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手臂位置对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平面内穿刺置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8—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需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9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外展组(n=45)和内收组(n=45),均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平面内穿刺置管,观察并记录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和穿刺并发症情况。结果在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下静脉平面内穿刺置管过程中,外展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9%(40/45),高于内收组的68.9%(3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外展组和内收组的总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6%(43/45)和8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在穿刺并发症方面,内收组有8例穿刺失败,其中2例出现局部血肿,外展组有2例穿刺失败,未发生局部血肿情况,两组均未出现气胸并发症,所有穿刺失败的病例均改行同侧颈内静脉穿刺。结论 全麻手术患者中手臂外展90°便于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下静脉平面内穿刺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危重患者中应用的方法及特点.方法 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ICU病房内需深静脉置管的重症患者96例,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结果 常规选择右侧共86例,体位受限者选择左侧共10例,一次穿刺成功86.5%(83/96),二次穿刺成功10.4(10/96),三次穿刺成功3.1%(3/96),总成功率100%.结论 深静脉穿刺置管是危重患者急救复苏的关键,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快速、安全、成功率高,可作为危重患者深静脉置管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陈华 《吉林医学》2011,(35):7461-7462
目的:分析超声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方法:将已实施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住院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传统盲穿法),将需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住院患者46例分为超声组(超声引导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失败例数和并发症例数。结果:B超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都大于对照组,失败例数及并发症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实时地观察目标血管的走向,穿刺针的行进路线,留置导管的位置,实现了深静脉穿刺的直观化,同时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适合急危重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成功率、置管顺畅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穿刺置管时间。结果改良组一针成功率、置管顺畅率、并发症率及穿刺置管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法是适合急危重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需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153例,彩超引导下穿刺置管.结果 153例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率 92%(140例),再次穿刺成功率6.2%,总成功率100%.结论 彩超对锁骨下静脉、锁骨下动脉及其周围组织显像清晰,能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超声引导下选择深静脉穿刺置管,探讨其在救治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抢救过程中对83例研究对象应用了深静脉穿刺术(右颈内静脉为主)的患者,42例采用超声引导(U组),41例采用传统方法(T组),分别记录穿刺置管时间、穿刺置管的一次成功率、穿刺置管的并发症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U组患者发现37例优势静脉位于右侧,5例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几乎完全重叠,均一针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T组一次成功者23例,一次穿刺成功率为56.1%,5例因反复穿刺失败,改用超声多普勒引导穿刺成功;另外9例经过2次以上反复穿刺,调整穿刺位置和方向后才完成置管,其中5例曾误穿到动脉,发生局部血肿4例,气、血胸1例,置管位置错误1例。超声引导下(U组)穿刺置管时间少于采用传统方法(T组)(P0.01);U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T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U组低于T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选择深静脉穿刺置管,可以明显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安全性,缩短穿刺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透析导管置管与常规透析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急危重症需紧急透析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行采用常规颈内静脉穿刺方法与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方法。记录穿刺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穿刺后颈部血肿发生率、穿刺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结果 A组平均穿刺时间(20±3.4)分钟,B组平均穿刺时间(12.0±2.2)分钟,两组比较P0.05。与A组比较B组1次、2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增加,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时间,因此降低了中心静脉穿刺时感染的机会。A组有两例因穿刺到动脉,穿刺部位出现严重血肿,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加之病情危重导致死亡。结论 急危重患者超声引导下透析导管置管与常规比较透析置管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首次穿刺的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与盲探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区别。方法:将50例需行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25),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实施盲探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两组的穿刺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所用的时间、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具有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技术在锁骨下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40例需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0例:A组用超声引导技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B组应用盲探技术行中心静脉置管.结果 A组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率为96.67%,而B组成功率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4例需更换穿刺部位.而B组中有22例,A组并发症误穿动脉、气胸、血肿明显小于B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行之有效,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彩超引导下穿刺锁骨下静脉的可行性及成功率,并与锁骨下传统盲插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法进行比较。方法50例拟行胃癌、直肠癌等较大手术患者,按穿刺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A组:在彩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B组:锁骨下盲插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①A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P〈0.05);(参两种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比较,A组并发症显著少于B组(P〈0.01)。结论在彩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常规经验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失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07年6月本院实施经验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失败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采取锁骨下入路,观察组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经验性盲穿在穿刺失败的相应的对侧再次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所应用的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成功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35.7%)(P〈O.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总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对经验性锁骨下穿刺置管术失败患者再次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其效果明显优于再次经验性盲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锁骨下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需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0例:A组用超声引导技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B组应用盲探技术行中心静脉置管。结果 A组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率为96.67%,而B组成功率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4例需更换穿刺部位。而B组中有22例,A组并发症误穿动脉、气胸、血肿明显小于B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行之有效,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我院重症医学科280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一次穿刺成功213例(76.1%),二次成功42例(15.0%),总穿刺成功率(91.1%),留管3~48d,平均(13.8±7.6)d;失败10例(3.6%)。穿刺置管引起并发症15例(5.4%),其中误入颈内静脉6例,气胸4例,误穿锁骨下动脉3例,穿刺点血肿2例。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留管时间长、便于护理,但必须熟悉解剖结构、严格无菌操作并掌握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危重症患者较为安全的静脉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6.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需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从消毒铺巾至成功置入颈内静脉导管需要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有无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为100%,平均穿刺时间为(4.2&#177;1.3)min,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安全、有效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下不同部位中心静脉(CV)的穿刺置管效果及并发症.方法:104例拟接受实时超声引导下CV置管术的住院患者分成锁骨下静脉(SCV)组和颈内静脉(IJV)组,每组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成功率均为100%,但IJV组首次穿刺成功率(92.31%)高于SCV组(76.92%),且用时短于S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气栓、气胸等严重并发症,且出现误入动脉、局部血肿、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超声引导下SCV和IJV的穿刺置管效果均较好,但IJV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用时短,临床可结合操作者经验水平和患者个体情况等酌情选择穿刺路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手术切开直视法与超声引导法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探索便携式超声在家猪颈内静脉穿刺和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雌性家猪2只,氯胺酮麻醉后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分别采用手术切开直视法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法实施颈内静脉置管,记录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成功穿刺的平均试穿次数、完整置管用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切开直视法颈内静脉置管用时25 min.有8位操作者采用超声引导法,分别对左侧和右侧颈内静脉实施穿刺操作8次,完整置管操作3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100%,成功穿刺的平均试穿次数为1.9次,完整置管用时平均17 min.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家猪血流动力学教学模型中心静脉置管具有微创、快捷、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等优势,将在麻醉模拟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总结2007 年9 月-2011 年11 月间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97 例资料,并分析穿刺成功率、进针次数、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置管成功率100%,进针次数1-3(1.5±0.6) 次.操作时间15-30(19.2±5.5)min,2 例(2%) 中心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内,1 例(1%) 置管后41d 形成血栓,10 例(10%) 于置管后1-80(32.9±25.7)d 发生感染.结论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殊患者在B超引导下穿刺锁骨下静脉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成功率,并与传统盲穿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比较。方法 40例拟行胃癌、肺癌(其中包括肥胖、胸廓畸形、恶液质)等较大手术患者以及恶性肿瘤化疗后晚期(血小板计数30×109/L)等住院患者,根据不同方式的穿刺,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0例。A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在B超引导下进行并置管;B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按传统方法盲穿并置管。结果在B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并发症减少,更加安全:A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种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比较,A组并发症显著少于B组(P0.05)。结论 B超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简单、直观、安全,置管成功率高,尤其对于那些如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低、肥胖、胸廓畸形、恶液质患者,可减少置管失败和穿刺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临床救治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