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积云发展问题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一个三维轴对称的积云发展模式,考虑了凝结对流场的反馈影响,并假定环境的温度递减率和相对湿度随高度减小。在电子计算机上求得的数值解表明:当大气中有1℃左右的温度扰动时,则在二十分钟以内就可以发展成一块5—6公里厚的积云。在积云下部形成一个变化不大的湿绝热不稳定区,流场和温度场在积云发展后期变化也不大。而在积云上部的稳定层结中,流场和温度场随时间变化则比较大,从云中下部上升的对流泡到顶部形成波动。这与观测结果是相象的。  相似文献   

2.
堡状层积云(高积云)与雷雨天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东喜 《山东气象》1996,16(1):35-36
堡状层积云(高积云)与雷雨天气韩东喜(滨州地区气象局.256612)堡状层积(高积)云(以下简称堡状云),是“个体呈条状的,垂直发展的积云形的云块,它们并列在一线上,有一共同的底边,顶部凸起明显,远处看去很像城堡”。堡状云是由于对流运动占主导地位,突...  相似文献   

3.
1.堡状高积云能直接变为积雨云吗? 大家都知道,堡状高积云与积雨云有较密切的关系。因为它的出现表示大气中空不稳定,有局部对流,当低层大气也变得极不稳定时,中、低空不稳定气层结合起来,厚度加大,对流云体易于发展壮大而演变为积雨云,所以它往往是雷雨的前兆。但一般说来,堡状高积云很少直接变为积雨云,因为它只是  相似文献   

4.
云的变化是大气运动的直接表现。它表征着不同天气的变化,是天气和气象要素的综合反映。它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特别是积云性云(cug)和积云状云(cuf),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大气稳定状况。积云性云表示天气由不稳定趋向稳定,无论是积云性层积云(Sc cug)还是积云性高积云(Ac cug),一般都预示着对流的减  相似文献   

5.
云码编报规则口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L云:一淡二浓三秃积,四积云性五普通, 六层七碎八不同,九是鬃状积雨云。 解释:“淡”指淡积云或碎积云,或两者同时存在;“浓”指浓积云,可伴有淡积云、碎积云或层云,云底在同一高度上;“秃积”指秃积雨云,可伴有积云或层积云或层云;“积云性”指积云性层积云。“普通”  相似文献   

6.
徐永和 《气象》1983,9(5):49-50
积状云云幞常出现在浓积云及秃积雨云的云顶附近,这与积状云云顶的迅速上升及中空有湿度较大的薄层有关。 1982年8月1日,我们在湖北大冶拍到了一组淡积云-中积云生成云幞的照片。据大冶县气象站  相似文献   

7.
絮状高积云及其指示性天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燕 《气象》1993,19(11):2-2
絮状高积云,是“类似小块积云的团簇,个体破碎如棉絮团”。它是由于中空气层的不稳定,在对流作用下而形成的,因此它具有积云状的特征,特别是在视平高度角60°以下范围内的絮状高积云,明显地可以看到在云块的上面有小园拱形的云顶。絮状高积云,云块大小不一,厚薄不均,有如破棉絮团簇,云体结构一般较松散,呈白色,特别是较低的絮状高积云,有时像处于消散状态的积云性高积云。絮状高积云,对于降水及大  相似文献   

8.
CL云:一淡二浓三秃积,四积云性五普通,六层七碎八不同,九是鬃状积雨云. 解释:"淡"指淡积云或碎积云,或两者同时存在;"浓"指浓积云,可伴有淡积云、碎积云或层云,云底在同一高度上;"秃积"指秃积雨云,可伴有积云或层积云或层云;"积云性"指积云性层积云."普通"指普通层积云;"层"指层云."碎"指碎雨云;"不同"指层积云与淡积云、碎积云同时存在但高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李泰峰  苏茂 《气象》1984,10(1):25-2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云下的定义,有时与实际观测到的情况有出入。这在云的降水现象方面尤为突出。例如,从很薄的低云、中云、高云中,都曾观测到降水。有的薄云的降水量还相当可观。下面介绍几个我们观测到的薄云降水实例,供参考。 一、薄的对流云的降水 我们曾观测到厚度只有1仟米的中积云(Cumed)和碎积云降水。这里所谓中积云,指的是从淡积云向浓积云发展过程中厚度大于淡积云,且云顶已开始有两个或更多云头的积状云。  相似文献   

10.
江祖凡  李太丰 《气象》1982,8(10):22-23
夏日晴空,骄阳似火,一块块棉絮一样的积云撒布在蓝天上,在那发展旺盛的浓积云顶(或者秃积雨云顶)上面,由于空气上抬而暂时形成的光滑带状(帽状)云,叫幞。 众所周知,有两类云幞,浓积云顶上的幞和秃积雨云顶上的幞。积云云幞的增长分三个阶段,云幞的形成与积云顶的迅速上升有关,与中空有湿度较大的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two-dimensional slab-symmetric model of cumulus clouds established by the authors,thedevelopment of the cumulus cloud and its precipitation in environments with and without the stratiform cloudpresent has been simulated numerically in almost the same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Results show that thepresence of the stratiform cloud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mulus cloud and theincreae of its precipitation.The rainfall may increase by scveral to tens of times.It is believed that theconvective-stratiform mixed cloud system may be important for producing heavy to torrential rain.This isin good agreement with what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Meiyu frontal cloud system in recent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12.
利用我们已建立的二维积云降水模式,在相同的大气层结条件下,模拟了孤立积云和层状云中积云的发展和降水情况。结果表明,层状云的存在对积云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降水量可加大到几到几十倍,从而认为积层混合云系可能是产生大雨和暴雨的一种重要机构,这与梅雨锋里锋区混合云系常产生暴雨的观测事实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13.
个体积云发展演变特性的一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荣 《气象学报》1963,33(2):257-270
本文先根据我国的观測事实,分析了个体积云发展演变的一些特性,并在理論上考虑了水滴对空气的拖带作用和水分相变(包括云外未飽和空气混合进云所引起的蒸发)的影响,假定个体积云为結构均匀的云块,由此計算了个体积云发展的层結条件和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特性.計算結果指出,水滴拖带和水分相变作用对积云的发展条件很有影响;計算所得的个体积云发展演变特性与观測所得的結果也比較符合,可以对某些实际現象給以初步的理論解释.  相似文献   

14.
胡广兴 《气象学报》1962,32(2):154-163
本文利用A.A.德罗特尼村所提出的方法解出了描写积云发展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来研究一种形成、发展很快,而崩溃又很突然的积云发展过程。计算据果表明:积云的崩溃过程是从云顶开始向下崩溃的;非线性项的作用和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在对流运动崩溃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下沉运动是使积云崩溃的极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The vertical motions and secondary circulation of an explosively deepening oceanic cyclone,which oc-curred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and was in conjunction with 200 hPa-level jet stream and hascentral pressure falls of 33.9 hPa/24h,have been computed from seven-level nonlinear balance model and Saw-yer-Eliassen-Shapiro equation for the transverse ageostrophic circulation.The vertical motions are partitionedinto contributions from large-scale latent heat release,effect of cumulus heating,thermal advection,differen-tial vorticity advection,etc.,while the secondary circulation stream function is partitioned into contributionsfrom geostrophic deformation,transfer of momentum and heat in the area of cumulus and diabatic heating.The principal results are the following.Large-scale latent heat release is very crucial to the explosive de-velopment of cyclones.If there is enough transfer of moisture,the positive feedback process between ascentof air and large-scale heating would work.The cumulus heating and the transfer of momentum and heatin the area of cumulu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explosively deepening stage.Thermal advection isthe initial triggering condition for large-scale heating and the conditional instability for the convection ofcumulus.  相似文献   

16.
西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李长青  丁一汇 《气象学报》1989,47(2):180-190
本文对一年中26个西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形成的大尺度条件做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上空大气层结的不稳定、高空急流出口区北侧的动力辐散,冬季副高位置偏北时其西侧的强暖平流以及中低层的强斜压区等都是气旋急剧发展的有利因素。 另外,本文利用完全的ω-方程和Sawyer-Eliassen次级环流方程对1983年1月6—9日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一次爆发性气旋做了诊断分析,得到:(1)大尺度加热是使气旋强烈发展的主要物理因子;积云对流加热也是重要的物理因子。(2)温度平流是使前两者起作用的先决因子,它对气旋的初期发展起了某种启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更实际客观地模拟天气的发展变化,在胡志晋教授的一维时变积云数值模式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大气与积云群的发生、发展及降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保留了原模式所有的微物理过程,建立了一维积云时变套柱模式。此模式不仅能模拟积云,还可以模拟积云在层状云中发展变化,以及模拟环境大气具有辐合辐散场时积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一个带有地形的二层均质流体模式,引入参数化形式的积云对流加热反馈,研究了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增长及传播,得到并讨论了一些接近天气实际情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加热效应对南海季风低压垂直环流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梁必骐  刘四臣 《气象学报》1989,47(3):364-370
人们对季风低压的研究大多是限于印度季风低压,而对南海季风低压研究甚少。近年来作者用合成法对南海季风低压的结构做了一些研究,同时根据FGGEⅢB资料用涡度方程和扰动动能方程做诊断分析,讨论了南海季风低压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对于南海季风低压的形成和维持,积云对流和环境场的作用有着重要贡献,而斜压不稳定和正压不稳定的贡献很小。  相似文献   

20.
利用BOMEX(巴巴多斯海洋与气象学试验)的探空资料和LEM(大涡模式),通过改变LEM水平分辨率的敏感性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尺度的湍涡对信风积云边界层中混合层和云层的结构、演变以及对流形式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分辨率较高时模拟的湍涡尺度较小、混合层顶的夹卷作用较强,模拟的混合层较暖、较干,而且模拟的对流泡尺度较小、强度较大,能够模拟出较精细的边界层结构;而水平分辨率较低时则相反。模拟的湍涡尺度对海洋信风区边界层积云中液态水混合比的模拟结果影响较大:LEM模拟的湍涡尺度较小时模拟的信风积云形成的时间较早、云顶高度较高,单个云块的体积较小但数目较多,液态水含量较高;而模拟的湍涡尺度较大时则相反。虽然水平分辨率为50 m和125 m的试验都能模拟出较精细的信风边界层中混合层、云层的结构和演变特征,但是,考虑到提高分辨率在模拟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信号对结果的影响以及计算时间等问题,LEM采用125 m的水平网格距是对海洋信风边界层积云对流模拟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