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中医学认为,津液的代谢主要与脾、肺、肾三藏关系最密切,小便的形成除了直接由膀胱主司之外,还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正如<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司前后二阴".但肝在小便的代谢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吴达在<医学求是>中说:"肾司二便,其职在肝,肾为胃之关,故司二便,肝为风木,专主疏泄",王肯堂的<女科证治准绳>和孙一奎的<赤水玄珠>也都提出来"肝主小便".  相似文献   

2.
正"肾主水"源于《内经》,一如"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二如"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素问·水热穴论》)。可见,在《内经》中主水与藏精两方面的涵义皆包含在"肾主水"中。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对"肾主水"的定义: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机能,包括肾气对参与津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肾"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肾"为五脏之一,主藏精、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其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病久及肾".可见,中医"肾"在人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西医作为泌尿器官的"肾"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将中西医对肾脏在解剖、生理、病理三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谷峰  吕爱平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12):1107-1108,1110
中医学的"肾藏精"、"肾主水"既有重要的医学内涵,又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文化密不可分,这在"肾主水"理论中得以体现.而围绕这一理论命题,笔者认为,从古至今尚有不少问题需要分析、明确.中医学的"肾主水"理论源自《内经》,广为人知的经文主要有两句:一是《素问·上古天真论》[1]7中"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另一是《素问·逆调论》的"肾者水脏,主津液"[1] 72.  相似文献   

5.
中医典籍言"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纵观<内经>谈及心肾开窍时,未见此说,只有"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之说.<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主耳……在窍为耳."'耳者,肾之官也.""心主舌,开窍于耳."唐·王冰注:"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素问·缪刺篇>:"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相似文献   

6.
正1概述1.1中医对脾的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均描述了脾主运化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指出气血生成由脾胃相互协调完成;《素问·痿论》曰:"脾主  相似文献   

7.
孙中诚  董尚朴 《河北中医》2003,25(3):237-238
2 中医病因病机 肾病综合征属中医学水肿、腰痛、尿浊等范畴.相似记载始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篇称为"水".指出:"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金匮要略>称"水气".<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曰:"夫水之病,皆生于脏腑.方家所出,立名不同,亦有二十四水,或十八水,或十二水,或五水…….  相似文献   

8.
<正>韩履祺是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载,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随侍诊,深受启迪,现将韩老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介绍如下。补肾为主、以平为期肾为先天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均指出肾脏主藏精,内寓  相似文献   

9.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客者除之",此乃治实证原则;"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此乃治虚证纲要.一般来说,对于"治实原则"大多能遵从,而对"治虚纲要"则认识不足、疑虑颇多.  相似文献   

10.
中医的体质养生法是中医学的一朵奇葩,指导着我们的健康生活.而要得到健康,就必须懂得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1]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者胃之关"浅谈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方法:《素问·水热穴论》篇中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其包含了两方面含义,一是人体气血精微之关为肾,通过肾的开合有度,能够保持气血津液的充足,二是肾主水,若肾关门不利,则水液排泄失司,水液潴留而生水肿。这一理论渊源和后世对其内涵的发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结论:"肾者胃之关"理论为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分析提供了临床借鉴,结合临床应用,验证了其具有合理性和指导性,为从脾胃论治开辟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六泌尿生殖系关於肾脏素问:‘诸水皆生於肾乎?’‘肾何以主水?’(水热穴论难经:‘肾主液’,)四十难淮南子:‘肾为雨’,说文:‘肾、水藏也’,释名:‘肾,引也,肾属水,主引水气’以上是记载肾脏及排尿的有关资料。素问:‘藏各有一,肾独有两’难经:‘肾有两枚,均为古代已熟知肾有两枚的证明。素问:‘腰者肾之府’(脉要精微论)灵枢经、‘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五色篇)此指肾所居部位而言。诸病源候论:‘肾主水与膀胱为表裹’为已知肾与膀胱相通之证。同书又有‘肾主水,而开竅在阴,阴为溲便之道’。为已知肾脏,膀胱,尿道相通之例。医宗金鑑引张介賓云:‘肾有二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於脊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了黄脂包裹,各有  相似文献   

13.
人体的血脉经络,流通全身各处,内贯五脏六腑,外濡肌肤腠理,运行气血津液,滋润灌溉全身.<灵枢·决气>:"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视其外应,以察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经>:"魂、魄、谷、神,皆见寸口".从以上经典论述可治,脉象已成为反映机体综合信息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4.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16.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肺主皮毛在皮肤病论治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主皮毛"出自<黄帝内经>,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内经>中共有12篇、15处论及肺与皮毛的生理和病理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肺生皮毛",<素问·痿论>日:"肺主身之皮毛",<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明确指出肺与皮毛相辅相承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安鹏  张飞 《陕西中医》2010,31(5):640-640,F0003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人体阴阳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类证治裁·卷二·喘症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说明肾的主要功能有藏精、主水、纳气。而肾脏的功能失衡,会影响生长、发育和骨髓、脑髓的充盈,并可出现水肿、尿少或小便清长、尿量增多、气喘、呼多吸少等诸多病理现象。针灸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和协调阴阳的功能。而对肾病的治疗针灸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纵观古今历代医家,治疗肾病的重要穴位大有可观。可大致分为本经穴五腧穴、足太阳经背俞穴及任脉腧穴。  相似文献   

19.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出自《素问.水热穴论》篇。肾为胃之关包含两方面:一方面肾为人体精微物质之关或曰人体气血精微之关,防止人体的精微从小便、月经、精液无度下泄,人体通过肾的开合有度,保持人体气血津液充足。另一方面,肾主水,主小便的排泄,若肾不主水关门不利,体内水液当排不排,则水液潴留而生水肿。  相似文献   

20.
1 脑府病理特点及治疗大法 1.1 易亢之阳与潜阳熄风法脑病以"阳易亢"的特点<内经>作了很多描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生病>在分析眩晕病时也指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