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是否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将76例患者随机分入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组(38例)和单纯的运动想象疗法组(38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接受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和单纯的运动想象疗法,共治疗4周。对2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ARAT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值均0.05)。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ARAT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均显著大于单纯的运动想象疗法组(P值均0.05)。结论: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治疗,与单纯的运动想象疗法相比,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疗效。方法共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30例)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组(30例)。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6和12周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6和12周时mBI(P=0.004,0.000,0.000)、FMA上肢功能评分(均P=0.000)、BBS评分(P=0.005,0.000,0.000)均高于治疗前,FMA下肢功能评分仅治疗后6和12周时高于治疗前(均P=0.000)。与对照组相比,mCIMT组患者治疗后2、6和12周时mBI(均P=0.000)、FMA(上肢:均P=0.000;下肢:均P=0.000)、BBS(均P=0.000)评分亦不同程度增加。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可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平衡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运动想象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瘫痪的效果及脑功能MRI(fMRI)的改变.方法 7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运动)和运动想象治疗组,每组35例.运动想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疗法,每天2次,连续30 d.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给患者进行Fugl-Meyer量表(FMA)、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用量角器测定患侧手腕主动活动范围(AROM);用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测定脑运动激活区范围.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瘫痪上肢的FMA、FIM评分、AROM及脑激活区的范围均明显高于或大于治疗前(P<0.05 ~0.01);而运动想象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又显著高于或大于对照组(P <0.05 ~0.01).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以及fMRI脑运动激活区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行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实验组31例为镜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t,MBI)评分对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实验组FMA评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治疗2个月实验组WMFT评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个月和2个月时实验组上肢MBI评分提高(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治疗2个月时实验组MBI评分显著提高(P0.05)。结论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及康复疗法对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64例患者,分别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n=32例)和康复治疗(n=32例),分别于治疗期(入组当天、2周和4周)及随访期(3月末和6月末),用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对不同时点的不同治疗疗效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因素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分组因素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562)。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和现代康复疗法均能提高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运动功能,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入选卒中后8周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评价(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上肢运动研究测试(the 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评定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痉挛程度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以观察镜像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上肢运动能力FMA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治疗组FMA评分、ARA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提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下降(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痉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能提高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能减轻患者偏瘫上肢的疼痛,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及患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应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MRI)分析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中心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1例(一侧肢体瘫痪且偏瘫侧肢体腕背屈关节活动度大于15°及肌张力为改良Ashworth Ⅰ+级及以下的可完成部分主动运动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8例、单纯功能性电刺激组7例及常规康复治疗组6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其中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进行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单纯功能性电刺激组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次日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项目及腕背伸角度评估,以及3d内应用fMRI进行脑M1区激活强度检查. 结果 (1)治疗后4周时,3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项目评分及腕背伸角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其中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单纯功能性电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亦明显优于单纯功能性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4周时,3组患者的患侧脑M1区激活强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其中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亦明显优于单纯功能性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功能性电刺激和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均有利于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并有助于脑功能的重组,且后者较前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运动想象组(治疗组)和一般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2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训练,其中运动想象组在训练前进行 "运动想象".2组均接受1次/d,40min/次,治疗6周.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明显优对照组(P<0.01).结论 运动再学习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提高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mCIMT)、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和神经发育疗法(Bobath 技术)3种治疗方法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7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2 h/d,每周训练5 d,连续6周;强制组和改良组采用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CIMT组6 h/d,每周训练5 d,连续2周;mCIMT组在治疗环境中进行,1 h/d,每周3次,其他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不少于2 h/d,连续10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第6周、第10周后,3组患者同时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测定上肢的运动模式、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测定上肢的运动速度、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测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3项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FMA治疗前的评分为45.2±5.1(F=1.107,P=0.382),BI评分为63.1±10.3(F=0.930,P=0.401),STEF评分为63.4±8.6(F=1.843,P=0.168).2周后,CIMT组疗效达到高峰,FMA评分为53.9±5.0(F=11.666,P=0.000),BI评分为77.4±9.6(F=4.139,P=0.021),STEF评分为78.9±4.7(F=13.893,P=0.000),优于mCIMT组和Bobath组;6周后,Bobath组疗效达到高峰,FMA评分为50.4±3.7(F=123.770,P=0.000),STEF评分为78.7±6.2(F=8.372,P=0.000),BI评分为78.7±7.9(F=4.373,P=0.017),优于mCIMT组;到10周时,mCIMT组和CIMT组FMA评分为60.1±3.4和59.7±4.1(F=64.287,P=0.000),STEF评分为89.8±4.7和88.7±5.0(F=63.641,P=0.000),优于Bobath组.10周时,mCIMT组的BI评分为91.7±3.7(F=46.774,P=0.000),优于Bobath组和CIMT组.结论 与Bobath技术相比,mCIMT和CIMT有利于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同时,与其他两种疗法相比,mCIMT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方法 68例脑卒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功能性电刺激(FES)组(23例)和安慰组(23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FES组同时接受常规治疗及功能性电刺激,安慰组接受常规治疗及假功能性电刺激。安慰组操作与FES组相同,但每次治疗时不通电。30min·d~(-1),共3w。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w后分别接受FuglMeyer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3w后,与安慰组及对照组相比,FES组的FMA、MBI评分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rTMS和生物反馈治疗。颅磁刺激联合生物治疗前应用加拿大功能神经功能量表(CN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经4周治疗后再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后4周观察组CNS、MBI、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联合生物反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照组,20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健侧运动皮质低频(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2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Fugl-Meyer上肢评价量表(FMA-UE)和Wolf运动功能测验(WMF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记录并分析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FMA-UE评分(P=0.006)和WMFT评分(P=0.024)均增加;两组不同时间点FMA-UE评分(P=0.000)和WMFT评分(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FMA-UE评分(均P=0.000)和WMFT评分(均P=0.000)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FMA-UE评分(均P=0.000)和WMFT评分(均P=0.000)亦高于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P=0.979)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P=0.8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治疗前、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P=0.085)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P=0.50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健侧运动皮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运动想象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7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疗法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和基础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早期干预。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后2、4、8周以及90 d,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FMA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8周,两组患者下肢FMA及MBI评分呈增高趋势,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第90 d与第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运动疗法组第2、4、8周及第90 d的下肢FMA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早期介入运动想象训练可显著促进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在恢复期卒中患者手足运动功能恢复中 的应用。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 年7 月至2018 年12 月衡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 科收治的恢复期卒中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0 例。对照 组患者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组患者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采用Brunnstrom 手分级、Fugl-Meyer 评定(FMA)中的上肢功能评定和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ARAT)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手 运动功能恢复状况进行评价;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观察治疗前后的 步速和步长,采用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HWG)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能力;采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 评估量表(M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活动能力以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日 常生活能力,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Brunnstrom手分级优于对照组(Z=-0.312, P=0.016),FMA 评分[(31.45±9.79)分]、ARAT评分[(35.67±8.71)分]、 BBS 评分[(42.57±9.47)分]、步 速[(44.67±6.89)m/min]、步长[(57.35±13.31)cm]、HWG分级(4.73±0.91)、MAS评分[(27.47±8.93)分]、 MB[I(65.37±19.82)分]均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23.83±7.23)分、(20.46±4.67)分、(33.42±7.78)分、 (32.21±6.47)m/min、(46.65±13.34)cm、(3.75±0.88)、(20.52±8.94)分、(54.35±20.51)]分,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 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任务导向性训练联 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有效改善恢复期卒中患者的手足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操作性肌电反馈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5),两组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检测患者血中BDNF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分别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血中BDNF表达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变化值和FMA评分变化值与血中BDNF水平变化均呈正相关(r=0.405,0.672;P<0.05).结论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上调脑梗死患者BDNF表达,促进其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针疗法结合作业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 60例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作业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头皮针刺。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评价表(FMA)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功能的评定。结果治疗组FMA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疗法结合作业训练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缓解局部肌张力,提高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回归社会及家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失语症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93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分成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使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FMA、EMG、Barthel指数积分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EMG、Barthel指数积分较治疗前上升,NIHSS评分下降,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为78.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590,P=0.039 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失语症康复中的作用较好,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恢复较快,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运动想象-动觉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偏瘫侧手功能的康复效果,探索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效的手功能训练方法。方法 前瞻性入组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诊疗的发病1个月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运动想象-动觉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康复组)。研究组每日分别进行1次运动想象-动觉治疗和1次常规康复,治疗时间均为30 min,每周5 d,持续4周。对照组每日进行2次常规康复,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每周5 d,持续4周。在治疗前对患者采用MoCA评定认知功能,采用混乱运动想象评估(chaotic motor imagery assessment battery,CMIA)和运动觉及视觉想象问卷(kinesthetic and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KVIQ)评定患者的运动想象能力,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定患者是否存在抑郁。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y,FMA-UE)、Wolf上肢运动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进行手运动功能评定,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研究共入组67例患者,对照组33例,脱落1例,研究组34例,脱落3例。两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后,研究组的FMA-UE量表[50(40~58)分 vs. 37(24~56)分,P=0.017]、WMFT量表评分等级[53(41~64)分 vs. 42(32~57)分,P=0.013]、ARAT量表[45(35~50)分 vs. 35(16~48)分,P=0.005]、ADL量表[80(70~85)分 vs. 65(60~85)分,P=0.008]均高于对照组,但WMFT上肢运动量表中的作业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并评价其对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效果的评估价值,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分析2015年01月~2017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恢复期伴有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对照组仅采用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药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thel指数评分(MBI)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量表(FuglMeyer,FMA)评分和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olf)评分的差异;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组内差异。评价MEP和CMCT对脑梗死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评估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BI指数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BI指数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MCT和MEP较治疗前显著减少,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MCT和MEP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MCT(r=-0.600,P0.001)、MEP(r=-0.512,P0.001)与Wolf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CMCT(r=-0.580,P0.001)、MEP(r=-0.561,P0.001)与FMA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治疗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疗效肯定,经颅磁刺激检查具有快速、安全、便捷的优点,可有效评估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和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结合康复踏车训练对卒中急性 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120例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 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Bobath技术为主的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桥式训练、坐站训练、常规踝背屈 训练等,每日训练1次,每次45 min,每周训练5 d,训练2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 FES结合康复踏车系统训练,每次20 min,每周训练5 d,训练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功能性 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评分并比较。 结果 ①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 的FAC评分、下肢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显 著优于对照组(均P<0.001)。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踏车训练能显著地提高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功能,从而提高患者日 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