)政治经济学帕特尔讲席教授、葛拉汉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院院长,他还是英国社会科学院主席、皇家学会会员,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多年来,斯特恩勋爵在气候变化与经济的联系领域进行了卓越的研究,有"气候变化经济学之父"美誉。2007年前,他曾任英国政府气候变化顾问,其主持撰写的《斯特恩报告》详述了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代价、温室气体减排所需  相似文献   

11.
陈思思 《科技资讯》2012,(10):151-152
自从1992年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4年正式生效后,国际社会开始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时至今日,全球变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峻的环境危机之一。人类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大气排放CO2、CH4等温室气体,它们迅速的增量让我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挽回局面,呼吁保护环境、提倡低碳生活等等。但事实表明这些方法并不能阻止温室气体的大幅增长,我们要寻求的应该是能够治根治本的措施以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彻底地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2.
钟萃相 《科技资讯》2013,(17):125-126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正在全世界被广泛地讨论。尽管许多人半信半疑地接受了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一观点,但许多科学家仍然持怀疑态度,他们用大量的证据驳斥了这一观点,并认为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并没有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自然驱动力。近来作者的研究也表明尽管温室气体能使局部地区短期出现变暖现象,但火山活动能改变地球的轨道,因而是引起气候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这是一直被人们忽略的。如果一次大的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夜晚,它可能导致全球变暖;如果它主要发生在白天,它可能导致全球变冷;特别地它还能使地球进入冰河时期或间冰期。如果我们要使地球变暖,就应该使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夜晚;如果我们要使地球变冷,就应该使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白天。我们再也不怕因气候变化引起的世界末日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问题如今已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能源问题的关注,因此从能源的角度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针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规定,引入目前国际上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所做的努力,分析了我国能源立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程序上和实体法阐述如何从制度上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14.
正新西兰政府近日宣布,今后不再批准新的海上油气勘探项目。新西兰总理阿德恩表示,"我们在保护现有产业,保护下一代免受气候变化之苦。"据报道,去年10月当选后,这位"80后"女总理一改上届政府大力发展油气产业政策,推出清洁能源计划。她承诺力争在2050年前实现新西兰温室气体零排放,计划每年植树一亿棵、早日实现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发电。尽管阿德恩的新政策受到环境保护组  相似文献   

15.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工作组第四次报告《气三次评估报告相比,此报告评估的重点是未来30年温室气体排放趋势、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目候变化2007:减缓气候变化》于2007年5月正式发布。同第三次评估报告相比,此报告评估的重点是未来30年温室气体排放趋势、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目标的宏观经济成本和中短期经济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6.
韩雪  岳彩荣 《广东科技》2012,21(7):134-134,144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不断深入,森林作为陆地碳吸收的主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造林、再造林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证明了林业碳汇项目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特点和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对数据管理的要求,提出江西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功能要求、硬件配置和运行环境方面的建议,供设计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五次IPCC的报告中,人们逐渐了解了"气候变化"这个概念,且多数人相信"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最主要的就是温室气体CO_2等的排放)造成的。然而在科学界,一直以来,IPCC的气候模型并没有被完全证实;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导致了气候变暖并无确定结论,CO_2的增加是否导致全球变暖仍有异议。既然气候变化是不确定的,那么举证责任应该落在坚持人类导致了气候变暖的这些危言耸听者身上。NIPCC的几个报告对IPCC报告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大量数据,说明了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作用。根据IPCC和NIPCC的报告,我们重点讨论了气候变化中的几个问题,包括气候是否在变化,是否人类活动造成了气候变化,为什么人们相信是人类活动造成了气候变化及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应对。我们更支持NIPCC的观点:气候变化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自然的趋势;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走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预测;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但并未证实其从根本上改变了气候的自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创新科技》2012,(5):8
<正>编者按如今,关于"低碳"的新概念、新政策层出不穷,这一切都源于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生态环境。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并对环境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越发严重。根据气候科学家的计算,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与2000年相比必须减少85%,才能使全球平均气温与工业化以前的水平相比上升不超过2℃。高于这个温升水平将会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因此,当前迫切的任务是加大力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低碳"毋庸置疑成为全球一致的发展方向。为此,不同的国家根据各自国情制定各自的"低碳"政策。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的环境挑战。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气候变化正在发生,科学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解目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对全球产生的影响上。那么,全球气候变暖最先影响到谁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