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草纲目通释》动植物药拉丁学名的问题王林生《本草纲目》(简称《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名著,四百年来,为我国乃至世界医药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有陈贵廷等一百多位学者对该书进行注释,编成《本草纲目通释》(学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简称...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药杂志》1981,6(2):44-44
<正>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的日文译本初版称《头注国译本草纲目》(以下简称“头注纲目”,“国译”即日译的意思)于1929年出版发行。《新注校定国译本草纲目》(以下简称“新注纲目”)为“头注纲目”的重印并加新注的增补本,从1973年至1978年由日本春阳堂书店陆续出版发行,全套共十五册,包括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及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的全部内容。“头注纲目”由铃木真海翻译成日文。监修(主编)兼校注者为白井光太郎,顾问为木村博昭,考订者有牧野富太郎,胁水铁五郎、冈田信利、矢野宗干及木村康,共八人。“头注纲目”  相似文献   

3.
 作者就《中药大辞典》(下简称《辞典》)在收栽《本草纲目》《纲目》新增药品时所作的整理工作,分为如下五方面作了初步考察:(1)《辞典》对((纲目》新增药品的取舍;(2)《辞典》收《纲目》新增药92种的药名;<3)《辞典》对<(纲目》新增药正名的更改;(4)《辞典》对《纲目》新増药源出的更改;(5)《辞典》未收《纲目》新増药的概况(6)《辞典》对《纲目》新增附品的增选。  相似文献   

4.
《本草纲目》新增植物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草纲目》新增植物药浅析郝近大,谢宗万(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本草纲目》(从以下简称《纲目》)载药1892种,据其凡例所述“时珍续补三百七十四种”,即李时珍编纂《纲目》时,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药物374种。据笔者统计,《纲目》正文条目实际新增药物365条。本文试对其中新增的植物药分部、品种种数、增补依据及在现代的应用进展等加以分析。1《纲目》新增药中植物药的分部与种数《纲目》新增药365....  相似文献   

5.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以下简称《拾遗》)是在《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行世100余年后,对本草的一次大总结,内容十分丰富。它除了象其它本草著作一样记录有关药物的内容之外,由于本书是对《纲目》的“拾遗”,因而在形式上本书有许多对《纲目》的直接了...  相似文献   

6.
浅析《本草纲目》对人发之应用姜秀云人发,在《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中称血余、人退。别录名为乱发。书中用人发的方剂达70条之多。大多是李时珍从众家医书搜集而来。由此可见,人发在古代的确是医者常用之物。《纲目》中所用多为发灰。人发味苦,性微温,无...  相似文献   

7.
《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是李时珍一生从事医药实践活动并且加以理论升华与总结的结晶,既含有李时珍本人原创性的研究成就,又是他继承、发扬前人医药经验和高度重视历代医药著作等书本知识取得的成果。本文对《纲目》的文献资料构成成分进行梳理,对《纲目》文献引用的数目,《纲目》和《证类本草》的源流关系,李时珍编纂《纲目》所查阅、参考的文献作文献学方面的探讨与考证,以便更好地解读《纲目》。  相似文献   

8.
《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金陵本是该书的原刻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据以往的研究,该本在当今世界只存有8部全帙,4部残本。2008年,河南民间藏书家晁会元收藏到《本草纲目》金陵本的制锦堂重修本;河南民间藏书家最近又收藏到两部《本草纲目》金陵本(残本)。其一是由河南郑州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泽田收藏(邢藏本),今存文41卷图2卷;其二是由河南洛阳白河书斋的传承人晁会元发现的摄元堂本,今存12卷。  相似文献   

9.
《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是我国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之举世巨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深受各国科技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更为我国明代以后医药界人士所尊崇,早已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的重要参考文献。《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大量的文...  相似文献   

10.
《本草纲目》酸浆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草纲目》酸浆考释李泽南酸浆,首载于《神农本草经》[1],列为中品,介绍简略,仅28字。原文“味酸平。主热烦满,定志益气,利水道,产难吞其实立产。一名醋酱。生川泽。”全文未有形状介绍。但《本草纲目》(下称《纲目》)可窥视酸浆形状之梗概。时珍在《纲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下简称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以下简称纲目),图文并茂,知识广泛。它“不仅对世界医药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植物学乃至生物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全世界所公认的贡献最大的巨著之一,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一’”,同时,该书的许多章节还渗透着不信鬼神、不泥圣贤、不畏帝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现将《纲目》中的破除迷信思想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白芷功效应用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芷Angelicae dahuricae在《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中已经收载.列为中品药。书中记载了该药的性味、功效和应用。自《本经》以降,历代本草多有发挥,到《本草纲目》(简称《纲目》)达高峰.该书对白芷的论述最为丰富。但从明代后,尤其到清代.各医家应用白芷的范围逐渐缩小。其中有些功效不为广泛使用。何故使然?明以前白芷的功效记载是否准确。对此进行探讨,对于更好地研究开发该药。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是中国医药学名著。该书充分体现了李时珍对科研方法的正确运用。从《纲目》探讨李时珍的科研方法,对今天的研究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文献综述法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马克思曾说:“这种劳动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世界上任何重大的科学成果都是在继承前人业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历代医家的事迹也说明了这个真理。李时珍撰写的《纲目》,与他“渔猎群书,搜罗百氏……书考八百余家”的文献综述是分不开的。有人考证李时珍的文  相似文献   

14.
《本草纲目·木鳖子·附方》:“小儿咸:大木鳖子三四个,磨水饮,以雪糕压之,即吐出痰。重者三眼效。”(本草纲目通释)注释:“咸的”,为酒糟鼻。《通释)的这一注释是错误的。减弱:指哮喘。咸:感。文中引申为“患”。比如(易·咸):“象日:咸,感也。”的乃哮的异体。弱,从鼻从教,音孝。哮,从口从孝,音孝。二字音义相同,形符下同。“鼻”作形符,使该字的含义更切近了与疾病新在部位的联系。只因能繁哮简,而且患此病的人,常张口呼吸,呀呷有声,所以通用“哮”字。如此训释,医文皆通。(纲目·胡麻·麻秸·附方):‘叫…  相似文献   

15.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写作而成的辉煌巨著。书中除总结中医药知识外,还引据大量古今医家、经史百家典故,引用古体、近体诗歌210多处。《诗经》、《楚辞》、《唐诗》等都涉及到,最多的是《诗经》有近百处。本文拟就《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中引用的诗歌,涉及到《诗经》、《楚辞》、《唐诗》等部份进行一些考证,谈谈李时珍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博大精深之人文工底的诗人。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蔡尚思根据读者的要求和本人的读书体会,开出一份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十种书目,《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乃其中之一。蔡老说:“这一类书不要说大学生、研究生,就是高中生,一般的中国人也应当一读。”(《书林》1982、5、16)因此书考证翔实,资料丰富,医术精邃,经验宝贵。仅治  相似文献   

17.
<正> 青蒿与黄花蒿均见于《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卷15;邪蒿则见于菜部卷26。其中黄花蒿条下标记了“纲目”字样,意即系李时珍发现的“新药”或“新种”。近400年来,本草学家和植物分类学家未提出异议,并将青蒿的拉丁学名定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而将黄花蒿定为Artemisia annua L.。至于邪蒿则先是定为伞形科植物Seseli libanotis-Kock,后又改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即与青蒿相同,构成这三蒿的纷乱关系。其根源之一在于李时珍  相似文献   

18.
男科学发展的里程碑─—《男科纲目》评介山东中医学院(250014)李广文1994年6月,在天津“中国中医药学会男科学会成立大会”上,全国著名中医男科专家、江苏省中医院男科主任徐福松教授赠我《男科纲目》(以下简称《纲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2...  相似文献   

19.
《本草纲目》是我国的医药学著作"鼻祖",关于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公元1578年,年届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只可惜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对,就叫《本草纲目》吧!"  相似文献   

20.
 《本草纲目》在动植物诸部中收载的补益药,初步统计约有197种,为该书收载动植物药总数 数的13%左右。对其中较常用的20种,就《纲目》对其主妥记载及其现代研究作了阐述,并进行了资料 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