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机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观察乳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结果清扫淋巴结总数为61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3枚,非转移性淋巴结28枚。 MSCT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一致,但是MSCT扫描淋巴结大小无法单独作为评估是否发生转移指标。淋巴结门结构与是否发生转移相关,淋巴结门结构厚度不均可作为预测是否发生转移的独立指标。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能获得精确的乳腺癌患者扫描图像,有利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患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977年Cabanas在阴茎癌阴茎背侧进行淋巴造影时描述了1种识别引流淋巴结的技术,证明引流原发肿瘤的第1个淋巴结是最有可能发生转移的淋巴结,被称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ymphode,SLN)。理论上,前哨淋巴结最早发生肿瘤转移,检测和评估前哨淋巴结对恶性肿瘤的外科处理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对于没有转移证据的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避免淋巴结完全被切除的并发症。对于识别出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则可能受益于治疗性的淋巴结清扫。在恶性黑素瘤、乳腺癌、妇科肿瘤及皮肤鳞状细胞癌中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已获得成功,使此理论和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成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切除在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除在临床无可触及转移淋巴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意义,以及在选择术式中的价值。方法:复习186例cNo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86例cNo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阳性者占42.5%(79/186)。在有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63.2%同期或术后发生侧颈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阴性病例中仅8例发生转移。结论: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的cNo甲状腺乳头状癌,其颈部其他区域发生转移的机会明显增加。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除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作为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时是否施行选择性颈廓清术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跳跃式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惠锐 《现代肿瘤医学》2004,12(2):166-167
目的 乳腺癌能够跳过低水平(1evel Ⅰ)的淋巴结而直接转移到高水平的淋巴结(levelⅡ、Ⅲ)的现象已经被认识许多年了,称之为跳跃式转移。腋窝淋巴结跳跃式转移发生率大约在5.5%~19.2%之间。认识发生跳跃式转移的重要性在于这类患者如果未行完全腋窝淋巴结清除术将会被错误分期,将不能接受到恰当的辅助治疗,增加了腋窝复发的危险性。由于对于腋窝淋巴结转移途径的认识程度决定着乳腺癌外科手术淋巴结清除的范围,所以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模式要有一个清晰、完整、准确的认识。随着前哨淋巴结研究的深入开展,跳过前哨淋巴结的转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认清跳跃式转移的发生规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为哨位淋巴结切检取代全腋窝淋巴结切除在临床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态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自从开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以来,一部分乳腺癌患者因前哨淋巴结阴性而免除了腋窝淋巴结清扫,而另一部分患者因前哨淋巴结微转移选择术后放射治疗或是化疗以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从而减少了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运动障碍以及感觉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少部分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腋窝淋巴结复发。对此,部分学者认为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即使不做腋窝淋巴结清扫,腋窝淋巴结复发率也未见明显增加;但部分学者则认为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应被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残留的肿瘤病灶能增加腋窝淋巴结复发率,因此应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于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处理方式,国内外专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目前众多研究者仍在不懈地进行相关临床试验及大数据分析,旨在为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VEGF-C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从而探讨VEGF-C与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胃腺癌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60例胃腺癌组织中VEGF-C染色阳性25例,阳性物质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内,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组,VEGF-C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VEGF-C在胃腺癌中选择性地表达,其表达与胃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子宫恶性肿瘤以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最为常见,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态与其预后密切相关。早期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低。传统的根治术在切除盆腔淋巴结后会导致诸多并发症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应用,在明确区域淋巴结肿瘤转移状态的同时也避免了淋巴结阴性的患者接受不必要的系统淋巴结切除术。在提高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检出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降低假阴性率方面,联合示踪剂较单一示踪剂更具应用前景,并且病理超分期检测的应用,使得肿瘤发生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大幅度提升。现本文就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子宫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检查颈部淋巴结阴性(cNo)甲状腺乳头状痛Ⅵ区淋巴结处理的意义。[方法]回顾78例初治的cNo,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析Ⅵ区淋巴结摘除术与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78例cNo期甲状腿乳头状癌行Ⅵ区淋巴结摘除者17例,萁中有14例淋巴结阳性.单纯腺叶切除术及腺叶切除+Ⅵ区肿中大淋巴结摘除术两种术式住随访中的颈淋巴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8),但后者较前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升高趋势。[结论] cNo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同时完成患侧腺叶切除+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可减少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国进展期胃癌占所有胃癌的绝大多数,对相当部分进展期胃癌以原发病灶切除伴随D2清扫的手术,难以达到根治。应根据胃癌进展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状况选择合理范围的淋巴结清扫。对胃的淋巴流向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表明,胃腹腔内淋巴最后引流到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是胃癌腹腔内淋巴结转移的最终淋巴结群,也是淋巴转移进入胸导管的最后屏障。这个部位即使发生淋巴结转移,进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可使部分病例获得长期生存;若未发生转移,进行预防性清扫对提高进展期胃癌五年生存率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附200例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为研究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作者统计分析了200例食管癌手术切除病例,探讨各种病理改变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及其转移的途径和范围。作者认为: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是区域性和上下双向性的转移,跳跃性转移是另一特点。病变浸润越深,发生连续性转移的机会越多;而病变浸润浅,发生连续性转移的机会少,但发生跳跃性转移的机会却较多。由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度很高以及大跨度跳跃性转移的特点,作者主张采取三切口手术经右侧开胸行食管全段切除,颈部吻合,同时进行颈、胸、腹三区广泛淋巴结清扫,以减少转移淋巴结的遗留,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淋巴系统扩散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报告1988年1月~1991年12月放射治疗鼻咽癌患者1456例,其中发生远处淋巴结转移者82例。根据淋巴系统的解剖特点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可见:锁骨上区淋巴结(直径0.5~2。0cm)22例,倾向于血源性转移为主;颈淋巴结(>5.0cm)19例,则倾向于淋巴系统转移为主;②鼻咽癌的远处淋巴结转移与颈内静脉淋巴结转移有关:③作者探讨了3例同侧颈淋巴结、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发生同侧肺转移的病例。根据肺淋巴结引流的解剖特点,提示这类肺的转移可能为淋巴结逆行性转移所致。作者还对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提出了一些治疗建议。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PLC)是肝细胞和(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升高。因受肝脏解剖和生理因素影响,其发生肝内肝外转移较早,侵犯部位较多,转移机制复杂,一经发现约80%的患者便失去手术机会,且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差,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大多数肝癌以血行转移为主(如肺、骨、肾上腺等),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肝癌并不多见,且多是首先出现在腹腔淋巴结(肝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而出现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临床少见。笔者经治1例肝癌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结合文献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根治术后区域淋巴结复发放射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区域淋巴结复发患者放射治疗和其他综合治疗手段的合理联用以及影响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4~2003年期间在我院放疗科收治的77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区域淋巴结复发作为术后第一次治疗失败的患者,其中45例为锁骨上淋巴结,16例腋下淋巴结,6例内乳淋巴结,10例同时有2个淋巴结区累及。中位随访时间为34.4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12例在放疗前接受复发灶手术切除。照射剂量范围为50-74Gy,中位剂量为60Gy。结果:本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67年,二年、五年和八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7.4%和31.5%。无病间期、激素受体状态为影响生存率的独立的预后因素。总计有30例(39%)发生再次局部和(或)区域性复发,其中4例发生在原复发部位,26例发生在其他部位,胸壁是发生率最高的二次复发部位,总计有18例(23%)患者发生的再次复发部位中包括胸壁。首次术后病理腋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局部控制率的预后因素。结论:放射治疗是乳腺癌术后区域淋巴结复发的有效治疗手段。23%的患者治疗后发生后续的胸壁复发,建议对患侧胸壁作预防性照射。首次术后病理腋淋巴结转移数目4个及以上的患者作胸壁预防的意义更大。无病间期2年及以上,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是相对预后较好的患者群。全身治疗在改善生存率方面的意义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4.
100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不同癌肿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间本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其中恶性黑色素瘤78例,软组织肉瘤8例,直肠肛管腺癌12例,其他2例。结果全部患者均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极少病例发生炎症,淋巴管炎及下肢水肿,100例中共有47例证实为淋巴结转移,共清扫654枚淋巴结,其中192枚(29%)为转移。47例有淋巴结转移组随访,27例健在,20例死亡。结论某些恶性黑色素瘤病例实施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是安全及必要的,今后应根据AJCC制定的新分期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半乳糖凝聚素3(LGALS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PT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检查情况,将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转移组,将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未转移组。对比两组的CCND1、LGALS3表达情况和基线资料。采用Spearman分析CCND1、LGALS3表达与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CND1、LGALS3表达与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关系;采用Kappa分析CCND1、LGALS3诊断PTC患者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90例PTC组织中CCND1阳性表达46例、阴性表达44例,而LGALS3阳性表达44例、阴性表达46例,且两者阳性细胞面积呈正相关(r=0.307,P=0.003);发生淋巴结转移51例(56.67%),未发生39例(43.33%)。转移组肿瘤病灶数量为多灶、CCND1或LGALS3表达为阳性者的比例分别为72.55%(37/51)、80.39...  相似文献   

16.
左足蹠皮肤鳞癌伴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例浙江省温州市肿瘤医院(温州市325007)户晓红皮肤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而发生远处淋巴结转移者较为少见。我院最近收治左足皮肤鳞癌伴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5岁,因左足部...  相似文献   

17.
头颈部肿瘤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尤其是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通过对隐匿性淋巴结进行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的检测,将对明确头颈部肿瘤的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据英国《柳叶刀》杂志1995年第345卷第8960期报道,Hayashi等大夫采用等位基因突变特异性扩增术(MASA),观察了120例淋巴结组织学检查防性的直肠癌手术标本。结果显示体细胞DNA含有K-ras或p53变异基因71例(59.2%),其中5年内发生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27例。检查肿瘤复发患者的450个淋巴结,其中180个(40.9%)存在和原发肿瘤有关的细胞基因改变,而普通组织学检查结果明性;无复发患者的581个淋巴结中,仅79个存在代表转移的基因改变。粘膜癌的局部淋巴结也可出现阳性改变,并发生了转移。发生转移和复发患者的淋巴结遗传学试验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法,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疗效。方法对16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照射剂量45~55Gy。结果16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81.3%(13/16)、43.7%(7/16)。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与微转移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多数肿瘤中,淋巴结转移是最早发生的肿瘤细胞播散的现象之一,是肿瘤分期的一个重要依据。新生淋巴管形成为肿瘤细胞转移至淋巴结提供了直接通道,但并非所有的微转移都能发展成临床转移灶。现就淋巴管新生及其机制、淋巴结内做转移的检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