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电化学测试技术在电镀中的应用(二)蔡加勒厦门大学化学系(邮编361005)1.2微分电容法及分析应用金属电沉积是在电极/溶液界面层(通常称双电层)进行的。而电镀添加剂大多数属表面活性剂,在电极上表现特性吸附,影响电极和双电层的性质,因而影响电沉积过程...  相似文献   

2.
乌达矿区煤中黄铁矿的赋存特点及其可选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乌达矿区高硫煤(9煤层和10煤层)中硫的主要赋存形式-黄铁矿进行了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黄铁矿的形态、嵌布类型及粒度特征,最后提出了降脱煤中黄铁矿的技术途径,对其可选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用Gibbs吸附定理和Rosen以正规溶液理论为基础导出的吸附层组成公式,研究了十二烷基聚氧乙烯-3磺酸钠(C12E3)S与POE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10E5,C10E7)的二元体系在25℃和40℃下的纯水溶液中的表面吸附:并用分子间相互作用β参数和交换能ε讨论了吸附层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非离子POE在混合吸附层中优先吸附,即使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很低时(≈0.1),POE在表面层的摩尔分数也大于0.5。(2)两表面活性剂组分在吸附层中相互作用为吸引力。(3)POE的EO数增加,表面层中分子间作用力增强,POE的吸附趋势减弱,(4)温度升高,POE和C12E3S的吸附能力均降低,同时吸附层中分子间作用力减弱。  相似文献   

4.
由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VOCs的处理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但发展高效的VOCs处理技术仍然存在严峻的挑战。本文针对大风量、低浓度VOCs的处理展开了综述,重点围绕吸附、催化燃烧处理展开讨论。对于大风量的低浓度VOCs,虽然浓度较低但VOCs排放量非常巨大。通过VOCs浓缩技术,提高浓度减少风量成为降低VOCs处理成本的有效途径。其中,发展高性能VOCs吸附材料是VOCs浓缩技术的关键。阐明了活性炭、分子筛等重要吸附材料的性质及其吸附VOCs的原理,并对吸附材料性质和VOCs种类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展望了活性炭浓缩-催化燃烧技术和分子筛转轮浓缩-催化燃烧技术在大风量的低浓度VOCs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试验室研究了活性炭吸附水相中的木质素和单宁色素。发现吸附反应为一级反应。还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吸附率的影响,如:吸附剂用量和系统的pH值。吸附数据符合朗格缪尔吸附等温线,说明了均匀吸附面上单分子吸附层的形成。用吸附数据计算吸附能力、速率常数、粒子内部扩散系数等。解吸研究表明了吸附反应的不可逆性质,而中断性(间歇性)研究表明了限速的膜扩散。用活性炭吸附去除水溶液中的木质素和单宁色素@钱慧娟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吸附的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杨晓东  顾安忠 《炭素》2000,(4):11-15
综述了用于活性炭的各种吸附模型,包括最基础的Langmuir模型,该模型完全忽略吸附质分子间相互作用,BET模型引入了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改进了Langmuir模型。Oubinin理论从1947年提出后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最近又有新的进展,对1997年Jensen等人提出了的全新的多空间吸附模型(MSAM)也在本文中作了介绍,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导致对活性炭吸附理论的计算模拟越来越受到  相似文献   

7.
过滤粉尘层净化氟化氢的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家琼  刘根凡 《化工机械》2009,36(5):445-448
针对国内布袋除尘器(主要用于铝电解烟气净化)设计中的不足,分析了对该类布袋除尘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包括流场优化、布袋长度对粉尘层影响、工艺参数对粉尘层厚度分布的影响及研究粉尘层吸附氟化氢性能4点研究思路,并在有些方面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为工程设计和工艺操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周春地  阳婷  闵熙泽  韩彩芸 《化工进展》2020,39(10):4275-4282
针对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 valent iron,nZVI)易团聚的特性,本文用鸡骨生物炭(BC)作载体,制备出生物炭-零价铁(Fe-BC)去除Cr(Ⅵ),并与铜改性的生物炭-零价铁(Fe-Cu-BC)和BC对Cr(Ⅵ)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N2吸脱附等温线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材料表面形貌及结构性质进行分析,同时考察了溶液pH、接触时间等条件对吸附剂吸附容量的影响,通过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分析了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pH=2的条件下去除Cr(Ⅵ)效果较好;吸附平衡遵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Fe-BC材料吸附水体污染物后可用磁分离技术加以回收。Fe-Cu-BC缩短了对Cr(Ⅵ)的吸附平衡时间。制备出的吸附剂对Cr(Ⅵ)的理论最大吸附量顺序为 Fe-BC>Fe-Cu-BC>BC;同时, Fe-BC吸附量为153.60mg/g,对比于先前报道的nZVI对Cr(Ⅵ)的吸附容量85mg/g左右,有了很大的提升,说明BC作载体成功解决了nZVI易团聚的缺点,拓展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江龙  郭焱  席艺慧 《化工进展》2020,39(2):776-789
含铜废水主要来自电镀、有色冶炼、有色金属矿山开采、染料生产等过程。因Cu(Ⅱ)具有高毒性和生物富集性,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利用浓盐酸、三氯化铁(FeCl3)、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依次对拜耳法赤泥(RM)进行处理、改性,制备出了一种去除率高、吸附量大、吸附效果好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通过SEM、TEM、XRD、BET、元素分析、FTIR、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探究溶液pH、吸附剂投加量以及吸附温度等条件对水溶液中Cu(Ⅱ)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浸赤泥(RM-HCl)比表面积比RM增大20倍,经过FeCl3和CTAB改性后赤泥表面负载了大量羟基氧化铁(FeOOH)并且改善了吸附材料的表面性质,提高了吸附材料与Cu(Ⅱ)之间的亲和力和单层吸附能力。综合改性赤泥(FeCl3/CTAB/RM)对铜的吸附时间在100min达到平衡,其最佳吸附pH为6、最佳吸附剂投加量为2g/L、饱和吸附量为221mg/g。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热力学数据说明该吸附是吸热、自发的过程。吸附机理主要是FeCl3/CTAB/RM表面的羟基(Si-OH、α-FeOOH和β-FeOOH)以及掺杂的氯原子和表面活性剂,通过物理吸附(微胶束、静电引力)和化学吸附(离子交换、氢键)有效地去除Cu(Ⅱ)离子。  相似文献   

10.
李猛  姚宇健  张轩  王连军 《化工进展》2019,38(1):365-381
以纳滤、反渗透、正渗透为代表的膜技术是目前高端水回用和海水淡化领域的主要技术,但是能源消耗高、分离效率低以及防污抗菌性差等已成为制约膜技术全面应用的主要因素。本文以薄层复合膜为讨论对象,以纳米材料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为主线,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纳米材料的种类及选取原则、纳米材料的掺杂方式以及掺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指出薄层复合膜的纳米改性不仅可以优化膜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如亲水性、孔隙率、电荷密度、热和机械稳定性),还可以赋予膜某些特定的功能(如抗菌、光催化或吸附能力),从而满足特定的水处理应用需求。最后指出克服纳米材料团聚、解决分散性及相容性的问题是开发新一代高性能分离膜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流化催化裂化(FCC)技术是我国一项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尤其是高温、低压力方面,以及催化剂用于残渣进料与裂解重质油料。本文主要介绍了De—SOX技术的发展,对国内外生产丙烯的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对丙烯技术的研发思路进行了论述,还依据固体吸附材料理论综述了流化催化裂化(FCC)汽油脱硫吸附剂。从加氢脱硫和非加氢脱硫两方面综述如何降低硫含量,得到环保产品。  相似文献   

12.
具有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优势的电容去离子技术(CDI)是缓解水危机的有效手段。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技术(FCDI)通过将流动电极和离子交换膜耦合,可弥补传统CDI技术吸附能力有限、无法长期连续运行的技术瓶颈。经过近十年的广泛研究,FCDI技术在理论研究、材料开发和工程应用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对FCDI技术进行了系统综述,介绍了其发展历程及运行原理,并从装置构型、运行模式、材料创新和参数影响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影响脱盐性能的关键因素,指出提升脱盐性能的优化策略。此外,总结了FCDI技术在水体脱盐、水污染治理及资源化、能源回收等领域的应用现状,评价了该技术的经济性和实用性,最后提出FCDI技术未来可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纳滤/反渗透膜常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具有薄层复合结构。为提升薄层复合膜的分离性能,可分别对其分离层、支撑层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优化。但支撑层与分离层密切相关,支撑层表面形貌与性质将影响分离层的结构与性能。针对上述问题,归纳了支撑层表面形貌与性质对薄层复合膜性能的影响规律,综述了基于支撑层表面形貌与性质调控的薄层复合膜制备研究,发现支撑层表面孔隙率、孔隙密度和粗糙度的增加,表面平均孔径、亲水性的有效调节,表面反应基团的引入都会对复合膜的分离性能产生积极影响;同步精准调控支撑层的表面形貌与性质,可实现高性能薄层复合膜的制备。  相似文献   

14.
柱撑黏土(PILC)由于其结构可控的二维层状多孔特性,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PILC和改性PILC的结构特性、化学性质、层间掺杂活性物质及脱硝效率的研究成果,分析表明,经过添加不同活性物质改性后的PILC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大的层间距和良好的耐热稳定性等特点,催化剂的表面活性及催化活性得到明显的提高,对NOx具有更好的脱除效果。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改性PILC的吸附机理研究进展。由此指出,对PILC的改性和理论的深入研究,为设计和改造高效SCR脱硝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而将密度泛函理论引入PILC改性及脱硝机理研究中也为PILC的改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断块油藏立体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已处于高含水期,且常规开发难以实现对每一个层每一块(层块)储量的一次动用和高效的水驱波及,因此提出了复杂断块油藏的立体开发技术。本文以永安油田永3断块为例,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立体开发经济政策界限、单层开发政策界限、井网井距技术政策和复杂蛄构井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研究,得到不同油价下直斜井、水平(分支)井的经济极限初产油量、累积产油量争经济极限含水的政策界限图版;确定了不同油价不同井距提高不同采收率满足单层开发所需油层厚度图版;厚层简单断块油藏边缘注水效果好于边内注水效果,斜对井网好于正对井网;多薄层简单断块油藏三角形井网较交错排状井网更利于提高水驱波及体积.  相似文献   

16.
赵建恒  姚安 《小氮肥》2007,35(9):8-10
0前言 公司1996年投运了1套变压吸附(PSA)提纯CO装置。该装置采用两段变压吸附法从半水煤气中提纯CO气体。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并满足生产规模增长的需要,2004年10月公司对造气工段进行了富氧造气技术改造,使水煤气的组分(见表1)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变压吸附工艺流程已不再符合提纯CO气体的要求。因此对变压吸附(PSA)装置也进行了技术改造.改造为三段变压吸附法从水煤气中提纯CO气体:  相似文献   

17.
朱永康 《炭黑译丛》2002,(1):5-10,F003
现已清楚地确认,弹性体的补强与粒状填料聚集体和渗透阈之上形成的填料网络的分形性质密切相关,除此而外,通过控制聚合物-填料相偶联及填料聚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填料的表面性质对补强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表面性质包括:(Ⅰ)长度规模小(低于原生粒子直径)的表面粗糙度;(Ⅱ)与原生粒子微观结构有关的部位能分布以及考虑聚合物基质的吸附部位的比反应性。最近,通过对炉法炭黑的平衡气体吸附,论述了表面粗糙度对所有炭黑的分形都相似,与它们的比表面积和BDP值无关,这可以通过一个通用的表面分维(Ds≈2.6)来表征,这些结果支持了以前的发现:所有的炉法炭黑品种每单位表面吸附的聚合物链量(数)相同,因此,不妨假定在炭黑表面上吸附时,化学性质相似的聚合物链类似地减小了其构造熵,由于这些强有力的实验证据,没有现由像理论预期所断言的那样,将其归因于表面粗糙度的特殊作用,在解释加工的影响和填充弹性体的机械性能时,更多地归功于表面性质的能量贡献。  相似文献   

18.
石油中沥青质分子的缔合聚集现象对于石油(尤其是重质油或致密油藏等非常规石油)的开采、储运、加工等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决定了原油的体相和界面性质,是矿物或管道器壁表面石油组分吸附沉积、油水(固)乳化、原油高黏等现象的主要成因。系统地综述了沥青质分子间缔合现象及理论发展,从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角度探究了沥青质分子缔合聚集的作用机制,阐述了静电与色散作用主导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对于沥青质缔合聚集的决定性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分子模拟等理论计算与界面表征技术在沥青质界面现象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方向。最后,基于沥青质分子缔合现象与理论,探讨了其在固体表面吸脱附、沉积、分散、破乳技术开发、降黏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应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纤维状纤维素高吸附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对水和生理液有很好吸附和保持能力的纤维状高吸附材料的制备工艺。该材料是将纤维素纤维(棉短绒、外科用纱布)经由一种处理液进行醚化、交联等反应得到,使纤维的表面形成一层交联聚电解质,而芯层保持原有的天然结构。文中讨论了影响水吸附保持值(WRV)和生理盐水吸附保持值(SRV)的工艺因素,检测了聚电解质层中纳和铜可迁移金属平衡离子对血浆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本工艺使改性棉短绒的WRV和SRV分别为未变性时的12倍和6倍,变性纱布则分别为未改性时的6倍和4.7倍。  相似文献   

20.
以稻壳、竹子和杉木屑为原料,分别在不同热解温度下热解制备生物炭(DBC、ZBC和MBC)。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其理化性质,并通过批量吸附实验研究生物炭对U(VI)的吸附特性与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3种生物炭pH值和灰分增加,产率下降,且ZBC与DBC表面更加粗糙,孔状形貌更加明显,芳香结构趋于完善,含氧官能团减少,无机元素占比增加,碳纤维结晶度降低;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拟合3种生物炭吸附U(VI)的过程(R22>0.96),在25℃、pH值4、固液比为1:1(g:L)的条件下3 h可达到吸附平衡;3种生物炭的吸附等温线拟合更符合Langmuir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ZBC700对U(VI)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8.55 mg/g;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ZBC和DBC吸附U(VI)的能力增强,阳离子-π和离子交换作用贡献增加。MBC吸附U(VI)的能力与热解温度关系不明显,相同热解温度,ZBC和DBC的吸附量高于MB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