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研制的热馏处理反应装置处理油田产生的高浓度含油污泥,回收其中的轻质石油烃类,分析了该工况下影响含油污泥轻质油回收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该装置中,石油烃类回收效率达到60%以上,油泥总体积减小70%;控制加热温度及速率、调整搅拌强度与催化剂投加量是决定油回收量及油品状况的参数,理想的条件参数为:搅拌速率60 r/min以上,反应温度600℃以下,反应釜升温速率2℃/min,催化剂投加量4%.对回收油品进行分析,表明该油品性质指标除碘值和酸度同国家柴油标准有差别外,其余指标均符合国家0#柴油标准.  相似文献   

2.
由于工艺上的需要和今后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要求,研究从氯碱及氯化烃类生产过程的废液或废水中降低或回收金属的方法显然是必要的。荷兰Hengelo地区的阿克佐(Akzo)化学公司,于1971年开始研究流态床隔膜电解技术(简称FBE)来满足上述目的,但他们不是该技术的发明者。英国的研究者们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这项技术,他们用片状膜,将阳极与阴极呈板状排列进行试验,实验室试验一直探索到1972年,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在赞比亚及南非进行了中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海石油污染现状及防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概述了本世纪初我国近海海域石油烃类污染状况,并对海洋环境中石油烃类的存在形式、源、汇以及转化过程作了详细介绍,讨论了石油污染对海洋的危害,论述了石油烃类污染分析防治的各种措施及其优缺点,提出了对当前和今后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温度对烃类气体爆炸极限的影响,利用爆炸极限测试仪对C1-C4烃类气体在20℃、60℃、100℃、140℃等初始温度条件下的爆炸极限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C1-C4烃类气体的爆炸下限在20-140℃范围内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同一系列烃类物质,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同一温度下所对应的爆炸下限数值依次降低;对于相同碳原子数的烃类物质,相同温度下烷烃的爆炸下限数值高于烯烃的爆炸下限数值。此外,建立了高温条件下烃类物质爆炸极限的预测模型,为烃类物质爆炸极限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转炉煤气干法净化回收技术和转炉煤气湿法净化回收技术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转炉煤气干法净化回收技术的优点已经被认定为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国在转炉煤气干法净化回收技术方面已经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于2006年开发出了完全适合我国炼钢转炉的煤气干法净化回收系统.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烟道余热回收的必要性,提出了玻璃行业烟道余热回收的方案,证实了余热回收的效果,进一步对余热回收和烟道余热回收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废催化剂中金属组分的回收利用具有经济性和环保性,从工程项目开发的角度,对废催化剂中金属组分回收利用技术与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概述,主要包括废催化剂原料的收集与分类、回收技术方案选择、经济评价及关键理论,同时也指出了相关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石油华北销售公司对10座油库油气回收的工程改造经验,对采用的几种油气回收技术从安全可靠性、维护维修性、工程造价、运行成本、节能、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经济综合评价,为油气回收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及技术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废催化剂中金属组分回收利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催化剂中金属组分的回收利用具有经济性和环保性,从工程项目开发的角度,对废催化剂中金属组分回收利用技术与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概述,主要包括废催化剂原料的收集与分类、回收技术方案选择、经济评价及关键理论,同时也指出了相关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烃类流体火灾伤害破坏作用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烃类流体火灾的伤害破坏作用进行正确的定量分析是开展重大消防目标火灾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针对烃类流体火灾伤害破坏作用定量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系统论述烃类流体火灾伤害破坏作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并讨论火球、池火、喷射火和蒸气云火灾等不同火灾形式的热辐射通量计算模型及其前提条件,对不同热辐射伤害破坏作用准则及伤害概率模型的适用条件和模型基础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从对碳排放量影响的角度探讨空调新技术较之常规空调技术的区别,以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武汉为例,具体计算了6个应用不同空调技术的工程实例.结果表明,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变频技术、蓄能技术、热回收技术在空调系统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减少碳排放量,提出了空调系统能耗系数与碳排放量的经验关系式,给出了实现绿色空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根据塔河数字林业系统对数据库的可用性和数据的可恢复性以及恢复时间的要求,在众多备份技术中选择了Oracle Data Guard技术,本文针对这一技术,简要阐述了其概念和功能,并且详细介绍了其技术组件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3.
电镀污泥的处理和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电镀污泥的产生、危害、主要处置和综合利用技术及其优缺点。提出回收重金属、优化传统固化技术、开发药剂稳定化新技术以及建立专业工厂是我国处理和利用电镀污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张维凤 《环境与发展》2020,(4):124-124,127
臭气的产生机理为固废与氧气相互作用在好氧或厌氧菌的影响下,其中的有机成分衍生出刺激性气味或分解形成氧化物质。固废处理行业臭气成分主要包括含硫(S)臭气、含氮(N)臭气、卤代烃、烃类化合物、含氧(O)臭气等。臭气治理技术主要有活性炭吸附技术、离子除臭技术、生物除臭技术、植物液除臭技术。应用时应考虑费用、操作、投资与实际情况的匹配程度进行技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针对各国CO2过量排放与温室效应逐渐加剧的现状,讨论传统CO2减排方法与CO2的捕获、储存与利用(CCSU)的优缺点和优势互补,论述针对大型CO2排放点的减排措施——CCSU的必要性。对CCSU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认识,并对CCSU所包含的各种捕获技术、储存技术以及利用技术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述其适用范围、地域和经济因素。结合国外一些现有的应用CO2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CO2的捕获与利用的联用作出分析和展望。尤其是CO2的化工利用具有广阔的研发和发展前景,CO2EOR(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技术和经济上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为新型环保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消除"有色烟羽"主要采用MGGH、GGH等烟气再热技术,这些技术只是通过提高烟气扩散消除"有色烟羽"的视觉感受,但不能减少污染物和水汽的排放。本文介绍了一种钛管冷凝除湿技术在某300MW循环流化床机组"烟羽治理"中的实际应用,并对冷凝除湿过程中烟气水回收、污染物协同治理等效果进行分析,最终实现节水及污染物协同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CO2捕集与封存(CCS)技术被看作是最有发展前景的解决该问题的技术之一。CCS技术主要包括3个环节:CO2捕集,运输和封存。首先介绍了CO2捕集技术,该技术按工艺主要分为燃烧前捕集、富氧燃烧捕集、燃烧后捕集和化学链燃烧捕集。随后介绍了CO2封存技术,该技术按封存地点可分为地质封存和海洋封存。在众多的CO2封存技术中,CO2强化采油技术由于其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从国外、国内两个层面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对近年来国外发展的水袋墙爆炸抑制技术、金属蜂窝填充材料爆炸抑制技术、非金属填充材料爆炸抑制技术以及涂层抗爆技术的应用情况作了介绍,分析其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技术进行了综合对比.  相似文献   

19.
地铁火灾监控技术发展的德尔菲预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地铁火灾监控系统的结构组成和技术组成的发展情况,总结当前地铁火灾监控系统应用领域的各项技术,并以这些技术作为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内容,按照德尔菲调查的要求设计调查问卷,联络本领域资深专家进行德尔菲调查,统计专家的反馈信息,将反馈信息定量转化为计算值,计算各技术课题指标评价值,定量分析每个技术领域内技术课题影响地铁火灾监控系统发展的重要程度、各技术领域的专家认同重要程度以及技术课题预计实现时间;最终通过重要程度与专家认同重要程度计算出的综合认同重要程度,总结分析出信息处理领域、探测领域、报警和网络通信领域是制约地铁火灾监控系统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提出各技术领域的技术大部分都预计在2010-2020年之间实现,其中实现最快的是探测领域内的技术课题。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CO2) concentration on the ignition behaviour of hydrocarbon and CO2 gas mixtures is examined in both jets and confined explosions. Results from explosion tests are presented using a 20 l explosion sphere and an 8 m long section of 1.04 m diameter pipeline. Experiments to assess the flame stability and ignition probability in free-jets are reported for a range of different release velocities. An empirically-based flammability factor model for free-jets is also presented and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ignition probability measurements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ose resulting from the present tests.The results help to understand how CO2 changes the severity of fires and explosions resulting from hydrocarbon releases. They also demonstrate that it is possible to ignite gas mixtures when the mean concentration is outside the flammable range. This information may be useful for risk assessments of offshore platforms involved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or in assessing the hazards posed by poorly-inerted hydrocarbon processing pl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