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银翘散加减在儿科的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为治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为温病名家吴瑭所创立,本方属于“辛凉平剂”,用治“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因认为其有辛凉疏风清热之功,后人以之治疗温病初起,热郁肺胃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治中风之法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承袭古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之旨,提出了“内风乃风中阳气之变动”的观点。在用药上强调“凉药”的重要性,正如叶氏日:“五液交涸、风阳尚动,滋液救其焚燎、清补和阳去热、用药全以甘寒、津液来复,可望向安”。为后世医家论治中风奠定了基础。笔者认真总结了叶氏用凉药治中风之法则,整理出甘凉滋润、咸凉熄风、清凉豁痰、凉温同补之四大法则,现将临床运用阐述如下。 1 甘凉滋润法……  相似文献   

3.
概述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实用意义? 答: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内经》,已有关于温病因、证、脉、治方面的记载。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等,为后世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迨至汉张仲景编著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热性病学《伤寒论》问世,对温病的初期证候特点又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该书中  相似文献   

4.
银翘散出自清代吴鞠通名著《温病条辨》一书。是治疗温热之邪侵袭体表,为风热犯卫证候的代表方剂。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功效,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汗出或汗出不畅,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等症。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之旨,为温病学说充实了辛凉透表法则。因此,本方是治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5.
<正> 5.银翘散类方鉴别运用银翘散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和喻嘉言芳香逐秽法,叶天士辛凉清上法,由东垣清心凉膈散去黄芩,加银花、荆芥、牛蒡子组成。其方辛凉轻清,药性平稳,为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代表方剂,故吴氏称本方为辛凉平剂,“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素为临床医家所常用。银翘散自吴鞠通创制以来,后世治疗风温、温热,以及某些杂病属于邪在卫分、上焦,治当辛凉清解者,其所用方剂多从银翘散化裁而来,且有所发展,从而形成了银翘散类方。这类方剂从源流关系来谈,大致是:由清  相似文献   

6.
从方药组成探讨银翘散的制方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翘散源于清·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是中医学辛凉清解法的代表方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一中云"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又日"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虽说《温病条辨》是以桂枝汤为第一方,银翘散为第二方,但实质上仍以银翘散为治疗温病的第一方.一般认为银翘散立方旨在辛凉清宣、透热外达.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亦日"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  相似文献   

7.
<正> 阴液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伤阴是温病的重要病机特点,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根本法则。“温病最善伤阴”。不论是感而即发,还是伏而后发,其机转总趋于化燥伤阴。诚如王孟英所云:“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针对这一基本病机特点,温病大师叶天士曾谆谆告诫:“留得一分阴液,便存得一分生机。”可见,养阴在温病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试图就温病养阴的源流、意义、方法及其应用规律作一初步探讨。温病养阴溯源温病养阴作为中医的一种治疗大法,最早见于《内经》一书,书中载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汉朝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对温病养阴作了  相似文献   

8.
<正> 吴鞠通宗叶法以著《温病条辨》,上焦篇开首就说:“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有人以为叶氏治外寒搏内热之温病,法原如此。张锡纯心识其误,倡言麻杏甘石汤为治温病初得之主方,并谓“至愚用此方时,又恒以薄荷叶代麻黄。”推崇者因此而谓其“超叶吴以通寒温”,及至考诸叶案,始知亦从继承叶氏药法来,由此说明,叶氏用麻杏甘石汤治温病之经验,尚宜加以发掘。叶氏之用本方,凡外寒内热、肺气失宣之温病,不论其见证以失音为主或咳嗽为主,均可用原方,如失音门吴三六案(外冷内  相似文献   

9.
银翘散是治疗上焦温病的代表方剂,组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法,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适应”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是方在临床各科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0.
叶桂 ,字天士 ,江苏吴县人。是清代著名医家 ,医学造诣极深 ,著《温热论》而被后人誉为温病四大家之一。他精通多科 ,在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实践中 ,敢于创新 ,勇于取舍 ,史称之“治方不执成见。”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卷一·咳嗽》中指出 :“肺病 ,辛以散邪 ,佐微苦以降气为治”的论点 ,为治疗肺系疾病另辟蹊径 ,笔者反复琢磨 ,略得其旨 ,陈管窥于下 :1 “肺病 ,辛以散邪 ,佐微苦以降气为治”的本义肺主气 ,为五脏之华盖 ,上连喉咙 ,开窍于鼻 ,司呼吸 ,为气机出入升降之道 ,司清浊之宣运 ,外合皮毛 ,主一身之表。又肺为娇脏 ,畏寒畏…  相似文献   

11.
殷二航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66-1067
银翘散出自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方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芦根、甘草等药组成。笔者临床以本方加减治疗小儿肾炎,每获良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1.何谓祛湿剂?其立法依据是什么? 答: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及宣散湿邪等作用,以治疗湿邪为病的方剂,统称祛湿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又说:“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所谓“湿上甚而热……以汗为故而止”,即湿邪盛于上部而有热,治以苦味温性之药,佐以甘辛之品,以发汗解表方法恢复其常态而止。“十剂”又云“燥可祛湿”,“通可祛滞”,“宣可祛壅”。本章方剂的立法,即本着这些原则而作为依据的。也属于后世八法中广义的消法范畴。 2.湿邪有何特性?对其基本治法有哪些?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治温病以保津液为要;吴鞠通治温病以“实其阴而补其不足”为喫紧大纲;吴锡璜强调“治温病宜刻刻顾其津液”;作为“温热名家”的王孟英也以保阴为第一要义,这种学术思想在《温热经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从两方面探讨:一、治温必须保阴温为阳邪,最易伤阴,邪正斗争视阴液存亡判预后,治疗温病不能不保护阴液,《温热经纬》始终贯穿了这一精神。先以卷一为例。卷一《内经伏气温热篇》  相似文献   

14.
<正> 温病的病因学说是关系到温病病原学防治和这一学科发展方向的问题,有必要予以深究。对于温病病因的认识历来就有分歧,例如六气过则为灾、伤于寒邪、伏阳致温、感受非时之气、戾气致病、温毒邪侵、外感六淫等等,尤以后者影响较大,通常用作审证求因和审因论治,如属风热致病治以疏风泄热;暑热致病治以清暑泄热;湿热致病治以化湿泄热;燥热致病治以润燥泄热等。但须看到,温病六淫病因说尚有其现实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六淫致病的概念比较笼统和六淫病因说对温病病因学的防治缺乏有效的指导意义。众说周知,寒邪不能直接作为温病的致病因素,六淫中的“火”邪,实际上是指感受外邪后的病理变化,即所谓的“五气皆从火化。”正如何秀山所说:“四时之序,春为风,夏为暑,长夏为湿,秋为燥,  相似文献   

15.
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中尝评前人之治温病,谓诸家药法均有缺点,他认为伏温初发宜清泄里热,而用黄芩汤加豆豉、玄参,实为至当不易之法,但又以“辛凉清解,则失之肤浅”,责怪叶氏对黄芩汤治温病之经验未予应有的重视。其实叶氏治伏温用黄芩汤与柳氏同,且加减有法,运用灵活,对今之临床,不无借鉴,故特予发掘。一、治春温原方可用《幼科要略》说:“春温皆冬季伏邪”。又说:“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  相似文献   

16.
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平 《江苏中医药》2005,26(11):44-45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反映了药物的本质特征,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味配伍则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本文就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其应用规律择其精要,探讨如下。1中药性味配伍意义1.1性味配伍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配伍是中医用药特色,经过适当配伍,方能达到既用药性之偏以疗疾,又防其偏之有弊,“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的制方目的。而性味是进行药物配伍的重要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  相似文献   

17.
<正> 《临证指南医案》为温病大师叶天士临床经验汇集,内容广博,涉及诸科。笔者兹就叶氏目病案例,细细剖析,以药测证,归纳为治疗九法,简述如下。一、祛风清热:目为清窍,位居至高;风性轻扬,火性上炎,故凡六淫侵目,以风火为多。诸如风温上郁,燥热攻目,证见目赤肿痛,羞明眵泪,或兼见寒热头痛,脉浮数等,治宜祛风清热。叶氏药用桑叶、鲜菊叶、连翘、薄荷、黄芩、栀子等。并因人因时,随兼证不同,灵活配伍。案如:“某,风温上郁。目赤,脉左弦。当用辛以散之。”此为外感风热,内挟肝火。叶氏以桑叶,连翘疏风散热,  相似文献   

18.
熟读《临证指南》可以看出,叶天士的温病理论有不少创新之处。可是后来有些从学于叶氏的同志,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而曲解其说,以致造成很多流弊。为了使叶氏的温热学说能够存真并发扬广大,本文拟就三个问题探讨如下: 一、治春温初起用黄芩汤苦寒直清里热,不尽为“辛凉轻清”叶氏治新感温病常用辛凉轻清以解外,治伏气温病则主以苦寒直清里热。叶氏说:“春夏通热之病,必自内而及外。”又说:“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  相似文献   

19.
清代温病大师吴瑭(字鞠通)擅用辛味药。据统计,其所著《温病条辨》总载方二百余首,而用辛味药者竟达百余首,其中以苦、辛并用最多,中焦及湿湿病证应用为广。兹就其应用特点浅探如次。1 辛凉轻宣以透表 对温病初起病邪在表、内应于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一系列肺卫表证,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 温病的治法很多,目前常归纳为十法,各有其代表方剂及适应范围。以下只谈治疗中几个具体法、方的临证运用。一、辛凉解表法及桑菊饮银翘散的运用(一)辛凉解表法:辛凉解表,是“解表法”之一。它具有轻清透邪,祛邪外解的作用。吴鞠通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在仔细研究叶天士经验的基础上,本初病宜“轻”的原则,又按病变轻重、依法定方,拟订了辛凉解表的轻、平、重三方。其中的轻剂是桑菊饮,为治风热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