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技风》2020,(12)
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推进,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发展中,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传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主要结合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教学现状,探讨了基于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只有建立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搞好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出大量的、真正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林婷 《科技风》2023,(34):106-108
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引入高职病理学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度。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6,(2)
我国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训课程教学已经成为专业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本文在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后,进一步分析引入微课的必要性,构建基于微课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有利于推进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职高专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行业对岗位的能力的要求,对该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研究,以培养出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7,(1)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工作在职业岗位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标是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探索一条"教·学·做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来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围绕为旅游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位,构建培养职业素质的"柔性模块"课程体系,以课内培训、课外培训,在校生岗前培训为途径,结合寓教于乐的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游戏法,把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融入到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高职人才。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对不同学科实践教学模式发展的要求,针灸推拿专业对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也在不断进歩。高职院校针灸推拿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基于医教协同下对高职院校针灸推拿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将对针灸推拿人才的培养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围绕为旅游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位,构建培养职业素质的“柔性模块”课程体系.以课内培训、课外培训,在校生岗前培训为途径.结合寓教于乐的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游戏法.把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融入到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高职人才。  相似文献   

10.
房洁 《科技风》2024,(11):139-141
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大多是西医护理,学生中医护理素养不足,护理能力培养不够,主要表现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学习资源缺乏统筹融合,很难系统地建立学生的学习框架,使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不足;中医与西医护理课程内容结合度不高,很难凸显出中西医结合护理特色。调查显示,我校众多医学生认为,护理专业融入中医药技能发展空间大、市场广阔,但缺乏中医药知识,因而高职西医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中医技能的意愿较强。因此,本文构建高职护理专业融入中医能力人才培养路径的四个培养目标:(1)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本的中医素养,树立中西医护理专业的理念,培养爱岗敬业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文化自信;(2)了解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熟悉中医护理基本要领和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基本操作技能;(3)熟悉中西医护理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安全要求和责任流程;(4)熟悉了解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技术,可以较为熟练地使用护理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创新精神培养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培养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最终目标。而模块化教学具有启发性、实践性、针对性、灵活性的特点,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以通用性模块、个性化模块、实践性模块三大模块为特征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了  李峰 《科教文汇》2009,(5):24-24
我国电子商务环境日益成熟,但是目前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却不能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其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不合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基于具体应用模块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本文提出了基于具体应用模块为导向的电子商务技术和网上商务两个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方法,并运用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实践,成效显著。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素质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高职护理专业最终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临床思维和临床应变能力成为当前护理专业临床营养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从高职护理专业临床营养教育中实践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入手,探究如何在高职护理专业临床营养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频率,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的必要途径。行动导向教学,成为现代高职教育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本文结合现代高职教学的经验,介绍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阐述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丽贤 《内江科技》2024,(3):67-68+111
<正>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通过对高职院校护理实训的教师、教学设备、课程开展情况、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标准、护理专业学生六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发展以及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升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结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性特点,阐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背景下急救护理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构建“一线三时段五环节”的标准化教学模式框架,提出应用“一线三时段五环节”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急救理论成绩、急救综合能力、团结协助能力等,为整体提升急救护理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17.
欧文婷 《大众科技》2021,23(9):142-144,16
高职教育目标之一是为社会培养一批高质量、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中培育学生多个方面的才能非常重要.作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应该掌握良好的英语基础能力.文章阐述了高职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职院校在开展英语课程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专业学科的特点,更新课程的内容,调整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等优化策略,为高职英语课程的开展和课堂成效的保障提供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行开放式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替能的实践实训环境,提供创造和提高的机会。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郝秀云  杨洁 《科教文汇》2011,(4):138-139
随着中国加入WTO,双语教学成为实现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以及高职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常用双语教学模式,以及笔者的双语教学实践,提出了适合高职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不完全过渡双语教学模式。通过此种双语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17,(8)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高职教育也在不断改进,以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都进行了创新。数控加工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点教学科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在数控加工教学中得到应用,这对提高数控加工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控加工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