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初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决定是否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重要性。方法 对临床初诊为CHD患者的心电图和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表现有CHD临床症状的66名患者中,心电图检查无心梗及ST—T特征性改变者12人,冠状动脉造影后无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者12人,符合率为100%,心电图检查有心梗及ST—T改变者54人,冠状动脉造影后确定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者41人,符合率为76%。结论 对心电图表现无特征性改变、具有CHD临床症状的患者,行CAG检查可有效排除CHD;对心电图表现有特征性改变的CHD患者,及早行CAG检查。可为CHD患者尽早做出正确诊断,明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为及早行介入疗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冠心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比分析3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同期40例不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结果 与非糖尿病的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发生率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冠心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以甘油三酯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为主要特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3支病变、严重狭窄及闭塞性病变多见。结论 冠心病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常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冠脉多支病变、严重病变常见,积极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08例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选取病人进行术后6个月随访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依据患者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再狭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08例,其中观察组78例,对照组40例。对两组受试对象的支架直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受试对象血清 TC、TG、HDL-C、HDL-C、LP (α)、CR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支架直径、TC、TG、HDL-C、CRP 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 CRP 与 TG 呈现正相关,与 HDL-C 呈现负相关。结论:支架直径、TC、TG、HDL-C、CRP 水平升高是引起冠心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101例儿童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住院确诊的10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川崎病患儿中男79例,女22例,比例为3.59∶1;5岁以下儿童多见,占89.11%;发病全年散发,以3~4月份最多。口唇潮红皲裂是仅次于发热的重要临床表现;卡斑红的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9.70%,心脏损伤不限于冠状动脉,还见于心肌、心内膜和心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为91.09%。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应用IVIG对川崎病治疗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及范围的诊断价值。方法:98例胸痛患者平板运动试验结果与冠脉造影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3.1%(49/59),特异性为69.2%(27/39),准确性为77.6%(76/98)。平板运动试验中ST段压低幅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运动中收缩期血压增量越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就越重。试验中ST段压低幅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出现ST段压低的导联数目越多,运动中最大心率越小,冠脉狭窄范围就越广泛。结论:平板运动试验可初步估测冠脉狭窄程度及狭窄范围,不失为冠心病诊断中又一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余红 《重庆医学》2011,40(30):3069-3070
目的研究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的初筛价值。方法对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行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其中阳性结果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对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以及对其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的预测价值。结果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阳性人群中,71%的患者被确诊为冠心病,缺血程度严重组与缺血程度较轻组比较,冠脉狭窄大于或等于75%者明显增多,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定位的缺血部位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部位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有较好的初筛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常规超声心动图特征性表现,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诊断要点。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疑诊冠心病患者276例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190例行冠脉造影检查,86例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190例联合检查患者中85例为对照研究,分析常规超声心动图与冠脉造影的诊断符合率;另105例根据冠脉造影确诊的狭窄、闭塞程度分析其常规超声心动图异常表现。结果:与冠状造影对照,常规超声心动图诊断符合率为90.6%,假阴性、假阳性率均为4.7%。冠心病患者常规超声心动图表现包括:左室增大(23.2%)、左房增大(16.3%)、左室收缩功能降低(9.3%)、左室舒张功能降低(74.4%)等。冠脉狭窄及梗阻患者常规超声心动图表现包括:左室增大(9.5%)、左室收缩功能降低(8.57%)、左室舒张功能降低(92.3%)、E/A比值下降等,其中血管损伤支数越多E/A比值下降越明显,1、2、3、4支损伤E/A比值依次为0.78、0.66、0.64、0.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明显规律性。结论: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冠心病与冠脉造影诊断符合率高,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是其主要特征性表现,应侧重于相关指标的观察,但必须排除心律失常等因素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胱抑素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 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5例高度怀疑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冠心病病情程度、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3方面研究血清Cys C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 C浓度,对Cys C水平与冠心病病情、冠脉病变程度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分析.结果:①随着血清Cys C水平的升高,冠心病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总积分增加;在急性心梗时由于急性时相反应血清Cys C水平出现下降;②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ys C与冠脉有无病变显著相关(OR值5.346,95% CI为2.225~12.846,P<0.01);③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因素之后,Cys C与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β=0.149,P<0.01)仍然独立相关.结论:血清Cys C水平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随着血清Cys C水平升高,冠心病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冠脉病变程度也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评价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2例支架内再狭窄且有临床缺血症状的冠心病患者接受了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共置入支架34个,术后临床随访6个月,部分患者进行冠造复查。结果:全部支架均成功置入,术中和住院期间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平均随访3~15(8.6±2.2)个月,临床随访率93.8%(30/32),造影随访率78.1%(25/32)。随访期间,1例术后第3个月行冠脉造影示支架内完全闭塞,考虑为迟发型血栓形成,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第3天死亡,余冠脉造影无支架内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3.3%(1/30),支架内血栓发生率3.3%(1/30),再次再狭窄率3.3%(1/30)。结论: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安全、有效,能有效预防、治疗再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2 6例冠心病患者接受CABG ,术前心绞痛 (CCS)Ⅰ级 2例 ,Ⅱ级 7例 ,Ⅲ级 13例 ,Ⅳ级 4例。 2 4例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CABG ,2例非体外循环下施术。除 1例左乳内动脉 (LIMA)纤细血流不足改用大隐静脉外 ,2 5例采用LIMA与前降支搭桥 ,人均搭桥 3.2支。结果 :2 5例术后随访 6~ 30个月 ,2 4例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 ,1例心绞痛Ⅰ~Ⅱ级。低心排术后死亡 1例。结论 :CABG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 ,完全再血管化和围手术期处理是CABG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男性早发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进行研究.方法 44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男性患者,按年龄分为早发组145例(<55岁)和晚发组(≥55岁)303例,对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比较,并应用多因素分析筛选男性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由病变支数及病变Gensini总积分表示.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血红蛋白、总胆红素、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结果 危险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早发组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的比例,血浆总胆固醇、血浆甘油三酯、血红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吸烟史显著高于晚发组(P<0.01,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早发组患者在单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晚发组(P<0.01);而早发组患者在左回旋支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所占比例及Gensini总积分中第4组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晚发组(P<0.01,P<0.05).结论 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浆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是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早发患者冠脉病变较轻.预防冠心病应从尽早积极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开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加强对有血液高凝状态患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Spontaneous attack of variant angina (VA) is a unique compon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and associated with severe cardiac events. However, no data are available regarding sex differenc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attacks of VA. Accordingly, the present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initiat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emale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attacks of VA.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3 to January 2008, a total of 209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to have had a spontaneous attack of VA at Fu Wai Hospital. Of them, 27 were female, and their clinical findings were collected and compared with male patients for aspects of risk factors, clinical features and angiographical findings. Results Spontaneous attacks of VA was relatively uncommon in female (12.9%) compared with male patients. The female patients were less likely to have a history of smoking (14.8% vs. 79.7%, P 〈0.001), more likely to have a family history of CAD (33.3% vs. 11.0%, P 〈0.01), and to have had a greater incidence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during attack (11.1% vs. 2.2%, P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ther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Chinese female patients who experienced a spontaneous attack of VA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ss smokina history, more family history of CAD and higher occurrence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than mal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微量清蛋白尿(MAU)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择该院冠心病患者共120例,根据尿清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观察组(30 mg/g< UACR<300 mg/g,n=80)和对照组(UACR≤30 mg/g,n=40),随访15个月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与 MAU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 MAU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共发生163次,对照组57次,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7,P <0.05)。Spearman 相关分析可知,MAU 与心血管事件呈显著正相关(r =0.721,P <0.01)。影响因素有MAU(P =0.001)、C 反应蛋白(P =0.037)。结论MAU 浓度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检测了85例CHD患者及45例健康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总量及其亚组分浓度。结果显示:CHD组TF显著高于CGCP(P0.05),且以LF增高为著(P0.01),HF仅在AMI早期增高明显。相关分析:CHD患者Fg含量除与年龄、吸烟显著相关(γ=0.310,0.263,皆P0.01)2外,与血浆脂蛋白及诸多危险因素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浆Fg升高与CHD绝对正相关,是CH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是CHD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术在冠状血管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病例报告 ]给 60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术 ,结果示 2 0例的冠状动脉造影术无明显异常改变 ,4 0例病人有严重或非常严重病变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最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青年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选年龄≤45岁的59例CHD患者,分为不稳定心绞痛(21例)和心肌梗死(38例)两组,分析并对比其冠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分析心肌梗死的临床与冠脉病变的对应关系。结果:冠脉损伤以左前降支单支病变最多占66.7%,冠脉重度狭窄者多占76.3%,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有7例CAG未见异常占11.9%,2例系变异型心绞痛,5例系急性心肌梗死;仅有7例存在侧支循环。结论:中青年CHD患者冠脉病变以左前降支单支受累为主,狭窄程度重,部分患者CAG正常。  相似文献   

17.
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拟诊冠心病的 178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测定血清总胆红素 (Bili T)、直接胆红素 (Bili D) ,并计算间接胆红素 (Bili I)水平。结果 ①与冠脉造影阴性者相比 ,阳性组患者血清Bili T、Bili I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 ) ;②冠脉狭窄程度和范围与胆红素浓度无相关关系 ;③急性冠脉病变时胆红素浓度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胆红素对冠状动脉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Poincare散点图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及其Poincare散点图协助诊断冠心病(CHD)的价值. 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42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HD患者56例;对照组为冠脉造影阴性患者30例.对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24 h HRV的部分时域指标及Poincare散点图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 结果①在CHD诊断方面,Poincare散点图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和56.7%,SDNN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和86.6%. ②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CHD诊断具有相关意义的指标依次是SDNN、性别、Poincare散点图、高血压、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高甘油三脂. 结论 SDNN和Poincare散点图是辅助筛选诊断CHD的又一较好无创伤性指标,Poincare散点图更具敏感性及直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模拟定位X线机及数字减影工作站 (DSA)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研究 ,提高冠心病诊断水平 ,为冠状动脉搭桥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选择有临床症状、心电图有“T”波改变、运动试验阳性者 ,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左、右冠脉造影 17例 ,观察并记录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结果 :17例冠脉造影有病理性改变者 15例 (88.2 % ) ,其中单支病变者 7例 (4 6.7% ) ,双支病变者 5例 (3 3 .3 % ) ,三支病变者 3例 (2 0 .0 % )。共累及 2 6支血管 ,分别为前降支 14支 (5 3 .8% ) ,右冠 8支 (3 0 .8% ) ,回旋支 4支 (15 .4% )。结论 :应用模拟定位X线机及数字减影工作站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是可行的 ,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可靠性和其他无创性检查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方法:将128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健康对照组(21例)、冠心病组(107例)。冠心病组记录冠脉病变支数。用酶联免疫法(ELASA)测量血浆PAF浓度,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结果:PAF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F浓度水平有望作为冠心病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