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9月25日,中国工业又将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神舟7号飞船将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将首次进行空间出舱活动.这一壮举将鼓舞和推动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仪悼国迈进的雄壮步伐.载人航天走的就是自主创新的路子,这是值得歌颂和总结的.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靠的就是自主创新,航天技术每个关键环节的突破、航天工业的发展,依靠的是"立足自我,自主创新"的航天精神.  相似文献   

2.
《测控技术》2023,42(7):125-126
<正>我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7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总师张海联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披露,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其后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站,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目前,我国载人登月的初步方案是: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进入月面着陆器。  相似文献   

3.
回家了,神六     
《软件》2005,(11):1-1
举世瞩目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于10月12日上午9点整准时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这是继2003年10月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后,我国进行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  相似文献   

4.
《电脑时空》2012,(7):70-70
2012年6月18日18时14分.神舟九号载着3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成功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首次成功实现载人自动交会对接。这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了新的时代。许多不为人知的是.在本次载人航天的背后.凝聚了许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
《河北遥感》2009,(4):28-28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将第一颗中国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中国人的航天之路真正开始。上世纪60年代初,美苏分别实现了载人航天,这深深触动了中国的科学家。当美苏航天员先后安全返回地面的时候,七机部副部长钱学森说:“先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43):8-8,10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第二步任务已经实现顺利开局。回顾载人航天工程的七个系统,无论哪个系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展望登月工程,信息技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期封面故事《飞天梦IT缘》为您解读。飞天梦,IT缘  相似文献   

7.
《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18(1):76-76
近日在总装备部、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召开的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获悉,在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系统自主研制的以测控通信系统为代表的电子设备和数十万计的电子元器件质量可靠性达到100%。  相似文献   

8.
我国坚持自主创新,优化系统资源配置,突破关键搜救技术,以较低的经费投入建成了精干、高效、功能强大的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综合整体水平世界领先。  相似文献   

9.
搭载神舟十号飞船的长征2F遥十火箭已于北京时间6月11日17:38发射成功,3名航天员再次探访天宫一号,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又一重大里程碑事件。联想自去年宣布Thinkserver服务器全面支持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以来,不断以创新科技助力中国航天事业。本次“神十”飞船发射,联想企业产品这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后英雄将再次揭开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0.
重返月球     
就在中国不断发射神舟载人飞船的时候,NASA也没闲着。继阿波罗计划之后,NASA新代载人航天计划——星座计划已经启动多时,并且于近期取得了阶段性成功——载人太空载具Ares Ⅰ火箭通过了第一个内部测试,这离人类重返月球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不同于航天飞机是人货混合同时发射的太空载具,星座计划中Ares Ⅰ及Ares Ⅴ运载火箭则会将载人及载货分两次发射。这样做可预留较多特殊设计的空间,完成不同目的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航天产业是一个尖端技术云集的产业,世界上拥有这一技术的国家,无不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其实现产业优势。为使中国达到航天战略发展的要求与规划,跻身世界一流航天大国行列,并将自身管理和科研水平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就必须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  相似文献   

12.
航天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航天领域的仿真是从导弹飞行仿真开始的,很快就有卫星飞行仿真、登月火箭飞行仿真、航天飞机仿真、载人飞船仿真等,相继接踵而来。该文重点介绍了导弹飞行仿真、人造卫星飞行仿真和航天飞机仿真的概况。由此不难看出,航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仿真。仿真是航天工程不可或缺的、富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具。同时,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仿真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  相似文献   

13.
邀游太空是许多人儿时的梦想,遥想去年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翟志刚太空漫步的场景,似乎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才刚起步,喜欢空间技术的朋友也许觉得意犹未尽,还不过瘾。现在美国航空航天局为了满足世界空间技术爱好者的求知愿望,提高公众对空间技术的关注和兴趣,通过互联网,每天在线直播国际空间站对外摄像机拍摄的视频。  相似文献   

14.
《传感器世界》2004,10(2):44-44
2004年1月,由58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投票方式,评选出了2003年国内外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以及世界最小纳米电动机研制成功成为2003年国内外最引人著目的科技大事。  相似文献   

15.
因航天事业而生 90年代初,随着我国航天系统内CAD、CAM等单项CAX技术的普及应用,以梁思礼院士为代表的老一代航天专家和负责预先研究的领导清晰地认识到,CAD/CAM集成势在必行,并明确指出,在计算机应用预先研究领域应研究CAE/CAD/CAM数据和研制过程的集成.90年代初,载人飞船航天工程开始实施,这成为我国自主研发"航天设计制造系统"的一个契机,这就是"AVIDM"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微电脑世界》2012,(8):22-23
航天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呆在摇篮里。"探索太空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中国在这方面从未停下脚步。神九成功实现与天宫一号的精准对接,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完整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成功叩开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当然,在神九精准对接的背后,有一股矢志不渝的科技创新力量,更值得我们关注和自豪,那就是源自联想ThinkServer强大的科学计算能力。它始终默默地为中国载人飞船的每一次进取输送着坚实的能量,可谓是我国航天工程史上的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17.
《河北遥感》2007,(4):24-24
国防科工委日前发布我国《“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首次公布我国未来空间科学发展蓝图,其中包括,我国将进一步开展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空间X射线调制望远镜和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等项主要空间项目计划。  相似文献   

18.
王超  杨旭 《计算机仿真》2003,(Z1):525-531
该文综合介绍了SimuWorks多种功能和体系结构.基于SimuWorks进行了某载人航天飞行训练设备的仿真研究.根据SimuWorks的特点,较全面分析了航天飞行过程的仿真组成、模块分解、建模过程、仿真过程等.  相似文献   

19.
一座高达21米的“神舟五号”运载火箭船罩组合体实物竖立在福州金山展览城广场上。由此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实物千余件展现福建福州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主研发、运行管理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神七”指明了一条回家路,3名航天员成功“回家”,这是该系统首次亮相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