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贺涛  袁向华  吴建新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051-2052,2055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与相同剂量的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择期子宫全切术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予0.75%左旋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1 mL,布比卡因组(B组)予0.75%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1 mL,罗哌卡因组(R组)予0.75%罗哌卡因2 mL+10%葡萄糖1 mL行腰硬联合麻醉,观察各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最高平面固定时间、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和麻醉质量及术中术后病人不良反应.[结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平面固定时间LB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明显短于R组( P 〈0.05); 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腰麻维持时间LB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明显长于R组( P 〈0.05);运动神经阻滞程度LB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明显大于R组( P 〈0.05);麻醉质量LB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明显优于R组( P 〈0.05);三组病人均无严重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论]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子宫全切术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其麻醉作用与相同剂量布比卡因相似,而较罗哌卡因强.  相似文献   

2.
任晖  张丽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809-181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的适宜浓度.[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Ⅰ~Ⅲ级,年龄65~80岁,按所用麻醉药物浓度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均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0 mL,B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观察各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术中麻醉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最短,B组次之,A组最长,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持续时间C组最长,B组次之,A组最短,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满意度比较,B组、C组术中满意度高.A组术中轻微痛例数多,需加用麻醉性镇痛药镇痛,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一例喉返神经阻滞.[结论]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0.25%罗哌卡因20 mL、0.375%罗哌卡因20 mL和0.5%罗哌卡因20 mL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75%罗哌卡因20 mL更适合于老年患者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3.
下载PDF阅读器[目的]观察在使用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等比重液对老年患者行脊麻时不同推注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全髋置换老年患者60例.按行脊麻时不同局麻药物推注速度随机分为三组(A组,推注速度0.2ml/s;B组,推注速度0.1 mL/s;C组,推注速度0.05ml/s).观察各组注药前、注药后1 min、3 min、5 min、10 min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痛觉阻滞不全、恶心、呕吐、脊麻后暂时性神经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注药前比较,A组注药后1 min、3 min、5 min、10 min时,平均动脉压(MAP)降低(P〈0.05),注药后5 min、10 min时,心率(HR)增快(P〈0.05),B、C两组MAP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C两组比较,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C组与A、B两组比较,其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较短(P〈0.05);C组与A、B两组比较,其疼觉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P〈0.05);A组与B、C两组比较,其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P〈0.05).三组患者,其术中寒颤、术中瘙痒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三组均未观察到有脊麻后暂时性神经症状的发生.[结论]在使用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等比重液对老年患者行脊麻时以不同推注速度会对麻醉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以0.2 mL/s的速度推注药物,血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差,不良反应较多.以0.05 mL/s的速度推注药物痛觉阻滞不全发生率高,痛觉持续时间短.以0.1 mL/s的速度推注可以得到满意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4.
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患者分成Ⅰ、Ⅱ两组,分别采用0.298%和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颈丛神经阻滞,并观察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与麻醉效果。结果:Ⅱ组比Ⅰ组起效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浓度用于颈丛阻滞,都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颈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将罗哌卡因100mg稀释到30ml(0.333%,A组)、40ml(0.25%,B组)。记录两组麻醉的不良反应,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消退时间。结果A组阻滞成功率(97%)明显高于B组(83%),P〈0.05。A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感觉阻滞消退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P〈0.05)。A、B两组局部麻醉药中毒例数分别为0例和2例。结论颈丛神经阻滞时0.333%罗哌卡因30ml较0.25%罗哌卡因麻醉阻滞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向其坤  邱正军  龙璇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168-2169
[目的]评价下腹部手术应用2%利多卡因与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32例下腹部手术患者,ASAⅠ或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A组:2%盐酸利多卡因组;B组:1%盐酸利多卡因+0.375%盐酸布比卡因组.观察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腹肌松弛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对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相对较小( P 〈0.05), 腹肌松弛度较好( P 〈0.05),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结论]1%盐酸利多卡因+0.375%盐酸布比卡因联用更适合下腹部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90例产科病人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均行硬膜外麻醉.A组给予0.75%罗哌卡因加舒芬太尼10 μg(1 mL),B组给予0.75%罗哌卡因加舒芬太尼20 μg(1 mL),C组0.75%罗哌卡因加生理盐水1mL,推药速度均为6.5 mL/min.观察术中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起效时间、无痛平面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改良Bromage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不良反应.[结果]三组病人的年龄、体重、身高、手术时间和新生儿出生1 min、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C组相比,A、B组的起效时间、无痛平面时间、感觉阻滞达最高平面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组切皮时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B组在探查、取胎时的VAS评分、寒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各组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罗哌卡因麻醉加入舒芬太尼10μg、20μg均可增强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20μ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可减轻探查取胎时内脏牵拉不适症状,减少术中寒颤发生.  相似文献   

8.
董传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317-5317
目的研究小剂量0.5%罗哌卡因连续腰麻用于高龄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下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分次小剂量注入0.5%罗哌卡因(R组)0.5 ml或0.5%布比卡因(B组)0.5 ml,比较两组患者痛觉阻滞程度、最高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均可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但罗哌卡因的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均比布比卡因显著延长(P〈0.05);而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比布比卡因显著缩短(P〈0.05)。结论小剂量0.5%罗哌卡因连续腰麻用于高龄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具有麻醉效果确切,并能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行下腹部、下肢或会阴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I组)和盐酸布比卡因组(Ⅱ组)各15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分别注入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4.3mg、0.75%盐酸布比卡因9mg,术中酌情于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维持麻醉。观察两种药物对感觉、运动神经的阻滞情况,以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I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快于Ⅱ组,感觉神经最大阻滞时间大于Ⅱ组,I组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短于Ⅱ组,最大运动阻滞程度小于II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表现为轻比重特性。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下腹部、下肢和会阴手术的腰硬联合麻醉,与盐酸布比卡因相比,具有感觉阻滞起效快,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欧英余  张薏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19-1421
【目的】比较10g/L氯普鲁卡因与1.25g/L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拟行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的初产妇患者68例,随机分为氯普鲁卡因(A组)和罗哌卡因(B组)两组(n=34),在宫口开至2~3cm时A组给予镇痛液配方为10g/L氯普鲁卡因+0.003g/L芬太尼;B组给予1.25g/L罗哌卡因+0.003g/L芬太尼的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至第二产程开始时停止。观察并记录镇痛前、给予硬膜外负荷量后5min、30min,宫口开全时的疼痛评分(VAS)和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以及各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结果】A组的疼痛评分较B组在给负荷量后5min低(P〈0.05),其余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均无差异(P〉0.05)。两组的运动神经阻滞评分、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无缡计学意义(P〉0.05)。【结果】10g/L氯普鲁卡因分娩镇痛较1.25g/L罗哌卡因起效快,两者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对75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5例。Ⅰ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Ⅲ组患者先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静脉注射地佐辛10mg辅助麻醉。观察3组患者麻醉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头昏、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等情况。结果 3组患者麻醉后SBP、DBP、MBP、HR、SpO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Ⅰ、Ⅲ2组(均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瘙痒及呼吸抑制。Ⅲ组患者恶心、呕吐及头昏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2组(P〈0.05或P〈0.01)。结论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明显增强臂丛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呼吸循环平稳。  相似文献   

12.
0.75%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0.75%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合适剂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小儿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0.75%罗哌卡因2ml(按每厘米椎管长0.15mg给药)、B组0.75%罗哌卡因2ml(按每厘米椎管长0.3mg给药)、C组0.5%布比卡因2ml(按每厘米椎管长0.15mg给药)。用药后观察最高感觉阻滞平面等蛛网膜下腔阻滞运动和感觉参数、监测不同时间段的MAP、HR值和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A组最高阻滞平面、T10感觉平面阻滞持续时间、平面固定时间、运动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0.16、7.03、0.57、19.23、1.17,P均〈0.05),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0.21、6.78、0.78、17.98、1.23,P均〈0.05);A组下肢运动阻滞程度弱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40.83、21.16、10.42,P均〈0.05),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36.01、21.16、9.60,P均〈0.05):B组运动恢复快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P〈0.05);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4.13、4.54,P均〉0.05)。结论0.75%罗哌卡因每厘米椎长0.3mg用于小儿脊麻能达到安全麻醉:而0.75%罗哌卡因每厘米椎长0.15mg用于小儿脊麻,运动、感觉阻滞较布比卡因差。  相似文献   

13.
李昕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5):851-852,856
[目的]观察小剂量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100例产科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均行腰麻-硬膜外麻醉.A组给予罗哌卡因7.5 mg(1 mL)+芬太尼20 μg(1 mL)+10%葡萄糖0.5 mL;B组给予罗哌卡因15 mg(2 mL)+10%葡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及手部手术的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n=18),所用药物分别为0.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1ml(A组);0.5%罗哌卡因+布托啡诺100μg/1ml(B组)。臂丛神经阻滞选择锁骨下入路,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穿刺。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镇痛时间以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成功率。结果二组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均明显长于A组(P〈0.05)。二组患者间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布托啡诺100μg可明显延长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时间,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徐宏伟  周激  张晋峰  张翔 《华西医学》2009,24(3):619-621
目的:观察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90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30):A组给予0.3%的罗哌卡因腰丛36mL、坐骨神经24mL,B组给予0.36%的罗哌卡因腰丛30mL、坐骨神经24mL,C组给予0.4%罗哌卡因腰丛27mL、坐骨神经18mL。分别于给药后2、5、10、15、20、25、30、35min测定下肢的感觉、运动评分以及感觉阻滞的时间和运动阻滞的时间。结果:三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别,高容量组完全阻滞的持续时间短于低容量组;高容量低浓度组患者完全阻滞率高于低容量组,但达到完全阻滞时间长于低容量组。结论:在剂量相同时罗哌卡因的浓度和容量会影响腰丛和坐骨神经的阻滞效果;高容量罗哌卡因更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感觉阻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感觉、运动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并与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比较。方法: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6例,按不同麻醉药物分为B组(布比卡因8mg)、R组(罗哌卡因12mg)、RS组(罗哌卡因9mg复合舒芬太尼5μg)3组。观察记录麻醉前、注入麻醉药后基本生命体征,感觉阻滞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术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B组血流动力学波动最大,R组波动较B组稍小,但与B组无明显差异,RS组波动最小,与B组有明显差异(P〈0.05)。RS组感觉阻滞效果最佳,B组次之,R组最差。B组较其余两组运动阻滞程度高,恢复时间长(P〈0.05),RS组运动阻滞程度与R组无明显差异,但恢复最快(P〈0.05)。RS组患者有明显的镇静表现,镇静评分较其余两组高(P〈0.05),B、R组未出现明显镇静。RS组恶心、呕吐、寒战、术中牵拉痛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但瘙痒发生率高于B、R组(P〈0.05)。结论:剖宫产患者罗哌卡因9mg复合舒芬太尼5μg腰硬联合麻醉有良好的镇痛及肌松效果,且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肌松恢复迅速,术中不良反应少,并可以起到一定的术后镇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年龄20~60岁,随机分成两组(n=30).L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 5%左旋布比卡因15 mg+10%葡萄糖1 mL配成重比重液,B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5%布比卡因15 mg+10%葡萄糖1 mL配成重比重液,观察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上界、感觉阻滞开始消退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上界、感觉阻滞开始消退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阻滞程度2~3分者,L组低于B组(P〈0.05).L组感觉阻滞开始时间和运动阻滞程度短于B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B组在麻醉后30 min时收缩压(SBP)较L组有明显降低(P〈0.05),而心率(HR)和舒张压(DBP)无明显改变.[结论]0.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时具有满意的麻醉效果且手术后运动阻滞恢复更快,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是临床上布比卡因的良好替代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阻滞下行手、腕部肌腱断裂吻合术时选用多大浓度可达到最佳的感觉与运动阻滞相分离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手、腕部肌腱断裂120例,臂丛阻滞成功病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0例,分别用0.25%(A组)、0.3%(B组)、0.375%(C组)罗哌卡因麻醉。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法。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用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评估术中疼痛,用改良Bromage法评估上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比较三组感觉、疼痛、运动阻滞及恢复上的异同。结果三组均能达到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运动恢复时间:C组明显优于A组、B组(P〈0.01)。术中PPI评分:A组疼痛不适者多于B、C组(P〈0.01)。Bromage评分:运动神经阻滞C组明显强于A、B组(P〈0.01)。结论0.3%的罗哌卡因可达到手、腕部肌腱吻合手术的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拟择期行前臂或者手部手术的病人12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四组:A组给予0.25%的罗哌卡因,B组给予0.33%的罗哌卡因,C组给予0.4%的罗哌卡因,D组给予0.5%的罗哌卡因,每组30例,均给予罗哌卡因32 ml。记录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评估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高,起效时间逐渐缩短,镇痛维持时间逐渐延长,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秀率83.3%,优良率93.3%;B组优秀率90.0%,优良率96.7%;C组优秀率96.7%,优良率100%;D组优秀率100%。四组病人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0.25%~0.50%罗哌卡因都是可行的,从"较低的浓度达到100%阻滞成功率"的角度评价,0.4%罗哌卡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