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NEC通讯 《电信技术》2007,(3):109-110
随着用户对移动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的需求越来越高,第二代GSM移动通信网络已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为此,GSM将逐步过渡到以WCDMA为核心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2.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UMTS引入了虚拟归属环境(VHE)和开放式业务体系(OSA)的概念,力实实现个性化业务的无缝漫游。为了实现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基础上提供部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VHE业务,必须对现有网络加以改造。首先简单介绍了VHE的基本概念以及支持移动网络增强型逻辑的客户化应用(CAMEL)的GSM网络结构;之后着重探讨如何在支持CAMEL的GSM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从而提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中的VHE业务,具体阐述了其可行性和实现方案;最后举例说明VHE业务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GSM、CDMA移动智能网的网络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简要总结,介绍了第3代移动通信智能网应用协议标准的发展情况,并对第3代移动通信智能网的网络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曹明亮 《家庭电子》2001,(12):39-39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快,仅仅几年时间便由第一代的模拟制式发展为第二代的GSM、CDMA等数字手机,目前所谓第三代移动手机——3G手机,又已呼之欲出,将成为新世纪移动通信的宠儿。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第3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通过对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向UMIS(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的多种演进方式进行的分析与比较,对现有GSM网络运营商如何建设第3代移动通信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岳彩周 《通信世界》2007,(44B):12-12,17
中国电信业发展放缓的态势应引起政府部门和运营商的高度重视。 20年前,中国首批移动通信用户只有700人左右;今日,中国手机用户总数已经超过5亿(截至2007年6月底),雄居世界第一。从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大哥大”,到第二代移动通信的GSM手机,再到未来的3G移动多媒体手机,移动通信技术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繁衍”,见证了中国移动通信产业20年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第二代移动通信(2G)的主流系统包括GSM和CDMA(IS95),GSM因其统一了欧洲的移动通信标准并且成功地进入中国这个庞大市场,从而占据了全球2G移动通信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世界电信》2000,13(10):16-17
发展CDMA, 振兴民族通信企业 移动通信市场近年来高速增长,中兴通讯保持在GSM、CDMA移动通信产品持续、有效的研发投入,并将其确定为公司的战略重点。到目前为止,中兴通讯在移动产品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已超过5个亿。研发产品包括GSM系统、N-CDMA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规  相似文献   

9.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祝侃 《数据通信》2000,(1):48-51
描述有关移动通信网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介绍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最新发展情况。重点讨论了当前处于前沿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 GPRS)的发展和相关技术 ,以及现有 GSM向第三代移动通信演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ITU-R和UMTS论坛有关频谱需求的算法,结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移动网络建设和运营的实际特点,提出了预测移动通信频谱需求的方法,并且给出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十五”期间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的频谱需求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1.
第3代移动通信的网络安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义  袁超伟 《通信世界》2005,(44):47-48
到目前为止,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几乎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移动台把其电子序列号(ESN)和网络分配的移动台识别号(MIN)以明文方式传送至网络,若二者相符,即可实现用户的接入,结果造成大量的克隆手机,使用户和运营商深受其害;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主要有基于时分多址(TDMA)的GSM系统、DAMPS系统及基于码分多址(CDMA)的CDMAone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本主要介绍了分组数据业务在GSM(GPRS)网及其第三代系统UMTS中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它们的系统结构和无线接口协议栈,讨论了移动通信中分组模式与Internet的结合--移动IP在第三代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潇  曲明 《通信工程》1998,(4):16-19
现行运营的数字蜂窝移动系统中,以GSM蜂窝移动系统为主。近年来,随着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移动通信用户的增多和业务种类需求的多样化,国际电联(ITU)已着手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IMT-2000)技术标准进行研究,目前.在15个提交给ITU的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RTT)标准的系统具有接通率高、  相似文献   

14.
当前移动通信是通信行业的一大热点,并呈旺盛之势。一般移动通信包括蜂窝移动通信(俗称手机)、寻呼通信(俗称BP机)、集群通信(俗称对讲机)、无线移动数字通信和卫星移动通信等门类,其中蜂窝移动通信发展最快。蜂窝移动通信正从第一、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目前以第二代为主。第一代为TACS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第二代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包括IMT-DCS1800和PC1900,第三代为IMT-2000,预计2010年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市场5000至10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5.
GPRS网络优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兆安 《电信技术》2003,(12):17-18
随着中国移动通信的GPR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广大移动客户不仅可以享受到高速的移动数据服务,而且基于GPRS实现的众多新业务也必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GPRS简介GPRS是当今世界移动通信技术向第三代迈进的主流技术,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向第三代技术演进的一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步骤和里程碑,是介于第二代移动通信与第三代移动通信之间的2郾5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2郾5G)。目前据统计,全世界有172个国家的400多个移动通信运营商采用了GSM标准,占全球总数的72%,已有99个国家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投入了GPRS运营。其中,在全球移动…  相似文献   

16.
李灯  朱琦 《移动通信》2002,26(2):34-37
各国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序幕已经拉开,但从第二代移动通信(2G)向3G演进方案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从GSM的核心网、无线接入网和空中无线接口等几个方面阐述了GSM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演进过程中可能采用的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17.
《电信技术》2007,(12):33-33
为适应移动通信产业转型的需要,陕西移动始终在不断建设和改善其GSM网络,通过引进艾默生的动力一体化解决方案,陕西移动打造了一个安全可靠的GSM网络动力系统,为提高移动通信服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在现有GSM网络移动基站和基站控制器全面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叠加GPRS核心网络(SGSN+QQSN),实现无线数据的分组交换。 GPRS是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向第三代移动通信(3G)演进的主流技术和重要里程碑,被称为2.5代移动通信。与传统的GSM电路拨号交换相比,GPRS在资源利用效率、交换容量和性能上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其分组交换的特性加上与DATA-NETWORKS数字网络(比如INTERNET,容易整合的特性,将使各种IP技术与服务方便地同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各种高速高质的移动数据通信服务。 作为桥梁和里程碑,GPRS为移动通信向3G迈进开拓了更宽广的道路。 GPRS已经在全球百余家移动网络运营商中试用或商用。中国移动早在1999年就开始追踪GPRS技术并作预研,并于2001年完成 GPRS试验网和一期网络建设。北京移动目前已经完成了 GPRS 网络的全面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19.
峰窝移动通信经历了80年代的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90年代的第二代(2G)数字移动通信技术,2G主要为GSM和窄带CDMA技术。进入新世纪,以支持移动多媒体业务为特征的更大容量的第三代(3G)移动通信正在开发、试验,也必将投入商用。但是应当指出,2G和3G蜂窝提供的业务是大不相同的,同时就3G的技术理论基础和技术装备而言,不管是对制造商、运营商或用户设备的应用来说都是个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2G到3G演进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GSM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导出了我国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国际电联制定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最后重点阐述了我国GSM网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演进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包括对2G网络设备的有效利用问题,3G频率分配规划与运营执照发放改革问题,FDD、TDD有机互补与健康合理发展的问题,以及关平3G标准IPR(知识产权)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