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专业版权代理机构在图书贸易中起到了渠道和桥梁的作用,促进了版权贸易的形成.尤其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文化高速发展时期,对版权的引进和输出都存在巨大的需求,因此专业版权代理机构理应大有可为.然而实际情况是,相对于国内近600家出版社、200多家电子音像出版社、逾万家报纸期刊和新兴网站而言,目前我国的20多家专业版权代理机构不仅规模小得不成比例,而且在经营上也是苦苦支撑,举步维艰.而同期,尽管我国至今未批准任何国外机构从事涉外版权代理,但一些境外出版集团和专业图书版权代理机构却看好中国图书市场,纷纷抢滩中国,设立代表处,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通过具有全球时效性的版权资源和专业优质服务,获得了国内出版社尤其是中小出版企业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网络版权代理是互联网技术与版权代理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版权代理形式。它具有运作效率高、运营成本低、互动性强等特点。在我国,网络版权代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促进我国网络版权代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版权代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版权代理行业的发展,而且,关于版权代理制度的理论研究也比较欠缺,不能很好地指导版权代理行业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阐述了国内版权代理行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解决该行业所面临问题的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网络版权代理是互联网技术与版权代理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版权代理形式。它具有运作效率高、运营成本低、互动性强等特点。在我国,网络版权代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促进我国网络版权代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主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选取英国、美国、中国这三个国家为代表,从版权代理制度入手,对其形成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英美两国版权代理制度的可取之处,找出我国现行版权代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出可资我国借鉴的发展版权代理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权经营已经从最初的传统图书出版权、翻译权向图书重印权、报刊连载权、影视类改编权、数字版权等现代附属权利扩展,以图书出版的版权为核心辐射到非出版形式的版权,这是传统出版产业改变经营模式、开发版权资源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市场竞争、谋求可持  相似文献   

7.
德国数字版权法律制度体现了典型的大陆法系的特点。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德国不断对原有版权保护法律制度进行修订,如《规范信息社会著作权法》《附属版权法案》等一些专门针对数字版权保护的法律,对我国数字版权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版权贸易是沟通中外出版界合作的重要桥梁,如今,版权贸易已是国际经济贸易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最广泛而持续发展的领域之一。版权贸易已经成为出版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版权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0年的11年间为最初的阶段,也可称作合作出版阶段。当时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很多出版单位积极与海外出版单位合作,也进行一些版权贸易,但数量较少。1991—2000年版权贸易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1991年6月份,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关于实施国际著作权公约的规定》,并相继加入了《…  相似文献   

9.
回顾版权代理发展的历史,总结北京地区目前的版权代理状况,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中国版权贸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红 《出版经济》2003,(10):13-16
版权贸易主要指围绕着版权许可和版权转让而进行的贸易活动。属于服务贸易范畴,是与智力财产权相关的贸易活动。欧美和海外也称为版权交易。表现形式是版权的引进与输出。1991年6月1日我国颁布了《著作权》法,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加入公约  相似文献   

11.
重视保护利用图书附属版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多我国实施著作权法,加入国际版权公约组织以来,著作者、出版者的版权意识不断增强。近几年以来国内各类版权纠纷案件不断增多,国际版权贸易日趋繁荣,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和利用版权的重要。但著作者、出版者对版权保护和利用一般仍然停留在作品的原始版权,即:作品的著作权、专有出版权上,而对附属版权的保护和利用上即显得非常不够。  相似文献   

12.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版权代理制度不很完善,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版权代理运行机制进行比较,并借鉴西方版权代理机构与出版社紧密合作、共生共存的经验,加快我国版权代理制度的建设,由此来促进出版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版权代理机制的比较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与西方版权贸易发达国家的比较,抓住版权代理体制创新做一些解析:在版权代理方面。其机构和制度都在中国有待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不仅仅是规模化和人员培训等皮毛小事,还要思考如何培育版权贸易中的内生机制,使得内生性非盈利版权代理机构发展壮大,以此促进中国版权贸易的发展和应对来自国际版权贸易巨头的竞争。  相似文献   

14.
传媒产业的深入发展提出了双重性的版权要求,即版权保护与版权经营.版权经营是把版权作为财产权进行开发利用,并充分运用市场策略与商业方法,使版权增值.为此,传媒产业需要确立完全意义上的版权财产观,进行从消极到积极、从保护到经营的版权观念转变.版权经营的基本路径是利用法律规则、创新经营策略,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产品链开发、资本化经营以及技术的产业化等.  相似文献   

15.
在版权输出捷报频传的背景下,本刊特别走访了国内几家大型版权代理机构、国际出版公司的驻华机构和从事版权贸易的中介机构,他们直接面对版权贸易双方,最清楚内外需求和实际操作流程。从采访中我们发现,各方对版权输出心态微妙,可谓喜忧参半、五味杂陈。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的形势下,出版业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在本文中,笔者从版权保护、版权贸易、版权相关产业三个方面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图书版权贸易发展情况,资料丰富翔实,数据准确,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深入思考我国版权贸易的发展和战略,把握版权贸易的未来走势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以来,我国的国际版权贸易活动日益活跃,很多出版社(包括一些杂志社)不仅积极寻求版权合作,有相当一部分出版社还设立了专门的版权部门和专职版权人员,并积极参加各种版权贸易活动。国内出版社的版权活动不仅带动了国内版权贸易活动的规模,如开始每两年  相似文献   

18.
版权是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版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存量资产和战略资源,出版企业可以通过获取、经营版权,可将版权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从而完成版权的资本运作.  相似文献   

19.
夏颖 《编辑之友》2010,(3):92-94
版权资源增值利用指版权资源在首次利用之后,通过再次或多次利用来增加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版权资源对于出版企业的意义不只在于其主权利可以用于复制和发行出版物,还在于可以通过其从属权利的转让或许可使用产生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浩  唐恒 《出版广角》2018,(2):17-20
随着中国图书市场的蓬勃发展,出版行业对畅销书引进越来越重视,版权代理在畅销书引进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但版权代理在国内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文章分析畅销书引进中的版权代理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